風光多年的宜蘭童玩藝術節,在今年初突然宣佈自今年起停辦,這個消息猶如在文化界投下一顆震撼彈,被視為國內藝術節標竿的童玩節,竟然要停辦?童玩節停辦的原因,錯綜複雜,其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連年虧損,主辦單位無力再予支撐,這個訊息不禁讓人聯想,當政府的財政越來越困難、民間募款也越來越不易,各縣市國際藝術節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過去很多地方首長在「輸人不輸陣」的迷思中,不斷將一些成功的藝術節仿效複製,結果每個縣市都辦國際藝術節,以台灣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地狹人稠,要舉辦一個成功的藝術節,其週邊的相關交通旅遊設施是否足以乘載,也是規劃藝術節考慮因素之一,然而這個因素卻長期被國內主辦單位忽略。
以美國雅各枕舞蹈節(Jacob’s Pillow Dance Festival)為例,其處於麻州Becket市的一處半山腰,附近山腳下旅店林立,夏季旅客幾乎都是為該藝術節而來,藝術節將廢棄的穀倉改為現代劇場,環境優雅,風景優美,腹地寬廣,停車方便,舞蹈節舉行時,遊客除可在該地避暑渡假,徜徉於森林步道,感受鳥語花香,還可觀賞世界一流的舞蹈表演,參加研習,身歷其中,遊客好比歷經一場大自然及人文的雙重洗禮,其賞心悅目,無以言喻,性靈也得到昇華,滿載文化的行囊而歸。
而國內成功的藝術節常人滿為患,以宜蘭童玩節為例,民國九十一年為營運最高峰,入園人數907,390人,購票數854,962人次,宜蘭人口四十六萬人,在四十多天的藝術節中,一下子湧進兩倍人口的觀眾,無論交通、膳宿種種,對當地都是很大的負荷,就園區本身而言,人擠人的結果,在園區好比人頭大戰,即使節目再好,民眾的感受評價仍要大打折扣;而對要在宜蘭過夜的觀眾而言,若一路交通阻塞,找不到合適潔淨的的旅店,一場休閒之旅反變成一場災難,觀光毫無品質可言,藝術節如此走下去,地方無相對基礎建設及旅遊設施配合,久而久之,新鮮感消失,自然令人望而卻步,更遑論要吸引外國的觀光人潮來台,近年來童玩節入園人數遞減,其來有自。
僅一兩個外國團隊可稱為國際藝術節?
觀察國內縣市國際藝術節,有些並未有外國藝術展演節目,有些即便有,其數量及質量上,跟其他國家國際藝術節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至於行政管理方面,通常專業性也不足,但都冠上「國際藝術節」這頂堂皇的帽子。
去年曾有一個縣市國際藝術節,請了波蘭某大學的舞蹈團隊來台演出,回去後,他們透過外交管道向我駐外單位反映,主辦單位行政上種種欠妥,包括接送的車輛常常讓他們等一個多小時,更衣室是露天設備,缺少隱私,公演前讓他們吃便當等等。這些訊息透過外交部行文文建會,文建會雖然沒補助該項藝術節,但也只好概括承受,了解狀況後,趕緊透過外交部發文給駐外單位,希望能獲得波蘭有關單位的諒解。
這僅是一個藝術節的小插曲,卻讓國外表演團體對台灣留下不良、不專業的印象,若比之「蝴蝶效應」,擴而大之,可能影響外國人對台灣的國家觀瞻,重則可能發展成外交事件,因此當各縣市在埋頭辦理國際藝術節時,若牽涉有外國展演節目,更應小心謹慎,事前著重溝通,將展演場地設備大小、提供條件說清楚,不要讓對方有錯誤的期待,尤其最基本的飲食方面,應儘量尊重國際慣例(譬如舞者演出前僅能吃一點小點心、水果及白開水,不能吃份量重的便當),行政上務求沒有疏忽,這是藝術節要稱為「國際」,最基本的訴求,否則只是自暴其短,可能帶來嚴重的後遺症。
倒是歐美知名國際藝術節,如紐約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林肯中心藝術節(Lincoln Center Festival)、林肯中心戶外藝術節(Lincoln Center Out of the Doors)、雅各枕舞蹈節(Jacob’s Pillow Dance Festival)、法國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法國亞維儂外圍藝術節(Avignon Festival OFF)、英國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ringe Festival),都沒有冠以「國際intrernational」稱號,但全世界都知道它們是國際藝術節,這與台灣到處掛著「國際」二字,可說強烈對比。此中奧妙,耐人尋味。
依賴政府補助的藝術節如何因應政策改變?
現今各縣市多面臨財政困難,但很多縣市辦起國際藝術節,毫不手軟,動輒以千萬計,因為大型展演活動,容易得到媒體曝光及各界關注,還能請到高層長官來開幕剪綵,這是縣市首長重視文化的表徵,尤其一個藝術節辦下來,數十萬的參觀人潮,「績效良好」,可謂「面子」「裡子」都有了,何樂而不為?
這當然也是近幾年文化藝術喜歡走煙火秀路線、上行下效的結果。回顧各縣市辦理小型國際藝術節,已有多年歷史,過往文建會採取「通通有獎」,凡縣市提出申請即雨露均霑,補助額度約在兩百萬元上下。但質量不同、良莠不齊的藝術節,以齊頭式平等對待,其公平性也受質疑,因此自去年開始,文建會補助採競爭型,民國九十六年補助十一個縣市,九十七年補助十二個縣市,補助額度也依過去辦理績效,而有明顯的多寡差別。
如果一個藝術節無法向民間募款,縣市無預算,百分之九十以上均賴文建會補助,那麼當文建會補助政策改變,經費又沒有增加時,拿不到補助款的縣市,藝術節籌辦與否及辦理方式為何,是值得縣市檢討評估的。
攤販化及廟會化的藝術節
國內有些藝術節草率成事,經營團隊不專業、經費不足,急就章的結果常變成攤販化及廟會化。相信國內很多人參與過國外知名藝術節,很少看到藝術節成為擺攤位,內容又包山包海,國外藝術節標榜音樂、舞蹈、戲劇或前衛實驗,焦點集中,主題清楚,他們有很強的藝術總監及行政團隊規劃節目,藝術總監的理念就是他們的標竿,藝術總監帶領藝術節走向世界前端,引領風騷,即便有些藝術節包含視覺藝術(含電影),也多在室內美術館或藝廊,即使有戶外展演設計,也做得極專業、動線規劃得宜,吸引民眾親近,讓人對藝術之美能心感神受。
至於廟會化,廟會原是文化藝術呈現的最早場域,與庶民生活結合,是藝術生活化的一種形式。只是時下很多宗教性藝術節,節目內容雜亂無章,如多頭馬車,不能就主題集中,做上下游連結,之後在地生根,因此,活動舉辦時,熱鬧一場,活動結束後,船過水無痕,過去的經驗能量沒能累積,藝術節就沒有進步;尤其若被各種吃喝的攤位盤據,更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失去藝術性的藝術節,怎能算藝術節,充其量只是一種民俗活動而已。
其實很多以宗教為主題的藝術節,是很好的素材,例如媽祖擁有廣大華人信眾,如將媽祖遶境結合學術研討會、民俗藝術表演、文化創意產業產品行銷,整體包裝,加上民俗技藝研習等教育功能,在交通膳宿上再費心規劃,妥善安排,讓遊客感覺賓至如歸,則以媽祖擁有華人廣大信眾而言,善加宣傳,這樣的藝術節應可帶來很多海外華人信徒,讓藝術節為當地帶來觀光人潮。
不必妄求國際,以小搏大也處處顯生機
以國外國際藝術節為例,一個成功的藝術節,除了本身即是國際表演藝術界的重鎮外,也會為當地帶來可觀的觀光收入,譬如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布魯克林藝術中心「下一波藝術節」,都是世界知名團隊必要朝聖之地,我國雲門舞集、當代傳奇劇場、優劇場等均曾受邀,團隊一旦到過這些藝術節演出,就好比拿到一份國際通行護照,其行情及評價都會水漲船高,這也是表演團隊一心要努力打入一流國際藝術節的原因。
至於帶來觀光效益方面,以歐洲蘇格蘭愛丁堡藝術節與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為例,愛丁堡藝術節二○○五年參觀人次為三十六萬人,全年觀光客為一千三百萬人;法國亞維儂藝術節,亞維儂人口僅八萬九千五百人,藝術節期間買票觀賞人次約十萬,而該地每年觀光客為四百萬人,尤其是亞維儂,一個人口不到十萬的小鎮,卻因亞維儂藝術節而揚名國際,讓一個沒落的城市因藝術節而重獲生機,我們若用一個人一天消費新台幣五千元計,其觀光產值多少,可以計算得出來,藝術節的力量確實不容忽視。
追求辦理一個成功的國際藝術節,其企圖心固然值得肯定,但以美國或法國之大,能享譽世界的藝術節也都在十個左右,以台灣面積,若能集中辦理幾個夠份量的國際藝術節,行銷國際,已是很大的成功,若要辦二十多個國際藝術節,除非質量能與國際一較高下,否則必無法吸引國外觀光客,而國內客源有限,又被稀釋,資源也重疊浪費,其後果可以想像。
近十年來,文建會大力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很多縣市鄉鎮已找到自己的在地特色,予以發揚,內容涵蓋美食、手工藝、農產品、經濟作物、自然資源等各個領域,只是很多活動其美學內涵不夠,因此,呈現出來的是社區性有餘、藝術性不足,若能善加利用在地文化這個強項,以小而美的規格來經營,延展其上下游,讓文化、節慶、教育與產業做連結,對內可強化社區總體營造,對外可吸引愛好此類型的遊客,既經濟又實惠,日本很多社區型節慶活動,就因為有特色,所以即便規模不大,也能吸引本國及國際觀光客前往。
「立足台灣、放眼國際」,是當今文化建設的重要理念,然而當我們企圖與國際接軌時,我們也應該把自己放在世界舞台,舉目遠眺,看一看別的藝術節怎麼辦,如此才能知己知彼,找到自己的利基及機會在哪裡,否則一味追求表面的、不成熟的「國際」,並不能得到實質效益及尊重,反之,對自己的在地文化特色有信心,以「小而美」、「以小搏大」來思考,也可能是縣市藝術節轉型的一種突破及永續經營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