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洲 創造生生不息的文化環境
一、黃市長至台北市府以後,在文化方面的政績如何?
沒有一個政府能夠創造出偉大的文化藝術,但是它應該型塑一個能夠讓偉大文化藝術茁壯發展的環境,這幾年,我一直致力於此。文化發展有賴充分資源之支援,從政府的預算、企業的投資、文化人才和團體的參與、文化設施的興建、到傳播媒體功能的發揮……等,其中不論影響大小,均直接或間接的牽引著文化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對於文化事務,政府更應該積極充實各項文化軟硬體設施,強化文化機構功能,整合文化資產維護體系,推動民間藝術薪傳,拓展兩岸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並加強文化傳播及文化資訊服務,以期建立均衡發展的文化共識,養成市民健全的生活理念,使台北市成為文化氣息濃厚的國際化都市。
二、黃市長親至基層,對於台北市文化建設有些什麼具體的指示?
①普及藝文休閒活動至基層鄰里,達成區域文化均衡。
②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各類藝文活動,提昇市民文化素養。
③積極推動社區文化,以建立團結和諧、敦親睦鄰健康的社會文化。
④規劃台北市歷史民俗博物館,促使地方優良傳統文化獲得整理、收集、保存維護、展示,進而得以傳承、發揚與創新。
三、黃市長參選民選台北市長,在文化方面的政見爲何?
①維護文化資產,重視文化影響力。
②加強藝文活動,提倡文化生活化。
③結合藝文團體,共同創造文化環境。
四、黃市長心目中理想台北文化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觀?
①蓬勃多元的休閒文化,優雅高尙的文化素養。
②健康合理的生活態度,自信快樂的市民文化。
(市府新聞處 資料提供)
陳水扁 尊重、民間、永續、多元化、國際化
一、北市現有文化建設及活動是否足夠?面臨哪些問題?
台北市雖然已經擁有宮廷般富麗堂皇的兩廳院,可是以市民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文化建設是不及格的,因爲它的空間規劃完全忽略社區居民近便性的需要,亦不重視鄰里關係與地方特色。這反映了過去施政者中央集權與集錢的心態。我認爲要從提供「社區公展演場地」、「社區藝術工作室」等做起,建設文化都市。
二、未來推動北市文化建設的原則爲何?
文化的形成根源於活絡的民間活力,唯有人與土地眞正的結合,才能賦予文化眞正的生命,未來台北市的文化思考,應本於尊重、民間、永續、多元化及國際化等五項原則,開創台北的文化藝術環境,並指導其他市政政策的推動。
三、未來推動北市文化建設的具體作法爲何?
對於台北市的文化建設,我的具體作法是成立「台北市文化諮詢委員會」,完全由文化界和藝術專業人士組成,主管台北市政府文化政策的修訂與執行;開放社區公共空間,如各個捷運廠站、社區活動中心、學校等,作爲展演空間,鼓勵藝術創作者能落腳社區進行敎學、表演;調査、整理並修建現今台北市各區閒置未用的市產空間、市有房舍,如北門旁邊的舊鐵路局、中山堂及其廣場等,開放供民間藝術團體用爲創作、排練或演出的場地;另外,我們要以社區力量重塑台北市的歷史空間,並且鼓勵社區外交,與國際交流社區經驗。
四、對於表演藝術活動及藝術工作者有無補助及鼓勵辦法?
在「文化諮詢委員會」下設「台北市文化藝術基金」,由「台北市文化藝術基金會」負責向民間企業勸募文化藝術基金,該筆基金經「文化諮詢委員會」審核後,用以贊助藝術團體、藝術家。
委員會必須公開評審經費補助案,並且採「分級補助」的原則,凡受中央補助者,北市藝術基金將不再予以補助。
五、請勾勒您心目中未來台北市「首都文化」的樣貌。
我們認爲未來台北市的樣貌是透過政治的民主化,解放出民間活力,呈現出多元文化與多樣生活方式,尤其是台北生猛的特色;並且創造公平的機會,引導異文化間的溝通,發展並傳播多元團體與族群共存的理念,透過歷史保存與社區發展,讓台北市的過去、未來及現世都變得鮮活而實在。
(編輯部 書面採訪)
趙少康 文化特區是當務之急
文化的定義其實並不那麼容易。大的來講,我們的生活、思想、行爲方式,都和文化有關。今天台灣變成這個樣子,急功近利,是非混淆,人和人之間不互相尊重,其實都是文化的問題。
文化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現代。對別人指稱的「大中國情結」我不是很想去爭辯,可是像拜祖宗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你怎麼去割捨。另一方面,台北市也是一個國際都市,有許多各種外來的、西方的文化和本土的東西進行融合。我覺得都要有。包容是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屬性。
我覺得文化建設基本上是不夠的。台北市八十二年度預算是一千三百億五百九十二萬一千元,文化項目佔二十六億,2%而已,顯然比例很低。台北有一本《統計要覽》,有各種統計數字,例如台北的綠地有多少啦,車輛有多少啦,居然就沒有文化方面的統計。比較接近的是「社會活動」,包括圖書館、游泳池、兒童育樂、體育活動,但是藝文活動都沒有統計。換句話說它根本不重視嘛!data都沒有。
我們再看看市政府的施政。現在市政府負責文化業務主要是民政局、敎育局跟新聞局。他們的施政計劃民政局說「加強文化資產的管理維護,推動本市的基層藝文活動」,敎育局說「增建社敎機構,提供正當休閒場所」等等,都是很八股的東西,根本沒有一個方向。
因此我們從預算來看,從施政來看,它其實是不重視。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提出蘇活(SOHO)文化特區構想的原因,希望能強調重視文化的迫切性。當然不是說文化特區建立後就不管台北市其他各地區了,其他各區的特色還是要,像大稻埕啦,萬華、艋舺這些地方,它有它的傳統特色,如何保持並賦予新的生命,都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文化特區,我主張從西門町紅樓到中山堂廣場建立一個藝術特區,將紅樓改裝成爲多樣化的表演藝術展示空間,而將中山樓堂改裝成少年才藝宮。以紅樓和中山堂前的兩個廣場爲基點,加上連貫其間的中華商場原址,將可以形成台北市的「香榭大道」,在這裏我們可以舉辦不同類別、不同形式的藝術市集,林蔭下還可以設立露天咖啡座。
我也主張支持藝術,獎勵民間興建藝術大樓,提供二百間藝術家工作室,甄選新秀藝術家在一定期間內使用這些便宜的工作場所。
常常,我從這幢大樓高處,向外看出去,台北市總是灰撲撲的一片。我的心願便是盡力使台北市改觀。
(編輯部 訪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