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山姆.曼德斯導演,賽門.羅素.貝爾演出的《李爾王》,悲劇如洋蔥般一層層地被剝開,劇中各角色的無奈也被細膩地勾勒出來。(Mark Douet 攝 英國國家劇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球零時差:莎士比亞生日快樂!/全球觀察 英國

莎劇故鄉熱潮不衰 創新手法展現新局

作為莎士比亞的故鄉,英國隨處可見莎士比亞戲劇風景,打開各場地節目單,每週總有地方正在演出莎士比亞,或喜或悲隨君挑選。四百多年來莎劇並非一成不變,不斷追求創新下,從場景角色設定、融入當代議題、電影電視明星加持,在在帶給觀眾全新的觀賞體驗。

作為莎士比亞的故鄉,英國隨處可見莎士比亞戲劇風景,打開各場地節目單,每週總有地方正在演出莎士比亞,或喜或悲隨君挑選。四百多年來莎劇並非一成不變,不斷追求創新下,從場景角色設定、融入當代議題、電影電視明星加持,在在帶給觀眾全新的觀賞體驗。

二○○二年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曾作了一項「史上百名最偉大的英國人」調查,問大眾認為最偉大的英國人有誰?莎士比亞名列第五,在首相邱吉爾、工程師布魯內爾、戴安娜王妃及科學家達爾文之後。二○一二年倫敦奧運,來自《暴風雨》的一句「別怕 ,這島嶼充滿噪音……」點題開啟典禮,也展現了莎翁在英國文化的地位。倫敦奧運期間的Globe to Globe莎士比亞戲劇節還以卅七種語言演出他的卅七個劇作,今年紀念莎翁誕辰四百五十周年,《哈姆雷特》將以兩年的時間環球巡演,第一場演出正是莎翁生日的四月廿三日,將以環球劇場作為起點。

莎士比亞戲劇風景  處處可見

莎士比亞戲劇也是霧都不可或缺的風景,打開各場地節目單,每週總有地方正在演出莎士比亞,或喜或悲隨君挑選,還有歷史劇可看各朝代興替。英國的藝評曾指出,近年來莎劇製作大增,擔心是遭受補助刪減影響的各劇院在製作上大打安全牌,以莎劇為主打,反而排擠新文本的空間;近幾年莎劇的確頻繁上演,但是否印證此論點,或是單純延續英國劇場的傳統,倒值得觀察。

看莎劇不可錯過的風景,就是泰晤士河南岸泰德現代美術館旁的莎士比亞環形劇場(Shakespeare’s Globe),是戲迷想看原汁原味傳統莎劇的首選。環球劇場建築重現四百多年前莎翁時代的劇場建築,舞台露天,觀眾席也沒空調,演員的服裝和布景也依照伊莉莎白一世時代的考據做成,台詞劇本亦是如此。對於不習慣當時用字的觀眾而言,看起來或許會有點辛苦。

倫敦以外,由彼得.霍爾(Peter Hall)在一九六一年創立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以莎士比亞誕生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為根據地,定期演出莎劇製作,同時也在倫敦和英國其他地區巡演出新作品,如膾炙人口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小魔女瑪蒂達》等,都是此劇團的作品。在英國其他城市如曼徹斯特、Gildford等地,也有區域型的莎士比亞劇團,又如較小的鄉鎮Farnham、Derby等地,亦有業餘愛好者成立的莎劇劇團,在小型地方性的劇場演出,民眾對於莎翁的熱愛可見一斑。

打破一成不變  表現手法一再創新

四百多年來,莎劇並非一成不變。以這幾年的莎劇製作而言,不斷地在挑戰、突破前人的作品。談到近年的莎劇詮釋,便不能不提英國國家劇院即將卸任的藝術總監海特勒(Nicholas Hytner),海特勒任內於二○○九年製作《哈姆雷特》、二○一三年製作《奧泰羅》,兩者都以Rory Kinnear為主角,分別演出哈姆雷特及反派伊亞哥,大受好評。在二○一三年慶祝國家劇院五十周年系列活動中,十月廿三日的開幕紀念日當天,與電影院合作播出戲劇作品的NT Live計畫,便播出《哈姆雷特》來呼應五十年前的開幕當晚,由勞倫斯.奧立佛所演出的《哈姆雷特》。海特勒這兩齣製作的場景都設定在當代,因此哈姆雷特穿著西裝T恤。伊亞哥和奧泰羅則是穿著現代的陸軍迷彩服,亦不妨礙觀眾的理解。海特勒亦曾指出:莎劇的文本常是複雜的,即便是他,很難不在觀賞莎劇的前五分鐘陷入慌張,任台詞從他頭上飄過,卻不知道台上演員在說什麼。因此,在排練時,他花最多時間的常是在釐清文本、修辭和韻律,讓台詞能夠更易理解。

與當代議題相融入的手法,也在國家劇院二○一四年的《李爾王》中。由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導演,賽門.羅素.貝爾(Simon Russell Beale)演出的《李爾王》,便參照當代獨裁者格達費、史達林、穆巴拉克等人的統治,來描繪出一個很久沒聽到「不」的領導者,剛愎自用的後果,導致一連串悲劇的發生,最後傷心而絕。在此製作中,悲劇如洋蔥般一層層地被剝開,劇中各角色的無奈也被細膩地勾勒出來。衝著山姆.曼德斯與賽門.羅素.貝爾,這齣戲的票券早早便銷售一空,甚至在二手網站上還出現了要價上千英鎊的黃牛票,是票面金額的數十倍。

電影電視明星加持  一票難求

另一齣與《李爾王》同樣在黃牛票市場奇貨可居的,還有在丹瑪倉庫劇院演出的《科利奧蘭納斯》。《科利奧蘭納斯》由近年演出電影《雷神索爾》的湯姆.希德斯頓(Tom Hiddleston),及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的馬克・蓋提斯(Mark Gatiss)擔綱演出,消息一出便吸引不少影迷搶票,也使得黃牛票水漲船高。信手拈來,影視明星時不時回到倫敦劇場演莎劇的例子還真不少。近一年間,就有詹姆斯.麥艾維(James McAvoy)演出《馬克白》,裘德.洛(Jude Law)演出《亨利五世》,大衛·田納特(David Tennant)演出《理查二世》,現場演出更考驗他們的演技,同時挾著他們在大螢幕的高人氣,演出更容易吸引年輕世代走入劇場,讓莎劇稍微可親一些。而與眾迷妹一同置身觀眾席內,還真有與平日迥異的興奮氛圍。

丹瑪倉庫劇院僅有兩百五十席,舞台並不大,不僅票券難求,要如何在舞台上演出攻城、元老院、流放等場景,也考驗導演功力。舞台設計以投影方式轉換場景,幾張多用途的椅子也就成了舞台上少數的道具。極簡舞台設計,一來考驗觀眾的想像力,二來也讓觀眾更能專注在文字間。類似的手法也曾在老維克劇院(The Old Vic)去年演出的《無事生非》中,舞台中央簡易以兩側木板加頂,就呈現出牆壁與屋頂,得以串起劇中室內室外的場景變換。另一方面,在歷史戰場演出莎翁的歷史劇,也是近年來讓人耳目一新的嘗試。環球劇場曾在《亨利六世》中發生戰爭的幾個地點舉行露天演出,讓觀眾親臨現場,沉浸在當地的氛圍中,一口氣看完三部曲,也是相當有趣的嘗試。

除此之外,挑戰劇本中角色設定,也常是作品引起話題的原因之一。丹瑪倉庫劇院曾演出Phyllida Lloyd導演,全由女性演員演出的《凱撒大帝》;或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藝術總監Gregory Doran在二○一二年製作的《凱撒大帝》,則全以英國黑人演員擔綱,將場景設定在後殖民時期的非洲。老維克劇院的《無事生非》由曾演出電影《此情可問天》的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和美國演員詹姆斯.厄爾.瓊斯(James Earl Jones)合作,兩人頭髮已白,年紀與劇中設定落差甚大,劇評的評價也兩極。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五檔莎劇製作不可不看

電影改編 偶劇形式

從二○一二年起,倫敦就不斷地有莎士比亞的相關活動,除了前述的大型計畫,還包括大英博物館的特展“Shakespeare: Staging the World”。今年活動當然更加盛大,在戲劇演出之外,莎士比亞的出生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將在他出生地和長眠之處舉辦紀念活動;英格蘭藝術理事會(Arts Council England)也舉辦全國性的莎士比亞週(Shakespeare Week)活動,與莎翁出生地基金會合作,提供國小學童的課堂學習資源,藉著機會讓莎士比亞與課程相結合;華威大學則提供十週的線上課程Shakespeare and his world,無論是素人或重度戲迷,都可以細細品味莎翁作品。

二○一四年莎翁作品百花齊放,二月份已經演出由老維克劇院和南非翻筋斗偶劇團(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共同合作的《仲夏夜之夢》。翻筋斗偶劇團先前知名作品如《戰馬》,將操偶結合在戲劇中,相當有趣。

西區劇院則接連推出由Simon Callow演出的《成為莎士比亞 》Being Shakespeare和從電影改編的《莎翁情史》,由Tom Bateman演出莎士比亞,而Lucy Briggs-Owen演出Viola De Lesseps一角。《成為莎士比亞》結合莎劇作品和他的生平,想帶著觀眾一窺大文豪的生命旅程;《莎翁情史》則由「與我同行」(Cheek by Jowl)劇團的唐納倫(Declan Donnellan)執導和歐門羅(Nick Ormerod)設計,精采可期。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則推出由Jasper Britton演出《亨利四世》上下集,另外如攝政公園的露天劇場則將演出《第十二夜》。另外如皇家芭蕾舞團也推出由克里斯多夫.惠爾頓(Christopher Wheeldon)編舞的《冬天的故事》,將莎劇化身芭蕾,也相當令人期待。(魏君穎)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