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圖瓦,很少人能正確地說出它在地圖上的哪一個地方,更遑論能理清其人民的血緣源流。這個曾是蘇聯一員的共和國,清代稱為「唐努烏梁海」,曾被認為是亞洲的地理中心。圖瓦人民傳統上以游牧為生,現在卻因政治因素分散在不同國境內。如今隨著世界音樂風潮,圖瓦音樂逐漸讓許多樂迷聽見,這個神秘的國度,也隨之引發世人的好奇。
在圖瓦(Tuva)的音樂隨著大眾媒體和唱片工業的傳播,逐漸為一些樂迷所熟悉之前,圖瓦只是一個在地理教科書上才會出現的名詞。位於遠離海洋的歐亞大陸中心,北臨俄羅斯,南接廣袤的蒙古,這個國土面積接近台灣五倍大的國家,對一般大眾來說依然是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在這裡,冬季長達七個月,在冰雪滿覆的草原上、森林裡,埋藏著過去幾千年來,圖瓦人逐水草而居的足跡,也標誌著圖瓦人與不同民族交匯融合的印記。
圖瓦在何方?
今日的圖瓦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隸屬於西伯利亞聯邦管區(Siberian Federal District),首都為克孜勒(Kyzyl)。圖瓦共和國位於蒙古國西北方,國境北方是薩彥嶺,西靠阿爾泰山,群山環抱,國土總面積約十七萬平方公里,境內主要是高山與丘陵地形,西部是較為乾燥的低地,多見草甸和草原,境內主要為葉尼塞河流域。蘇聯時期,根據官方的地理繪測記錄,圖瓦曾被認為是亞洲的地理中心,在首都克孜勒的烏盧格赫姆河岸邊,藍天白雲下至今仍矗立著「亞洲中心」紀念碑,吸引遊人目光。
圖瓦共和國的歷史脈絡
圖瓦人有語言但沒有文字,因此無法留下自己民族的歷史。雖然千百年來居住在西伯利亞南部的山林裡,地方誌上關於他們的記載卻也很少,只能從中國、蒙古和俄國等周邊國家與民族的歷史中,去拼湊圖瓦人的由來。
現今的圖瓦共和國疆域輪廓,大致上和清代的「唐努烏梁海」地區相近,「烏梁海」(Uriankhai)之稱始於清代,元代稱兀良哈,在蒙古重要史籍《蒙古秘史》中指一個住在森林的部落。烏梁海人的祖先是中國史書中出現的「溫良改」;唐代稱「都播」、「都波」;元代稱「禿巴思」、「禿八」,後改譯為「圖巴」。清代烏梁海人分為三支:居住於唐努山者稱為「唐努烏梁海人」,一九二一年後獨立建國,就是現今圖瓦共和國的前身;另有兩支分別居住於阿爾泰山和環阿勒泰諾爾地區。圖瓦人雖世居山林,過著傳統純樸的漁獵生活,但是千百年來卻輪番臣服於不同的征服者,成為政治角力下的籌碼。
早於西元前兩百年前,現今的圖瓦當時由匈奴人統治(民族學者推論匈奴人種可能包括蒙古和突厥族),有一群中國人稱「丁零」的少數民族居住於此,在西元八世紀之前,也就是唐朝以前,唐努烏梁海地區先後為匈奴、鮮卑、突厥等中亞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區域,唐朝曾派官到此轄理。西元八世紀,回紇在唐朝支持下在此建國,到了九世紀,另一個邊疆民族黠戛斯崛起,唐努烏梁海地區就成為其屬地。
西元一二○六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次年即派遣長子朮赤出兵征服唐努烏梁海地區,該地區成為禿巴斯族、蒙古族、漢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區。至今,許多圖瓦人家中仍掛有成吉思汗的肖像,視他為英雄,除了長期和蒙古人混居,受到潛移默化之外,還有一個傳說,即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一批士兵駐守阿爾泰山,逐漸繁衍而成為今天的圖瓦人。無論真假,這個傳說將歷史與現在連結起來,留給後人一個能寄託精神的想像空間。
清朝將唐努烏梁海地區正式納入版圖之中,開始統治該地,之後幾次和俄國簽約劃定邊界。而一九一一年中華民國建立後,這個區域在中國、蒙古、俄國、共產黨、圖瓦人民等多方角力之下,一九一四年,俄國出兵占領圖瓦,之後一直到一九二一年間,圖瓦境內各方勢力割據,情勢混亂,一九二一年在蘇聯策動下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一九四四年被併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解體後,一九九三年改名為圖瓦共和國,仍留在俄羅斯聯邦內。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圖瓦屬於俄羅斯的領土。
誰是圖瓦人?
現今的圖瓦共和國人口僅有三十多萬人,居住在台灣五倍大的土地上,人口組成有兩個主要族群,分別是77%圖瓦人,20%俄羅斯人,是圖瓦人的主體。中國境內的圖瓦人長時間與蒙古人混居,官方登記為蒙古族,根據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的程適良教授調查,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的白哈巴村、布爾津縣的禾木村和喀納斯村,人數大約有兩千五百人左右。另外,蒙古國境內科布多地區有約三萬左右的圖瓦人。還有一個旁支是人數極少的圖法拉爾人,有八百多人分布在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州,部分學者認為他們與圖瓦人的關係十分密切。
以遊牧維生的圖瓦人,千百年來生活在西伯利亞南部,由於先後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征服,文化和血緣上也受到這些強大民族的影響,先後歷經了突厥化、回紇化、蒙古化的過程。而歷史上被諸多部族統治、殖民,包括十九世紀開始,俄國以探險和採礦為名,引入大量俄國移民,迫使圖瓦人離開原居地而四散,直到俄國強勢影響下扶植圖瓦共和國建國。曾經連為一體的民族被國界分隔開來,圖瓦人的主體性也產生了改變。
獨特的語言與文化
從追溯語言的過程中,發現他們使用的語言雖然借用了一些蒙古語的詞彙,但主體部分卻十分接近古老的突厥語系,與哈薩克語組相近,因此許多圖瓦人亦會說哈薩克語,至於學校裡則普遍教授蒙古語。曾有人考察圖瓦語言,發現圖瓦語中有百分之六十接近哈薩克語,百分之卅近似蒙古語,還有百分之廿是自己獨創的。凡與大自然和藏傳佛教有關的辭彙,大多取自蒙古語;生活一般用語和政治術語取自哈薩克語。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圖瓦語中的母音、輔音等組成,是突厥語族系中突厥語成分最多、也最直接的語言,因此,圖瓦語可說是目前研究突厥語的「活化石」。而居住於今圖瓦共和國境內的的圖瓦人,發展出用斯拉夫字母拼寫的圖瓦語文字,他們也因地緣和政治關係,多兼通俄語。
群山環繞阻絕外界的地理環境,使圖瓦人揚名世界的「呼麥」歌唱方式,得以完整保留,即利用喉頭壓力產生不同頻率的泛音,使得一人能同時演唱多個聲部,如Huun-Huur-Tu合唱團、珊蔻.娜赤婭克在國際上都享有盛名。能歌善舞的圖瓦人,無論工作、休息、宴會、節慶都喜歡唱歌,最常使用的樂器包括馬頭琴、兩根弦的彈撥樂器「托布術爾」的和口笛等樂器。每年六月舉行的「敖包節」,受到蒙古族的影響,圖瓦人會舉行進行賽馬、射箭、摔跤,以及祭山、祭天、祭火、祭樹、祭魚、祭敖包等活動,此外還慶祝鄒魯節(入冬節)、漢人的春節與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時會在冰湖上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體育活動。從這些民俗節慶中可以看見多元民族文化的影響。
圖瓦人傳統上以游牧為生,多畜產品。宗教上多信仰藏傳佛教,但生活中還遺留一些薩滿教的儀式。圖瓦人住在用松木搭成尖斜頂的小木屋,乍看很有歐洲風情,外出游牧時則住在俗稱蒙古包的圓形氈房。
近年由於商業和旅遊活動興起,例如居於新疆新興旅遊勝地喀納斯湖畔的圖瓦人,在維持傳統生活方式和迎合觀光客的喜好之間擺盪,面臨了很大的文化衝擊。少數民族的主體性,需要更多理解和尊重。圖瓦人超越國界之上的文化根源,就像是失落的瑰寶,值得更全面而深入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