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line News
官網限定報導

焦點專題 Focus

走進小澤征爾音樂塾:跨文化的歌劇教育平台

走進小澤征爾音樂塾:跨文化的歌劇教育平台

一場歌劇演出,需要多少人的投入?又需要多少時間與心力,才能讓音樂、戲劇與情感交織為一體?在多數音樂營仍聚焦於器樂技巧與室內樂排練的當下,小澤征爾音樂塾選擇了另一條更艱鉅也更獨特的道路將「完整的歌劇製作」作為核心課程,讓青年音樂家們在真實舞台中歷經磨練。這種以歌劇為主體、橫跨演奏、指揮、聲樂與劇場美學的教學設計,在國際音樂教育中極為罕見。 創立於2000年的小澤征爾音樂塾,不僅是一座培育年輕音樂人的教育平台,更是一場跨文化的藝術實驗。來自亞洲各地的樂手、聲樂家與導師齊聚日本,在1個月的時間裡共同完成歌劇製作。這裡沒有制式的教條,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對話、即時回應與深度合作,讓每一位參與者都成為音樂的一部分。 而這一切的核心,就是已故指揮家小澤征爾。無論是在排練廳中親自指導、在兒童場開場前走下觀眾席與孩子打招呼,還是透過音樂塾的設計,傳遞他對音樂的熱愛與信念,小澤始終相信,音樂不只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生命力的交流。 本專題將從音樂塾的歷史出發,走入現場製作與導演思維,並透過分部教師與台灣學員的第一手訪談,帶領讀者一探這座歌劇工坊如何在亞洲開拓出屬於自己的舞台,延續小澤征爾跨越文化與世代的音樂理想。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凝視舞臺——聶光炎和我們的劇場時代」展覽現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凝視聶光炎──穿越,集體狂飆的劇場歲月(三)

聶光炎及其後:台灣當代技術劇場的演替

四組關鍵字,解析台灣技術劇場演進史

聶光炎所參與的劇場時代,不僅見證台灣藝術文化起飛的黃金盛世,也標記著技術劇場的飛躍成長。隨著文化展演場館紛紛設立,不僅表演團隊和演出作品的質量並進,劇場軟硬體需求亦大幅提昇,若從台前的編導演轉向幕後的舞台燈光技術,我們將如何循著技術劇場的演進路徑,拼出台灣劇場史的新視角、新領域?技術劇場的實踐如何參與表演藝術美學和觀演關係的形塑和改變?以下試從聶光炎展覽提取、歸納出4組關鍵字詞,呈現「從技術劇場視角測繪台灣劇場史」的發展過程,也期待勾引出更多同好,一起展開台灣技術劇場史的基礎建構工程。 關鍵字1:從「#手繪」到「#電繪」 上個世紀的舞台設計以手繪布景為主,優秀的繪景師除了得準確依循舞台設計師的設計圖呈現,需掌握油畫、水彩畫、國畫這3種技巧,還得練就一手毛筆字方能於布景題字。繪景師既要工筆寫實,也得抽象寫意,更得配合舞台設計師的特殊風格,例如,劇場設計家聶光炎為了讓舞台空間感更為立體,在構思布景時,常身兼燈光設計師的他會將光源納入圖像構成的元素。至於燈光設計師則須考慮布景的光源,如何讓景深更突出,創造出更豐富細緻的光影層次。 早年沒有相關科系,舞台繪景皆為師徒制,學徒跟著師父邊看邊學,幫師父代筆直到獲得認可。從事舞台和電影美術的顧毅來台後在政戰幹校戲劇組授課,學生王以昭和聶光炎可說是台灣第一代具備專業劇場繪景能力者;成立於1980年代的「景翔舞台設計公司」,則由王以昭大弟子吳國清、台灣木工第一把交椅王家全(人稱「王班長」)和服裝設計師林璟如等人共同成立。在那個電腦還不盛行的年代,舞台設計師將草圖交予繪景師,繪景師以等比放樣,繪製大尺度的舞台布景。手繪布景費時費工,趕工時需召集能手,將偌大的布景鋪設於在數個籃球場大的空地上,眾人在烈日曝曬下一筆一畫完成。 克雷格(Edward Gordon Craig)和阿匹亞(Adolphe Appia)帶來20世紀歐美劇場設計觀念的革新,也影響了台灣。在1970年代和基督團契合作演出時期,從作品劇照中可以發現聶光炎對舞台設計的思考逐漸從「平面化」轉向「塑形立體」,從寫實走向抽象與象徵,例如以雕塑概念運用幾何、塊狀造型,讓舞台更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