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伊絲.格林菲爾德(Joerg Lehmann 攝)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三個男人 Men's Talk About Dance 美國知名舞蹈攝影家

格林菲爾德 與瞬間賽跑的說書人

洛伊絲.格林菲爾德是美國知名的舞蹈攝影家,拍過的知名舞團與舞者難以數計,台灣舞者許芳宜、陳武康等,都曾在她的鏡頭下展露非凡的魅力。這次應驫舞劇場之邀,將來台展出她與編舞家費爾德合作的攝影作品,本刊也趁此機會,先行在紐約進行地一手專訪,搭配她的影像紙上展,以讓本刊讀者深入她的影像世界……

洛伊絲.格林菲爾德是美國知名的舞蹈攝影家,拍過的知名舞團與舞者難以數計,台灣舞者許芳宜、陳武康等,都曾在她的鏡頭下展露非凡的魅力。這次應驫舞劇場之邀,將來台展出她與編舞家費爾德合作的攝影作品,本刊也趁此機會,先行在紐約進行地一手專訪,搭配她的影像紙上展,以讓本刊讀者深入她的影像世界……

Dancing on Paper 躍然紙上的影舞者

8/3~25  10:30~18:30

台北 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中二果酒禮堂一樓

INFO  02-29674495

關於紐約的第五大道,你的印象是什麼?

中央公園東南角的觀光馬車、列隊歡迎的名牌旗艦店、洛克斐勒家族的都市計劃、韓國城的烤肉及泡菜飄香、還是麥迪遜廣場公園中那條永遠大排長龍的漢堡奶昔?事實上,對於紐約的舞蹈人來說,藏身在熨斗大廈身後某一棟建築物內看似平凡的攝影工作室,那才是難得有幸能夠踏入的殿堂。

洛伊絲.格林菲爾德在這裡為美國舞蹈圈記錄歷史,也創造歷史。

拍攝過美國芭蕾舞團、艾文.艾利、芭蕾科技、比爾.提.瓊斯、瑪莎.葛蘭姆、模斯.康寧漢、保羅.泰勒、崔莎.布朗等美國知名舞團,曾經是《村聲》Village Voice、《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舞蹈雜誌》Dance Magazine等平面媒體的御用舞蹈攝影師,作品巡迴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及畫廊展覽,你甚至可能曾經不知情地讚嘆過她商業廣告照片的美麗。能夠在這大熔爐中稱霸鳳首,她的眼中看到的是什麼?

喜歡舞者「飄浮起來的樣子」

舞者在洛伊絲的眼中是徹底兼具抒情與活力(lyricism & athleticism)的代表。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短暫學習期間,她受到文藝復興時期與巴洛克時期等古典藝術的影響,特別被米開朗基羅宗教性濃厚的繪畫與雕塑所吸引,鍾愛其作品中人物雖擁有強壯剛硬的身形結構,表情卻細膩柔軟,這種「雌雄共存」的質感成為她創作時的喜好元素之一。

此外,有別於其他同行,洛伊絲對於舞作或動作本身所謂的高潮並無太大興趣,因為那些都是觀眾進劇場欣賞演出時最容易得到的刺激。相對地,動作之間的轉換與動作在空間位置上改變時,這些較難以預測的瞬間姿態,更令她感到有趣。

「所以我喜歡舞者的優雅,還喜歡他們飄浮起來的樣子。」洛伊絲說道,「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從來不在乎那些所謂重要的大跳踢腿,反而是起飛或落地的過程,事實上,大多數是落地前的時刻。」

不妨想像跳傘時從自由落體到拉開降落傘的瞬間寧靜,彷彿有那麼一兩秒鐘凝止於空中,套用在舞者跳躍至最高點與落地之間,身體與臉部因完成任務而放鬆。這個無法被肉眼讀到的剎那,透過相機僅1/2000秒的高速閃光捕捉到,於是一種優雅的飄浮感便產生。

攝影構圖呼應中國「留白」美學

進行拍攝時,洛伊絲總會花很多時間調整舞者的手勢與神情,「讓他們看起來像在說些什麼」,這些細膩的調整,令人想起「重點不在於結果,而是過程」的俗話,另一方面,也反映她的構圖概念巧妙呼應到中國書畫中的「留白」哲學。

雙人以上的拍攝中,藉由舞者之間距離的遠近,人的關係常常被她刻意安排得模棱兩可、意圖不清(ambiguous),於是整個畫面更加耐人尋味,也似乎充滿了故事性。在一份中國雜誌的訪談記錄上,洛伊絲聽聞中國繪畫中慣用「留白」技巧以增加虛無感和想像空間,正好和她想提供觀者「不曾察覺到的細節」與「引發好奇心」這兩個方向有所連結。

「你看不出來舞者的狀態究竟是自發還是被動,甚至還會好奇鏡頭外將發生或發生了什麼事。」看到她雙手比劃著說明並示範兩邊手勢間無需碰觸的微妙距離,位於梵諦岡西斯汀大教堂的天頂壁畫《創世紀》中最有名的畫面浮現我眼前,那手指即將碰觸的過程,沒有人看到結果,但這樣剛好。

這些當然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更不是憑空發想出來的點子,經驗會發芽。

曾經夢想成為《國家地理雜誌》的一員,高中時期因接觸美國印第安人的社會服務議題而開始玩攝影,大學主修人類學,畢業後進入波士頓一家報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因被指派而第一次進行舞蹈拍攝,而後漸漸成為專職的舞蹈攝影師,「從事新聞攝影,我需要找故事來完成;舞蹈攝影,我只需要想如何拍出有趣的照片。」十年的彩排現場拍攝實戰經驗讓洛伊絲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和美學觀,也更確定獨立創作的意願,不想只是追逐他人藝術風格的記錄者。

與舞蹈家一起創造驚豔圖像

「整理照片回溯過去,我發現自己總是本能地選擇瞬間,一切動機都在如何製造出有趣的意象,而不太在意是否呈現編舞本身或動作。」一九八○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邀請舞蹈家進到攝影棚內,讓他們在她感興趣的主題或道具中即興嘗試,一旦偵測到好玩的畫面再加以反覆雕琢,一起創造出驚豔的圖像。

編舞家費爾德便是其中一位長期合作夥伴。

「和費爾德工作的挑戰性極高,每次與他合作,我提供的一堆點子和方式通常都會被他否決掉。他不斷推著我朝未知的極限走去。」在一次次碰撞嘗試下,兩位藝術家激盪出純淨卻豐厚的作品,「我會說這是真正的合作。」其中「灰燼」系列(Dust)被她列為心中十大最滿意的作品之一,其中擔綱演出、被報紙遮住全臉的舞者,就是費爾德的愛將陳武康。

攝影生涯至今,已出版Breaking BoundsAirborne等攝影集的洛伊絲,從早期單槍匹馬四處應戰,到進入攝影棚內正方形的黑白照片時期,到後來的數位相機提供了長方形格式的彩色時期,喜好不斷嘗鮮、勇於挑戰的她期待更多不一樣的合作機會,在訪談最後害羞地表示,希望有機會和台灣的雲門舞集合作……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1949年生,畢業於美國布蘭戴斯大學,主修人類學,畢業後擔任新聞攝影記者。
  • 1980年起在紐約成立專屬工作室,隨後開始在世界各地舉辦展覽、演講並舉行舞蹈攝影工作坊。1993年曾受邀來台於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展出「即興舞蹈攝影集」。
  • 曾出版攝影集Breaking Bounds(1992)、Airborne(1998)。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