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錄音過程通常歷時頗久,其間如何鼓勵音樂家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許斌 攝)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學音樂,真好「用」! /錄音製作

錄音製作 記錄聲音的美好

「錄音製作」也是音樂系中相當具應用性的課程,重點在於學習如何將美好的聲音藝術記錄下來並能有效傳播。本刊特邀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饒瑞舜與楊敏奇兩位老師,從定義說明與教學實務兩方面,為讀者介紹這門在國外頗有歷史、在台灣卻方興未艾的課程。

 

「錄音製作」也是音樂系中相當具應用性的課程,重點在於學習如何將美好的聲音藝術記錄下來並能有效傳播。本刊特邀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饒瑞舜與楊敏奇兩位老師,從定義說明與教學實務兩方面,為讀者介紹這門在國外頗有歷史、在台灣卻方興未艾的課程。

 

 

定義說明

音樂工程中的「錄音製作」

文字  饒瑞舜  雅砌音樂錄音製作人、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專任講師

在台灣現今的音樂相關科系當中,與音樂工程相關的系組屈指可數,其中又大多以電腦音樂創作為導向;又或是以通俗音樂為方向,運用MIDI為工具從事編曲創作為目的的。其實,不論是以「音樂工程(Music Engineering)」或是「音樂科技(Music Technology)」為名的科系,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而其發展方向卻也都大同小異,不外乎是將「音樂藝術(musical Arts)」與「科技(Technology)」相結合,運用科技媒介來表現音樂藝術及將音樂藝術作適當的保存記錄與傳播。其中,關於「錄音製作(Recording Production)」這項特別專門的系組,應該可以說是相關科系當中歷史最悠久的其中之一了,也是本文所要介紹的重點系組。

從古典到多元的「藝術製作總監」

介紹錄音製作之前,得先介紹一個特殊的專有名詞: Tonmeister。德文Tonmeister一詞專指在音樂和唱片工業當中,從事錄製及傳播工作的職業。而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鑑於音樂和唱片工業的蓬勃發展,首先在西北德的德特摩音樂學院成立了Tonmeister的相關科系(筆者即畢業於此),期許培養出在音樂性及科技性雙強項的專業人才。之所以將其設置在音樂學院當中,目的在於就讀於音樂學院裡的演藝學生們,正好是錄音系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相互合作支援的最大優勢。由於初期是以古典音樂為學習的主要內容,因此Tonmeister這項專門的職業很自然地被解釋為「古典音樂錄音製作人」;然而因應時代轉變的需求,許多音樂的內容,甚至跨領域包含音樂元素在內的藝術表演形式及應用(例如戲劇、影視、電玩等),都已經逐漸融合各種不同風格,使得古典音樂不再是音樂製作的唯一內容,而「(音樂)藝術製作總監」也就更能符合Tonmeister這項工作的職業名稱。

藝術製作總監的主要工作,是針對音樂現場實況轉播或音樂錄音製作而言,不論在音樂性或技術性方面提供最佳的工作成果。為了達到在表演詮釋的問題方面具有足夠的知識,以期能完全實現表演者及作曲家在錄音時的需求,因此他必須在演藝風格的掌握上具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另一方面,為了達到一個理想的錄音成果,他必須針對各種不同的空間音響環境,來判斷所使用麥克風的適當種類及方式。此外也包括在戲劇、電影及電視裡,依情節需要來製造適當的「空間音響氣氛」。因而他必須具有多軌錄音技術及混音的能力,以及各種相關的數位技術、數位錄音及數位剪輯的知識。

教學內容音樂性與技術性並重

為達到以上的需求,在教學的課程設計上,必須以音樂性及技術性問題之間的相互關係為前提,同時提供音樂及技術上所該有的學習科目。以此為前提,可將學習的課程區分為下列三大部分:一、音樂方面:關於音樂理論及實用科目的教育。二、自然科學方面:數學、電學及其他依需求而定的相關科目。三、工程技術方面:錄音室技術相關器材的基本知識及運用。其中學生在面對藝術家時所碰到的溝通問題,是每一個音樂製作所會面臨到的基礎課題。舉凡靈敏度、引導能力、交涉手腕等等,都屬於專業能力及工作品質的重要部分。因此學生必須在錄音製作的學習過程當中,同時提出關於演藝方式、作品忠實度、美學、音樂性及聲音等各方面的評論。當然對於日漸重要的多媒體技術,也要多所涉獵。而當中一項重要的前提是關於特殊的聽力訓練,期使將其從主觀的評論提昇至客觀的層面。

目前設立在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裡的音樂工程組,便是依據以上的教育方向,將課程逐步規劃為音樂性與技術性並重的兩大主幹:其中音樂性相關的課程,除了擁有一般音樂科系所具有的基礎課程外(如和聲、對位、曲式、音樂史等),並針對不同音樂類型,增設爵士、電影音樂、流行編曲等相關課程;技術性相關課程,則除了基礎的數學、電學及音樂聲學外,還包含數位錄音實務、唱片評論等專業課程。此外,學校裡擁有一般西方及中國音樂科系,更是音樂工程組的學生在學習上能夠與其他學生相互支援的一大優勢。經由這套教育計畫,期許讓初次踏入音樂工程組的學生,開始為他在藝術及技術領域之間成為一位重要的媒介作準備,進而能培養出更多在音樂藝術製作方面的優秀人才。

 

教學實務

跟著實務走 培育音樂製作種子

文字  楊敏奇 雅砌音樂錄音製作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兼任講師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工程組在課程導向上,慢慢導入以錄音、混音與母帶後製為主,也就是以技術來協助完成同學間的作品或是演出記錄,其中包含所有類型的音樂,古典;爵士,當然還有流行與歌舞劇等等。

在本系剛開創的時候,的確在器材上的支援有很大的困難度存在,我還記得我是在二○○六年進入學校開始任教,第一次看到學校的器材的時候,有點傻眼,心裡直想,這樣的器材要如何訓練出一個可以進入音樂產業工作的學生?不過學生的韌性與衝勁,讓我看到了希望,雖然器材與空間無法滿足所有的需求,但他們還是很努力地從有限的器材裡去找到自己的路,這點讓我非常的欣慰。

在大家辛苦的申請經費與努力之下,現在系上的器材慢慢的已經到位了,學生在使用上也更加地小心與愛惜,畢竟器材不便宜,要維修又要通過層層關卡,我覺得複雜的報修過程其實是不錯的,因為會讓學生更小心使用他們。

我們對於學生在錄音上面的訓練方式可分為幾個部分:

1. 前置的準備與了解

一個錄音專案,不管大小都會由幾個元素來組成,音樂家,器材與錄音混音師,在前置作業上需要做到全面溝通與理解,才不會發生窘況。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我們發了一個小編制的真人演出流行band的錄音案給學生,他必須在接到案子後,盡速與小組成員(一個project不會也不可能由一位學生來完成,這也是我們教學的一個理念,在音樂產業裡面不會有個人英雄,teamwork是一種常態,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討論誰負責做哪些事情,例如,誰當製作人(producer);誰來錄音(tracking);誰來編修(cut& editing);誰來混音(mixing);誰來母帶後製(mastering);這個project是production(可停機之錄音)或是live recording(現場錄音)都有完全不同的做法,總策劃、也就是接受發案的學生,他要先去了解樂團編制,歌手有幾人,男性還是女性,要用何種類型的麥克風,以至於要分開分軌單收還是集體分軌隔間收音,混音的時候schedule的安排,時間上的掌控必須在開始執行之前全部都文字化,而不是做到哪修到哪,之前的技術協調會(指現場收音)有誰召開,會議內容為何等等,這些都是要面面俱到的。

2. 錄音(tracking)時的技巧

等到一切準備就緒開始錄音時,有更多的東西需要注意,例如樂手,音樂家當天的狀況,要用何種方式與其溝通,因為錄音不比演出,只要有錯誤就會停機從來,一首短短的三分鐘歌曲可能需要用到四甚至六個小時來收音,這個時候如何鼓勵音樂家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了,要用哄的,還是激將法就得一直練習,從工作過程中來了解音樂家的個性並對症下藥,讓整個的錄音過程能圓滿進行並且不會影響的整體時間的進度。

3. 編修(cut& editing)時的技巧

這方面我們的要求非常的高,所謂的剪接,簡易來說,就是將不好的拿掉,用好的部分來取代之,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也要對學生做一些心理的上的建設,尤其是被錄製的音樂家們,我們的作業方法通常會先請編輯的同學先做一個粗剪(rough edit),之後再請音樂家一起作修改,會這樣做的原因在於人的心態,因為音樂家通常對自己的要求很高,還有一些音樂家是自尊心很高,也就是說他們無法較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演出的東西,這個時候由錄音師先做一個粗剪版本,對時間及音樂的掌控會輕鬆很多,當然剪接技術就真的要一直練習了,這方面我們會在課堂上模擬錄音,並以模擬錄音來當作素材讓學生們練習。

4. 混音(mixing)時的技巧

我常常跟學生說,所謂的錄音,不是只有把麥克風架好聲音收進來就算了事,而是你要把音樂家要的東西,透過記錄的方式完整地表達出來;也就是說,你自己的思考與想法必須建築在音樂家的理念之下,否則會有喧賓奪主的感覺。在混音的時候更是如此,大家所喜歡的好作品,一定是集合了大家的理念與想法,經由你(混音師)的巧手來完成的,所以混音師除了音樂的底子要好,更在平常時候要多多聆聽別人的作品,讓自己做出來的東西不會四不像,達到一般大眾的期待。

5. 母帶後製(mastering)的技巧

在我剛跟系上的學生接觸時,他們對於母帶後製的概念幾乎是沒有,所謂的母帶後製,就是把母帶(也就是stereo完成檔案)拿來做最後的調整與測試,一般來說,大眾的家裡不是每個人都有百萬音響或是超高級家庭劇院,所以在母帶後製上要使用非常不同類型的播放喇叭或空間來做測試,是否我們的作品在每個地方播放都可以達到最完美的呈現。但反過來說,難也就難在如何不把混音師與音樂家的作品破壞,而是加分地來表現。在這上面的確要花很大的功夫。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現身說經驗—陳珍惠

畢業學校: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

現職:錄音助理

音樂工程組的學生還是需要上一般音樂科系所安排的聽寫、樂理、西洋音樂史等基礎課程,爵士音樂及電影音樂這些大班課也非常有趣。而電子學、音響學、聲學原理等等科目,則是專為屬於音樂工程組學生所開設的。由於自己從小學習樂器演奏,偏向文科的教育,因此上大學後傾向理工的課程,對陳珍惠來說,起步顯得格外吃力。雖然在音樂上有相當的優勢,但在某些訓練上,就比原本唸理工組的普通科同學少了許多。在剛開始還沒有主修老師帶領的時間,和同學們互相切磋、交換互有的專長,對她來說是一段很重要的學習歷程。

對學校課程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一堂「表演藝術」課,課程內容類似肢體開發、想法、創意上的激發與自信心的培養,最特別的是上完課後所舉辦的大型展演活動。藝術行政、音樂工程組同學分別執行企劃、現場錄音等作業,使得課堂上的實作更為貼近實際操作。而與主修老師的學習方式,兼顧傳統的學徒制之外,更在學術體系上建立穩固的理論基礎。再者,學校的資源相當豐富,各式各樣的音樂會、國樂西樂等不同樂器種類也充分提供了練習及實驗的機會,讓他們從中練出金耳朵,提高對聲音品質的敏感度,進而錄出最正確、最好聽的聲音。(李秋玫)

 

現身說經驗—吳東晏

畢業學校: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

現職:開設個人工作室

現今做編曲及配樂已經非常方便,所需要投資的設備也並不昂貴。器材等技術面的操作固然重要,但其實並不難駕馭,重點反而在於音樂品味的涵養。目前從事樂團駐團錄音師、實驗電影及紀錄片與動畫音效與音樂製作的吳東晏認為,應用音樂系的獨特性在於學校所安排的傳統音樂基礎訓練:如音樂史、和聲學、對位法、樂曲分析、鋼琴鍵盤等,這些課程對於音樂製作上有相當多的幫助,加上在老師的鼓勵下閱讀各類書籍、吸取養分,也讓主修音樂工程畢業的學生們,有別於坊間從事音樂製作工程的工作者。

就像一般音樂科系的學生一樣,每個音樂工程組的學生也有自己的主修老師。跟隨著自己主修老師身邊,在老師的親身帶領下聆聽大量的音樂、嘗試做唱片的評論,讓自己培養對音樂的精準判斷力及感知能力,是吳東晏認為最受用的地方。仔細用耳朵聆聽一切的細節,包括整個創作、製作到演奏詮釋等內容,都可以從中發現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當然這需要時間的累積及個人的吸收力,然而長期培養出的習慣和學習方法,卻敦促著自己不斷地處在進步當中。此外,學校其他科系的接觸,如動畫所、國樂系的委託創作,讓他從就學期間有機會可以進行訓練,良好的合作經驗,使得他至今仍持續地接到來自這些產業的邀作。(李秋玫)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