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國際音樂大賽中一鳴驚人,便可以躍上國際演奏家之列。不管是俄國的「國際柴科夫斯基比賽」,還是只比單樣樂器如波蘭「國際蕭邦鋼琴比賽」,都可說是音樂學子的兵家必爭之地。
國際音樂比賽是許多音樂學子想要登上國際舞台的跳板之一,他們常常是從區域性或國際的小型比賽開始累積經驗,最終目的是在國際音樂大賽中可以一鳴驚人,躍上國際演奏家之列。國際上這麼多比賽,雖然無法一一列舉,但是有幾個是音樂學子想要一舉成名的兵家必爭之地,如俄國的「國際柴科夫斯基比賽」、德國的「ARD國際音樂比賽」(一般又稱爲「慕尼黑大賽」)、比利時「伊莉莎白皇后國際音樂比賽」、波蘭「國際蕭邦鋼琴比賽」、美國「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這五個比賽中,有的是單樣樂器如波蘭「國際蕭邦鋼琴比賽」、美國「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而其餘三個除了鋼琴之外也包含其他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聲樂等項目。
鋼琴比賽
波蘭「國際蕭邦鋼琴比賽」(Internatitional Frederic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爲最早的鋼琴比賽,是由華沙「蕭邦學會」(The Frederick Chopin Society)所主辦。一九二五年,鋼琴家、也是蕭邦高等音樂學校的教授Jerzy Zurawele接觸華沙音樂協會,建議舉辦這個比賽。第一屆蕭邦比賽在一九二七年於華沙愛樂廳舉行,而且規定每四年舉行一次。一九三四年,在Mieczyslaw Idzikowski創立蕭邦協會(The Frederick Chopin Institute)之後,由這個組織接手舉辦這個比賽,而且這個比賽在舉辦之初就得到許多音樂家與政治家的支持,如Emil Mlynarski、Stanislaw Niewiadomski、Leopold Binental、Adam Wieniawski與August;除了鋼琴比賽之外,也致力在學術上研究與宣揚蕭邦的音樂。在波蘭鋼琴家Ignacy Jan Paderewski與音樂學者Ludwik Bronarski的努力下,一九四九年蕭邦逝世百年紀念出版了蕭邦全集,並且舉辦第六屆「國際蕭邦鋼琴比賽」。隔年,原蕭邦協會正式易名爲蕭邦學會,旗下的事業包括音樂會、學術研究、出版品與蕭邦博物館的展覽。
「國際蕭邦鋼琴比賽」是純粹鋼琴的比賽,主要評審都是從這個比賽的歷屆得主中邀請。比賽曲目皆是選自蕭邦的作品,經過初賽、複賽、決賽三輪的淘汰,最後進入決賽的六個候選人必須演奏蕭邦的鋼琴協奏曲,來決定前三名。除了最後正式的名次之外,蕭邦學會也增加了四項特別獎,如「最佳馬厝卡獎」、「最佳協奏曲獎」、「特別獎」、「最佳波蘭舞曲獎」。
美國「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Van Cliburn" Internatitional Competition)是國際主要音樂大賽中最年輕的,始於一九六二年,以「國際柴科夫斯基比賽」第一屆得主范.克萊本之名爲比賽名稱。這個比賽是純粹的鋼琴比賽,每四年舉辦一次,由范.克萊本基金會(The Van Cliburn Foundation)主辦,選拔出優秀的藝術家並且爲他們安排兩年音樂會的經紀合約。每一位參賽者都必須有獨奏會,進入複賽的十二位演奏家必須演奏新作品與室內樂的作品。最後進入決賽的六位必須與Fort Worth Symphony Orchestra演出兩首協奏曲,決定最後的前三名。
重要的器樂大賽
比利時「伊莉莎白皇后國際音樂比賽」(Queen Elisabeth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今年正逢創立五十週年,五十年前由比利時皇后贊助原有的「易沙意比賽」(The Eugene Ysaye Competition),而更名爲「伊莉莎白皇后國際音樂比賽」,這是讓有天分的年輕獨奏家積極展開演奏生涯的踏腳石。比賽的項目包含鋼琴、小提琴、聲樂與作曲(不公開演出)等項目,每四年間這四個項目各輪一次,而每一位有希望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學子都會來到布魯塞爾探探運氣。比賽的時間是在每年的四、五月間;先有錄音帶的試聽,在經過初賽、複賽、決賽後選出最後的十二位,進入最後決賽者必須準備一首奏鳴曲、協奏曲與一首現代作品,大約四十五分鐘長度的曲目,以獨奏會的方式來決定最後的結果,進入決賽的候選人,在曲目的選擇上不僅要準備自己所擅長的,也要合乎這個比賽一般所認可的曲目與品味。
決賽音樂會的場地是在布魯塞爾的音樂廳中舉行。這個比賽還有一個聽衆獎,由熱愛音樂的比利時聽衆投票選出他們心目中的超級巨星。
德國的「ARD國際音樂比賽」(Der Inertnationale Musikwettbewerb der Allgemeinen Rundfunk Deutchland,簡稱ARD)。創立於一九五二年,每年九月在慕尼黑舉行,今年正逢五十週年。比賽的項目有聲樂、器樂獨奏、木管五重奏,可以說是這五個音樂大賽中項目最多的比賽,每年都有舉辦。參賽者的年齡限制從十七至三十歲,木管五重奏從十七至三十五歲。這個比賽自創立以來即在國際間享有極高的榮譽。前幾年比賽的人數持續增加,因此比賽的結構有所更動,爲了減少參賽者的人數,所以必須先有錄音帶的試聽,從中篩選,經過三輪的淘汰決定最後的名次。
「ARD國際音樂比賽」以選出可以獨當一面的年輕音樂家爲目的,因此得獎者都成爲日後活躍於國際的演奏家,如來自台灣的中提琴家黃心芸,目前是國際樂壇炙手可熱的中提琴家。
俄國的「國際柴科夫斯基比賽」(International Tchaikovsky Competition)創立於一九五六年,第一屆是在一九五八年春季在莫斯科舉行,每四年一次,由蘇聯官方舉辦。這個比賽的創始者與評審團都是蘇聯最重要的音樂家,如吉利爾斯、大衛.歐伊斯特拉赫、羅斯托波維奇、柯剛(Leonid Kogan)、雪佛林(Daniil Shafran)、尼可拉耶娃(Tatiana Nikolaeva)、蕭士塔高維契…等,都是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
這個比賽的項目有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及聲樂,在參賽者年齡的限制上依項目而有所不同,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從十七到三十二歲、聲樂從十七到三十四歲。也是初賽、複賽、決賽三輪制,但是所有的比賽都是公開的。最後的決賽由廣播與電視作實況轉播。
第一屆鋼琴比賽的第一名是來自美國的范.克萊本,這時正値美蘇冷戰時期,俄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火箭,在太空競賽中領先美國,范.克萊本在蘇聯奪下鋼琴第一名,爲美國在太空競賽中的失利扳回一成,頓時成爲美國冷戰時期的民族英雄。一九九〇年的第九屆比賽增加了「小提琴製作」的比賽項目,是少數自音樂比賽衍生的製琴比賽;同屆日本的「先鋒電子」(Pioneer Electronics Corporation)開始贊助「國際柴科夫斯基比賽」,是外國企業贊助音樂比賽的先例之一,但是由外國企業贊助的比賽後來往往也成爲政治因素之外,另一個影響比賽結果的絆腳石。
(本刊編輯 賴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