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出大蘋果的秘訣

紐約氣候宜人到讓人有點羨慕,秋季此時盛產蘋果,還記得以前學生時代,超市裡的蘋果各個爭奇鬥豔,甚至到了傳統市場,時常一逛就出不來了。

但此行來紐約行程滿滿、無法那麼悠閒,除了為了明年即將去到紐約演出的《勸世三姊妹》演出作前置作業,更是為了趕上一年一度、由美國音樂劇場聯盟(NAMT)舉辦的「音樂劇新品節」(Festival of New Musical),考察最新音樂劇的趨勢與作品風貌。

為期兩天的活動,主辦單位安排觀眾坐在《戲啊!出包惹》(The Play That Goes Wrong)平時演出的劇院中,趁著沒演出的空檔,以坐讀的方式看完了8齣來自全國各地的創作。創作者上台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自己的故事,讓台下觀眾都很清楚知道故事的賣點與核心,接著便是45分鐘的讀劇呈現,沒有燈光沒有走位,僅靠著紮實的創作打動人心。

這些作品中,有些已經在地方場館的支持之下發展超過5年,也有的作品曾經參加評選,贏下第一筆可投入製作的資金。現場也有來自各地的超過500位製作人或單位,包括韓國的投資公司,都坐在台下準備與作品展開直接對話,討論未來繼續壯大作品的方式,不論是邀演或是入股,每日節目後的交際應酬宛如小型的華爾街。

據主辦單位說,本屆光收件就收了500多件,可想整個市場環境背後的能量如何撐起個商業金字塔,但明顯地,他們也更願意花更多的時間等待作品長成,從這樣的環境中彷彿看到百老匯對作品的共同態度:嚴謹耕耘才能期待碩果累累。

每看完一部作品,我便和《勸世三姊妹》的美方製作人 Ken Dingledine 與 Barbara  Darwall 一起討論、交換對作品的想法,並且交換著對明年製作的共識,他們指出,專業製作人的工作不僅是尋找資源,更是要能夠在文化差異與語言隔閡中,找到讓作品生存的關鍵點。

音樂劇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一種與觀眾建立聯繫的方式。我們的作品應該如何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必須得先深入了解目標觀眾的期待,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也因此在TECO(註)的協助安排下,我們趁著會議間的某日空檔,和在紐台人與劇場工作者進行了一次深度的對談,並且接受各方回饋。這些行程都在在提醒著我,尋找那個「鉤子」——一個能夠引起觀眾興趣的核心點,永遠要擺在第一位。

某天劇本修訂會議間,我們花了好幾個小時溝通每一場戲,每一首歌的必要性與去留,製作人 Barbara 的一句話打在我們心中:「你要做的就是說服我們製作人,如果我們都沒有被你說服,其他的都不重要。」這句話不僅是對於製作方向的明確指引,更是對於創作者的提醒:創作需要考慮觀眾的感受。這也促使我思考,在即將把《勸世三姊妹》帶到紐約的過程中,如何在維持藝術創作的誠意與質量的同時,也要關注如何讓觀眾產生共鳴。

這種回歸作品核心的興奮,讓我想起了年輕時在學校的那些日子,也想起那些市集裡的蘋果。

註: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2/04 ~ 2025/03/04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