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坎波納格」佔地遼闊,但建物外觀毫不起眼,看起來就像幾座大廠房。(F. Roeh 攝 Kampnagel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全球劇場巡禮

自由開放的創作國度—漢堡「坎波納格」

「坎波納格」(Kampnagel)位於德國第二大城漢堡的城北,佔地遼闊,但建物外觀毫不起眼,看起來就像幾座大廠房,除了建物外牆上斗大的字母〔k〕稍引人注意之外,坎波納格的建築與傳統美輪美奐的華麗歌劇院或現代新穎的劇場相較,絕對缺乏特色,很難令人聯想到這裡會是德國境內,提供自由創作藝術家最大的製作與演出場域,同時也是備受國際矚目的當代藝術發表平台。

「坎波納格」(Kampnagel)位於德國第二大城漢堡的城北,佔地遼闊,但建物外觀毫不起眼,看起來就像幾座大廠房,除了建物外牆上斗大的字母〔k〕稍引人注意之外,坎波納格的建築與傳統美輪美奐的華麗歌劇院或現代新穎的劇場相較,絕對缺乏特色,很難令人聯想到這裡會是德國境內,提供自由創作藝術家最大的製作與演出場域,同時也是備受國際矚目的當代藝術發表平台。

「坎波納格」是由類似台北華山藝文特區的閒置廠房,改造成六座可供演出及展覽的藝術園地〔k1-k6〕,外加一座藝術電影院(Alabama)及一間新穎的藝術餐廳(Casino)。舊址曾為「德意志劇院」整修期間的臨時據點,一九八四年「德意志劇院」修繕完畢後遷回新居,這座前身為起重機製造廠的荒廢園區,得到大劇院駐留的光環加持,頓時吸引了眾多藝術家的青睞,在多方奔波下,終於說服地方政府並獲得支持,而將廠房改建為多功能的劇場,為漢堡市區增添了一處新的藝術基地,早期只開放讓當地的自由創作者使用,後來也開放接受世界各國藝術家的進駐,「坎波納格」遂成為歐洲年輕藝術家所嚮往的創作天堂。

「坎波納格」的成立宗旨簡單明朗,服務對象除了一般觀眾,主要是為獨立的自由創作者(free lancer)提供創作及發表平台。有別於一般的官方藝術中心和劇場,坎波納格到處洋溢著獨特的自由氣息。依據歐洲傳統,大型歌劇院多由官方資助成立,其下分設歌劇團、芭蕾舞團、管絃樂團、合唱團等附屬團體,合計演出及工作人數動輒上千,過去每年固定接受政府的大額補助,資源充裕的條件下,演出製作頻繁且品質穩定;然而,近年來,隨著全球性的經濟萎縮,各國政府面對文化補助預算已不及過去有力,一向金援無慮的歌劇院風光不再,無可避免地必須面臨殘酷的財務緊縮問題,歌劇院的負責人也紛紛為財務缺口忙得焦頭爛額。但是對未能進入政府資助體系的獨立自由藝術工作者而言,即使與現今財務困窘的歌劇院相較,歌劇院享有的豐厚資源,仍然遙不可及,且令人羨慕,因為不管在過去還是現在,他們能得到的資源遠遠落在歌劇院之後,自由創作者似乎永遠處於窘迫環境中,儘管如此,在有限和不敷需求的情況下,他們還是堅持繼續創作;鑑於他們的堅持和爭取,一九八四年漢堡市政府毅然地保留「坎波納格」的廠房,並以開放的態度賦予獨立創作者最大的自由,甚至不以藝術中心或劇場重新為此命名,而沿用「坎波納格」舊稱,以示尊重藝術家自由創作的精神,從此無論是個人還是自組的小型團體,都可以在「坎波納格」自在地享用創作空間及創作資源。

這座標榜創新的藝術園區,與其說是一座展場,更像是座實踐藝術理念的實驗室。在這裡永不缺乏天馬行空的新奇點子,創作者提出的種種可能都有機會在此被嘗試,藝術家的創作理念當然也可以被議論與辯駁。挑戰自我的空間和挑戰他人的自由絕對受到尊重,這些相互激發出來的靈感,正是「坎波納格」藝術工作者源源不絕的創作活力來源。「坎波納格」的經營管理人從尊重藝術家,到支持藝術家享有開放的自由,讓這裡成為自由創作者的殿堂,但也絕非是藝術家閉門造車的象牙塔,「坎波納格」同時不斷地追求與社會融合,更認同藝術必須與民眾、環境互動,接受社會大眾的挑戰也是藝術創作的動力之一,因此在成立之初,「坎波納格」即被賦予重任,政府慷慨允諾「只要市民需要藝術家,坎波納格將會永遠存在」。

創新藝術策展與國際交流

每年「坎波納格」提供大量的資源予藝術家創作,不只是戲劇、舞蹈、音樂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可以自由地使用「坎波納格」,美術及建築工作者也被鼓勵前來嘗試各種的實驗與突破,每一季所製作的創新表演及展覽活動,除了吸引漢堡市民熱烈的參與,更成為國際遊客的觀光焦點。

具潛力的年輕人是「坎波納格」不可缺的人才資源,在這裡沒有藝術總監的方向領導,也沒有服務政治的政策干涉,藝術家自由自在地運用不同的美學觀點,為「坎波納格」建立多元的藝術光譜,這是「坎波納格」最大的特色,也是歷任藝術總監引以為豪、且令人欽羡的「坎波納格」精神。

另一方面,相對於獨立創作者的強烈實驗及高自主性創新作品的呈現,每年在「坎波納格」也有由藝術總監固定策展的新製作與活動,例如「國際夏日節」(International Summer Festival)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即使是由藝術總監負責策展的「國際夏日節」,但是創新的實驗精神仍維持著「坎波納格」的特殊風格。

固定於每年八月舉行的「國際夏日節」,為期約三週,內容除了表演藝術——戲劇、舞蹈、音樂的呈現,還有視覺及裝置藝術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的參與,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團體,在過去二十年來,齊聚於「坎波納格」相互競技,不僅對當地的藝術生態產生刺激,同時也成功的與社會大眾對話,並扮演國際美學傳遞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以二○○八年的「國際夏日節」為例,其中比利時編舞家瑪格.史都華特(Meg Stuart)所推出的作品Blessed尤令人矚目,她以地球暖化現象所引起的氣候變化為主題,探索大自然與人類的相互影響。在一千平方公尺佈滿太陽能光板的舞台上,舞者彷如棕櫚樹、茅屋、砂堆般的靜物佇立著,於一陣沉默之後,舞者隨著狂亂的大自然聲響,大力地抖動身軀,霎時樹葉、屋頂脫落,砂堆崩坍,大自然的反撲帶來的恐怖憾動所有的旁觀者,接著舞者身體被潑撤下來的鮮麗色彩油漆沾滿,繽紛的色彩在舞者淋漓盡致地揮動肢體的同時,被甩動而噴射四處,就在這剎那之間,天地動搖,彷如末日,舞台上產生的能量和衝突,直接赤裸地刺激旁觀者的感官,視覺、聽覺、嗅覺的自然反應被一一觸動,並為舞台上的異象顫抖,無處可逃。

從二○○六年起,「國際夏日節」即十分關照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的發展,二○○八年以環保能源為議題,邀請藝術家就此展開創作。這次夏日節的活動不只限於藝術家和觀眾的互動,科學家、作家、政治家,各界的社會領袖都接受邀請參與,並就個人專業和觀點發表意見,試圖拉近藝術與社會大眾的距離,讓藝術家積極加入社會公民行列,參與重要的環保議題討論。雖然夏日節正式登場時間為八月,演出前的座談和研討會早於半年前展開,熱烈地為活動造勢及暖身。

二○○九年「國際夏日節」由Matthias von Hartz擔任藝術總監,演出陣容除了德國藝術家的熱情參與,國際團隊有來自比利時的長期合作劇團Jan Lauwers & Need Company、法國編舞家瑪蒂爾德.莫妮葉(Mathilde Monnier)、以色列巴舒化舞團(Batsheva Dance Company)、瑞士藝術家Massimo Furlan等。內容包含舞蹈、戲劇、爵士樂、室內樂、熱門音樂,和各種不拘型式、見怪不怪的實驗表演。

除了大型節慶活動以外,「坎波納格」還有一個提供年輕創作者的常態演出系列——「新星節」(Youngstar Fest),每年都吸引上千名的歐陸青年參與遴選,這個充滿活力的創作發表平台,舉凡現代舞、街舞、搖滾樂、古典樂、默劇、雜耍各種表演,只要具潛力、敢秀,通過遴選,都可以在這裡大顯身手,爭取到曝光機會。

有別於「新星節」的活潑節慶氣氛,「漢堡舞蹈計畫」(Hamburg Dance Programme)也是值得介紹的一項長期人才培訓。由德國聯邦文化信託基金會推動的「漢堡舞蹈計畫」,受到漢堡市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於二○○六年四月展開,「坎波納格」於二○○七年加入計畫,並將〔k3〕展覽廳轉型為編舞中心,藉由遴選機制,選出駐地的編舞人才。這個舞蹈計畫是為了發展當地的現代舞,提升地區的舞蹈水準,及提供人才交流機會,每年官方資助金額達二十萬歐元,編舞中心提供年輕編舞者製作經費、演出與排練場地,還有工作坊與專業的訓練課程,這些資源足以讓編舞者無憂無慮地在此展開駐地計畫,實現創作理想。

目前「坎波納格」全年的新製作約有一百個,創作數量相當地大,創作力更是無與倫比地活躍,每年約計吸引十二萬人次前來參訪;製作內容多元,除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演出,當然還有駐地藝術家、漢堡市內的獨立團體或藝術家的製作。

再生於廢工廠的火鳳凰

座落於漢堡市巴姆貝克工業區內的「坎波納格」(Kampnagel),早在威瑪共和時期,即以生產大型機械器具聞名。一八六五年工廠設立時,以兩位創辦人的姓氐為名,稱作「Nagel & Kaemp鐵工廠」,從碾米廠開始起家,再轉型為兵工廠,之後又逐漸發展為貨櫃、船隻、碼頭機械製造廠,並將廠名合併改為「坎波納格」。一九六八年由於航運工業發達,受到自動化作業的影響,傳統貨櫃、起重吊車的需求量逐漸變小,於是「坎波納格」被另一家大型堆高機卡車製造公司收購,直到一九八一年。至今,在漢堡港口的碼頭倉庫還四處可見「坎波納格」當年生產的起重機,而它也象徵著貨櫃工業在時代洪流中曾經佔有的一席之地,留給大眾相當深刻的印象。

一九八一年製造廠關閉,「坎波納格」的年代也宣告結束,漢堡市議會原本計畫將之拆除,改建為住宅區,但因故拆除計畫延遲了。一九八二年,位於Kirchenalle的漢堡德意志劇院(Deutsches Schauspielhaus)因劇院改建而遷移至此,當時僅佔用部分廠房,並把廠房改為排練、演出的劇場及行政辦公室,自此荒廢的廠房如再生的火鳳凰,開始受到藝術家的青睞。同年十月,漢堡當地的獨立戲劇團體嘗試在此舉行第一屆的Besetzungsprobe藝術節,他們非常喜歡這個場地,也認為「坎波納格」是個適合製作和表演的理想園區,他們的建議獲得漢堡市議會的支持,且同意提供「坎波納格」給當地的獨立劇團長期使用,於是翌年舉辦了第二屆Besetzungsprobe藝術節,邀請到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的《卡門》在此演出。一九八四年德意志劇院舊址的建物修復完工,劇團完全遷出「坎波納格」,而議會也決定停止拆除計畫,保留了六座廠房:〔k1〕到〔k6〕予當地的獨立團體使用,唯一的條件是「只要觀眾需要藝術家」,於是完全屬於獨立藝術家的創作天堂「坎波納格」成立,同時存續至今,由Besetzungsprobe藝術節轉型的第一屆「國際夏日節」(International Summer Festival)正式開幕。

一九八七年,漢堡國家歌劇院在此主辦「國際戲劇舞蹈節」,後來也成為〔k6〕廳每年固定舉辦的大型節慶表演藝術活動,參與者不乏國際知名導演,如美國的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lson)、漢堡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約翰.紐梅爾(John Neumeier)等人都曾在此大顯身手;同年〔kx〕畫廊開幕,由自我管理委會負責營運,定期辦理國際當代藝術展覽活動;另外標榜「漢堡新藝術」的〔k3〕廳也隆重開幕,由藝術協會主席Karl-Egon Vester負責。從此「坎波納格」從〔k1〕到〔k6〕各廳,有聲有色地打開引領歐洲藝術創新的新章。

來自世界各國,曾於「坎波納格」埋頭實驗創新的年輕藝術家,如今獨領風騷且活躍於國際的知名人士,有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Jerome Bel),比利時編舞家安娜.德瑞莎.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英國爵士女歌手史黛西.肯特(Stacy Kent)等人,與「坎波納格」合作過的團體亦不計其數,如漢堡芭蕾舞團、漢堡歌劇院、比利時羅莎舞團等等。

一九九○年,「坎波納格理事會」成立,負責場所內定期常態節目的安排,一九九三年理事會轉型為有限公司“Kampnagel International Cultural Factory Ltd”,並以製作或合製節目或邀請客席演出為旨,組織經營交由主席負責,首任主席由文化議員Christina Weiss博士擔任。一九九三年藝術電影院「阿拉巴馬」開幕,一九九七年賣掉外圍部分廠房,資金用來強化劇場的基本設施。一九九八年運河邊的舊廠房拆除改建為住宅及工業區,僅保留之前使用的六座廠房〔k1〕至〔k6〕,作為永久的藝術場域,並於該年五月至十一月,進行了半年的整修工程;同時漢堡市政府的文化部門決定將二○○一到○二年列為組織重整期,“Kampnagel International Cultural Factory Ltd”不再只是公司組織,它取代漢堡原有的「漢堡國際夏日節」的獨立組織,從此主導「國際夏日節」。

 

文字|李惠美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助理研究員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如何抵達?

「坎波納格」的位置交通便利,很容易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抵達。搭乘3號(U3)往Barmbek的地下鐵即可到達;或在Borgweg下車,走路十分鐘;或在Saarlandstraße下車,搭乘前往Mundsburger Brücke的172或173號巴士,在Jarresstraße下車,直達「坎波納格」。乘車前建議上網Geofox查詢詳細的交通訊息。從機場出發至「坎波納格」的計程車費約十五歐元,火車站出發則需十二歐元。

如何購票?

如果想選擇欣賞精采的表演,無論是「坎波納格」的節目還是其他的節目,都可以上網利用TicketOnline查詢及購票,相當地便利。如在當地,可以利用「坎波納格」電話購票,購票專線040-27094949,票口上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下午一時至七時,週末假日下午四時至七時,非上班時間可於網路或電話留言,翌日的上班時間內會有專人協助處理。演出日前,都可以信用卡直接於網路購票,選擇付郵費寄送到府或至票口取票。

 

相關網址:「坎波納格」www.kampnagel.de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