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拉斯科劇院有來自英國的全男版《第十二夜》。(Joan Marcus 攝 貝拉斯科劇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球零時差:莎士比亞生日快樂!/全球觀察 美國

美國 紐約莎劇玩家競演 觀眾認真投入遊戲

在紐約,幾乎每天都有機會看到經典莎劇或是由莎翁文本改編而成的作品刺激你對莎劇的見解。把莎劇當成自己喜歡的一項運動來看待,不論你對該項運動的認識是深是淺,每次的觀賞經驗都會有新的發現,即便觀賞重播也是如此,不管是電影詮釋、京劇或能劇詮釋,每場不同的演出,都可能會讓你發現莎士比亞的新意。

在紐約,幾乎每天都有機會看到經典莎劇或是由莎翁文本改編而成的作品刺激你對莎劇的見解。把莎劇當成自己喜歡的一項運動來看待,不論你對該項運動的認識是深是淺,每次的觀賞經驗都會有新的發現,即便觀賞重播也是如此,不管是電影詮釋、京劇或能劇詮釋,每場不同的演出,都可能會讓你發現莎士比亞的新意。

每週二晚上約莫八點,在曼哈頓島上無計其數的排練場地中,有一間總會聚集著為數八十至一百人不等的群眾,他們不分男女,不分種族,不分年齡,都是口耳相傳前來等候。有人西裝筆挺,看似下班小酌之後趕來,有人輕裝簡從,貌似剛做完一輪瑜伽。不明究裡的人從一旁經過,極有可能猜想這是某個AA聚會(Alcoholics Anonymous,匿名戒酒協會),殊不知,這群人的確是為了某種「癮頭」定期聚會。這癮頭不是其他,正是今年歡度四百五十歲冥誕的戲劇文學巨擘,莎士比亞。而聚會名稱,便是「莎翁論壇工作坊」(The Shakespeare Forum Weekly Open Workshop)。

切磋交流而非高談闊論

「莎翁論壇工作坊」是聚會主持人泰勒.摩斯(Tyler Moss)與西碧.布朗-摩斯(Sybille Brunn-Moss)於二○○六年發起,八年多來經營有成。雖名為工作坊,但這聚會更像是表演課呈現。與表演課不同之處在於,成員面臨的並不是「主修老師」的修理,而是現場眾人提供的觀察和建議。毫無演出經驗?臨場忘詞?呈現段落需要對手演員或群眾演員?這些都不是問題。所謂的「論壇工作坊」,並不是學者專家間的高談闊論,而是成員間切磋伎倆的機會,無論科班出身或半路出家,每段呈現都會收到在座所有人最直接、也最誠心的批評與建議。席間具有較多演出資歷的成員,更會不吝嗇地分享經驗與法寶。

西碧認為,工作坊之所以會成立且發展出乎意料地穩定,是因為演員們在各式各樣的學院系統與職業排練之外,迫切需要一個練功的場域。西碧的體悟,是因其多年以來體會學校老師或劇場導演對演員的殘忍。「即便有幸爭取到演出莎劇機會的人,」泰勒說,「也可能因為受限於劇組的規畫,還沒完整消化角色就得面臨整排甚至演出。」結果通常是演員、導演、製作三敗俱傷。

在紐約,演出機會雖多,但爭取演出的人更多,與其期待歡慶莎翁冥誕,不如說紐約人早就習慣定期把莎翁擺起來拜,「莎翁論壇工作坊」於焉產生。定時檢視自己是不是真有兩把刷子,只不過是演員們求生存搶飯碗的必要功課,也唯有如此才能在莎劇甄選時有更充分的準備。

明星接演莎劇備受矚目

紐約市內每年的莎劇製作多如過江之鯽,除了由公共劇院(The Public Theatre)數十年來逢夏推出的「中央公園戶外莎士比亞」(Shakespeare in the Park),單在二○一三至一四這一季裡搶灘紐約的大型莎劇製作就多到令人目不暇給,更甭提中小型團體幾乎每週嘔心瀝血推出的精緻作品。大型製作的文宣上嗅不著歡慶冥誕的氣息,倒是各有其特色或噱頭。由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簡稱BAM)主辦的莎劇製作包括由法蘭克.藍傑拉(Frank Langella)擔綱的《李爾王》和玩文字堆疊與新媒體實驗的《哈姆雷特》。林肯中心劇院(Lincoln Center Theater)則推出由伊森.霍克(Ethan Hawke)主演的《馬克白》。在貝拉斯科劇院(Belasco Theatre)有來自英國的全男版《第十二夜》與《理查三世》,另一齣百老匯等級的製作則是在理查.羅傑斯劇院(Richard Rogers Theatre)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主打由年過卅七的奧蘭多.布魯(Orlando Bloom)所飾演的羅密歐。

在外百老匯,成立卅多年的「新觀眾劇團」(Theatre for a New Audience,簡稱TFANA)在其新落成的波隆斯基莎士比亞中心(Polonsky Shakespeare Center)開幕首季中推出由茱莉.泰摩(Julie Taymor)執導的《仲夏夜夢》;來自英國的丹瑪倉庫(Donmar Warehouse)劇場的《凱薩大帝》則在讓紐約觀眾感受由女導演和女演員所展現的男性賀爾蒙;前述提及的中央公園莎士比亞則將在今夏推出《無事生非》與《李爾王》,相較於過去曾參與這項演出盛會的大螢幕A咖,今年將在中央公園登台的主要卡司對台灣讀者來說或許稍嫌陌生。

在這麼多的製作之中,純商業製作與非營利製作各半,成敗的癥結點倒不在於製作團隊裡有多少「英國血統」。舉例來說,在奧蘭多.布魯主演的《羅茱》中,導演和聲韻指導都是英國人(奧蘭多.布魯也是英國人),但儘管男女主角的表現頗獲嘉許,該製作就整體而言似乎不太投媒體所好。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今年初主辦的《李爾王》雖有去年秋季英國奇切斯特節日劇院(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的製作演出班底,但媒體關注的焦點卻是飾演李爾的美國資深演員。另外,深具票房保證與話題爭議性的茱莉.泰摩起用十七名七至十六歲的孩子詮釋《仲夏夜夢》裡的精靈,但應該沒有人會在乎這些精靈的血源才是。

打破「第四面牆」感受現場氛圍

宏觀而言,導演們在面臨各個環節時所做的決定,與演員在吸收與詮釋莎劇文本時所必須做出抉擇類似。舉全男版《第十二夜》與《理查三世》為例,導演Tim Carroll極盡可能地還原莎翁創作文本時的演出現場,他為了接近莎翁的「環球劇場」(Globe Theatre),把部分觀眾安排在舞台上,在燈光上也用有利於打破「第四面牆」的設計照向觀眾席,讓所有觀眾都更有參與感。同樣地。對演員來說,想要把莎劇演得令人回味,最終也回歸到如何還原莎翁文本裡的珠璣。在導演決定了詮釋角度之後,演員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把莎翁的字句說得合乎情理。

在獲得莎劇演出機會前主修戲劇史,且只接受丑劇表演訓練的泰勒.摩斯回憶道:「感受當下,是莎劇演員必須具備的能力……我之所以被『維吉尼亞莎劇藝術節』(Virginia Shakespeare Festival)選中,是因為他們相信古典劇場裡沒有「第四面牆。」丑劇訓練讓他習慣拋開第四面牆,感受演出現場的氛圍,進而與對手演員創造適合當下的演出。西碧.布朗-摩斯則推薦派琪.羅登堡(Patsy Rodenburg)的著作The Actor Speaks: Voice and the Performer。曾被英國實力派演員茱蒂.丹契(Judi Dench)大力背書的羅登堡即為奧蘭多.布魯演出羅密歐的聲韻指導。羅登堡指出,當代演員大多習慣先建立角色的心理狀態和內在動機,再將莎翁的字句堆疊在那些設定之上,但她的職責則是帶領演員先從莎翁字裡行間的蛛絲馬跡尋找線索,在吐露字句時則需力求流暢而不拖泥帶水。

在紐約,幾乎每天都有機會看到經典莎劇或是由莎翁文本改編而成的作品刺激你對莎劇的見解。例如,這一兩年有群熱血青年致力於莎劇與偶劇的結合,團名取為「莎士比亞偶劇團」(The Puppet Shakespeare),目標則是將莎劇演成Avenue Q。另一檔新奇的莎劇製作《醉翁演莎翁》Drunk Shakespeare此刻正在曼哈頓的某家酒吧駐演,演出內容皆為莎劇經典,但其中一名演員上場前會先把自己灌醉。此外,創立於芝加哥的「莎士比亞即席劇團」(The Improvise Shakespeare Company)已在紐約累積為數不少的死忠戲迷,吸引戲迷們再三前來的原因是,該劇團的演出絕對是前所未見且獨一無二的。他們怎麼辦到的?因為每場劇目都是由現場觀眾在大幕升起時決定,劇本則由演員即席創作。

「莎翁論壇」建議,把莎劇當成自己喜歡的一項運動來看待。不論你對該項運動的認識是深是淺,每次的觀賞經驗都會有新的發現,即便觀賞重播也是如此,不管是電影詮釋、京劇或能劇詮釋,每場不同的演出,都可能會讓你發現莎士比亞的新意。重點是觀眾抱著看Game的心情。也因如此,論壇成員通常不把自己當做演員(Actor),而是玩家(Player)。可幸的是,好玩有趣的Game未必需要花大錢。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五檔莎劇製作不可不看

「中央公園莎士比亞」  明星加持眾人期盼

二○一三/一四這季轉眼即將結束,伊森.霍克的《哈姆雷特》和全男版《第十二夜》還在觀眾心中迴盪不去,但轉眼暑假即將登場由公共劇院主辦的「中央公園莎士比亞」早已令人望穿秋水。有追蹤美國影集《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的讀者,應該對第二季中漢米許.林克雷特(Hamish Linklater)的臉孔不陌生,今夏除了由他在中央公園Delacorte Theater擔綱主演的《無事生非》外,有緣的觀眾也能在這開曠舒適的戶外劇場裡一睹由約翰.利斯戈(John Lithgow)所詮釋的《李爾王》。另外,位於東村的「經典劇團」(Classic Stage Company)在二○一五年年初即將推出的《哈姆雷特》中,請到了大螢幕裡的熟面孔彼得.賽斯嘉(Peter Sarsgaard)挑戰這個古今中外幾乎每個演員都想征服的角色。

可千萬別小看這些還沒大紅大紫的演員,不同於時下億萬百老匯製作人習慣重金禮聘電影大明星堆砌而成的昂貴製作,「公共劇院」與「經典劇團」等這類數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定目劇劇團所挑選的演員,早在登上大螢幕前就已經在紐約的各個大小劇場裡練出一身硬底子了。(劉昌漢)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