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樂絲.黛歌聲外型甜美、演歌雙棲,也風靡一時。(本刊資料室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爵士,為何愛「女聲」?

只要有爵士女伶,總是演出票房保證,這一點不只在台灣如此,在世界各地也情狀一致。為什麼爵士女伶會這麼吸引觀眾目光?她們的迷人之處何在?又憑什麼與男歌手分庭抗禮,甚至更受到樂迷青睞?本文從「歷史」、「人聲當作器樂」、「新時代」等角度分析,探討爵士「女聲」的魅力來源。

 

只要有爵士女伶,總是演出票房保證,這一點不只在台灣如此,在世界各地也情狀一致。為什麼爵士女伶會這麼吸引觀眾目光?她們的迷人之處何在?又憑什麼與男歌手分庭抗禮,甚至更受到樂迷青睞?本文從「歷史」、「人聲當作器樂」、「新時代」等角度分析,探討爵士「女聲」的魅力來源。

 

在台灣,爵士迷每年可以享受到兩廳院的「夏日爵士音樂派對」(summer jazz)及「台中爵士音樂節」兩大爵士饗宴,幾年下來,也可以觀察出本地爵士迷的口味偏好。

就以每次兩廳院的「夏日爵士音樂派對」為例,每年幾乎都以爵士歌手、尤其是女歌手當作壓軸,而且每次門票最快賣光光的也是這場女歌手演唱會。事實上,這樣的情況跟全球爵士樂的票房情況雷同,爵士女伶似乎永遠都是爵士演出中最受矚目的華麗美鑽,情況放諸四海皆準。

到底爵士女伶迷人的地方何在?一個好的爵士女伶該有哪些迷死人不償命的特殊吸引力呢?不論是聲線表現、詮釋風格、舞台魅力、爵士女伶有何能耐與男歌手分庭抗禮,甚至更受到樂迷青睞?接下來或許讓我們從幾個面向來釐清。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事實上,女性從一開始就在爵士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藍調時期開始,不只歌手,包括器樂演奏家及作曲家都有不少女性參與。不過,在二十世紀的前二十年,這些女性爵士樂手,真想要闖出個名聲那可真是要有兩把刷子。

她們必須拋夫棄子跟著男人們各地跑場子,跟著俱樂部男老闆周旋,面對多為男性的觀眾及惡毒的音樂評論者,在男人主導的世界裡打滾,其中「老媽」雷尼(Gertrude “Ma” Rainey,1886-1939)、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1894-1937)、莉莉安.哈定(Lilian Hardin,1898-1971)算是幾個混得較有名堂的,她們甚至有本事雇用男演奏家在她們的演出與錄音中跨刀。

「老媽」雷尼是最早期專業的藍調歌手,她有「藍調之母」封號,不僅對藍調演唱的發展與推廣貢獻極大,更影響了像貝西.史密斯這樣的後輩歌手。貝西.史密斯以藍調演唱起家,被美國人封為「藍調女皇」,同時她更以恢弘歌聲與獨特唱腔跨足爵士樂壇,成為樂史上第一位的爵士兼藍調女歌手。至於路易斯.阿姆斯壯的第二任妻子莉莉安.哈定,不僅是「書包嘴」成名的背後推手,一九二三年她更與金.奧利佛在芝加哥開始灌錄唱片。

這三位能夠身兼演奏、演唱、作曲的前輩女伶,讓女歌手這個產物能從藍調開始過度到搖擺時期,等到了米爾德里德.貝莉(Mildred Bailey,1907-1951)、康妮鮑斯威爾(Connee Boswell,1907-1976)的接棒,將女聲勢力發揚光大。

米爾德里德.貝莉出生於華盛頓,是第一個和搖擺大樂團一起演唱的女歌唱家,同時也是第一個被爵士圈完全接受的白人歌唱家,她的成功造成整個一九三○到五○年代的搖擺大樂團都必備一位女歌唱家的現象趨勢,女歌手因此成為大樂團綠葉群襯映烘托的那朵大紅花,她也因此被封為「搖擺女士」,成名曲包括〈Please Be Kind〉、〈Squeeze me〉。

康妮鮑斯威爾則生於紐奧良,她是鮑斯威爾三姊妹(The Boswell Sisters)的主唱,她是第一個把擬聲唱法(scat)帶進爵士樂的白人女性,該團的和聲與擬聲唱法吸引許多聽眾,就連當時還年輕的艾拉.費茲傑羅都會模仿康妮鮑斯威爾。

鮑斯威爾三姊妹的成功大開爵士姐妹團體演唱的大門,吸引來了羅賽塔姊妹、安德魯姊妹、麥奎爾姊妹等鶯鶯燕燕的不絕美聲。試想,當時成功吸引聽眾的如果是鮑斯威爾三「兄弟」,那麼爵士樂史恐怕要改寫,變得陽盛陰衰而非現在這般的陰陽調和。當然,歷史的巧合讓爵士女聲的軍容更為壯盛,從藍調到搖擺香火不絕,甚至朝向更講究個人特色魅力的咆勃時期,扯嗓展技去也。

從人聲當作器樂的角度來看

爵士歷史似乎從最早期就種下了女聲萌芽的種子,如果從器樂的運用表現,以及一位爵士好手的必備條件來看,我們就能更清楚爵士女聲的優勢。

整個二十世紀的觀點,一位爵士好手必須具備強烈的個人舞台風格,才能在眾多樂手中讓樂迷有高度辨識,他們必須即興無礙,行雲流水地揮灑出手中樂器的靈魂,而嗓子就是歌手的樂器。

如果我們來看爵士「標準曲」這塊,也就是說在不同時期一再由不同歌手、樂手上演,旋律情緒早已唱到聽者心坎裡的不朽名曲,你也會發現女歌手在其中不可取代的優勢。無論是百老匯的歌舞秀、當年有尚在留聲機時期的人聲臨演、或者是有聲電影問市後大賣的主題曲、乃至唱片大流行的二、三十年代的大眾歌曲,這些不同階段串連交織出的千百首「標準曲」,你想聽怎樣形式的重新詮釋?是大樂團、鋼琴獨奏、男聲、薩克斯風、抑是女聲呢?請選擇!我想答案顯而易見。

歌聲是最人性的樂器,在眾多樂器群演時選擇歌聲當作主角,可不是爵士樂的創舉,早在浪漫時期白遼士就首創以管絃樂伴奏女聲的《夏夜》藝術歌曲,因此搖擺大樂團找來女主唱不過是延續這樣的美學形式。

女聲比男聲音域高亢容易引起費洛蒙反應,女聲比男聲溫柔就像母親溫暖輕柔的呼喚,女聲比男聲深情在詮釋經典曲目的戲劇性時更為鞭辟入裡,女聲甚至也比男聲更狂野更放得開,在擬聲Scat唱法的表現上更遠勝於男歌手。

因此搖擺時期之後,咆勃時代的快速燦爛更讓爵士女聲百花齊放,我們有表現全面、既詩意又狂放的艾拉.費茲傑羅;我們還有陰鬱繚繞、感性傷神的比莉.哈樂黛;我們也有甜美傾心、想讓人娶回家的桃樂絲.黛(Doris Day);我們更有寬廣渾厚、能量充沛的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我們甚至有慵懶自由、度假感十足的艾絲特.吉芭托(Astrud Gilberto)。各式各樣的女聲任君挑選,只要你有興趣她們就唱得出來。

從新時代的角度來看

爵士,為什麼愛女「聲」?因為爵士通常是男生,異性相吸是也。哈哈,以上是我的冷笑話答案,雖然無聊卻也點出一些端倪。

爵士圈愛女聲,尤其有特色的女聲,這早已是個現象,一百年來持續如此。前文或許從歷史角色、經典曲目角度、人聲樂器角色試著爬梳出一些前因後果,找些證據解釋爵士愛女「聲」這個現象。不過事實上,這些因果影響效應恐怕還比不上冥冥中的時代宿命,所以我想利用最後一小段篇幅檢視目前的環境。

二十一世紀,純種爵士有點勢微,也可以說百變爵士樂面對網路多媒體新時代,似乎有點失去引起矚目的主導動能。有想法敢創新的爵士樂手只能在地下俱樂部生存,一浮出檯面就得面臨商業機制無情的考驗。大樂團只剩下世代相傳的老頭子樂團,有本事的傑出樂手就跑去搞點流行、搞點電影、搞點電玩配樂。

能吸引人目光的二十一世紀爵士議題,只剩下「色藝雙全的女歌手」及「伴隨現代人虛無慵懶的Bossa Nova」這兩項賣座保證,這兩項要素台灣市場同樣非常買單,而後面那項也等於是女歌手獨佔,所以二十一世紀爵士議題我們只剩女歌手值得討論。真不知,該令人為女歌手這物種的受歡迎與強悍生存力感到高興,還是為未來爵士的發展感到悲哀。

 

文字|歐頭 古典啟示錄 Blogger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