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紐約

相關文章 59 篇
  • 陳鎮威是紐約市芭蕾舞團第一位成為主舞者的華人舞者。
    紐約

    華人舞星陳鎮威成為紐約市芭蕾舞團主舞者

    每年6月是紐約市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以下簡稱市芭)汱舊換新之時,準備離開退休的舞者在此時宣布,舞者的擢升也在此時正式公告。今年名單中有個第一:第一位成為主舞者(Principle)的華人舞者陳鎮威。 他2020年才加入市芭,第1年還因為COVID-19,基本上沒有演出。但他並非初生之犢,此前他已在休士頓芭蕾跳了10年,並取得主舞者職位。陳鎮威晉升市芭主舞者,馬上就成為繼舊金山芭蕾的譚元元後,在美國成就最高的華人舞星。 古典芭蕾源於歐洲宮廷,其審美觀是圍繞著白人身體建立的,其他族裔要打進這個圈子本就困難重重,男舞者要承擔女舞者跳躍時的重量,能在國際舞壇上嶄露頭角的東亞人就更是少之又少。陳鎮威可說是祖師爺賞飯吃,身高181公分的他一上台就是玉樹臨風,搭配哪個女舞星都風采翩翩。 但市芭的主要舞碼是創團者巴蘭欽的作品,需要的是與跳《天鵝湖》、《吉賽兒》等古典芭蕾不同的身體感和音樂性。巴蘭欽特別辦了1所學校來培養能跳其作品的人,迄今80年;巴蘭欽的舞碼已成為全世界舞者必跳的作品,但有9成以上的市芭舞者都是出自這所學校。 陳鎮威在中國長大,快20歲時才因得到國際芭蕾比賽獎項而出國,與巴蘭欽相距甚遠。他與市芭結緣,是市芭的獨舞者派克(Justin Peck)牽的線。獨舞者的位階雖比主舞者次一級,但派克真正的長處是編舞,至今已有超過25件作品在全世界演出(他也為史帝芬.史匹柏的新版《西城故事》電影編舞),因為替休士頓芭蕾編舞認識了陳鎮威,他便把陳帶到市芭。 如同許多年輕舞者,陳鎮威很認真經營社群,尤其是微博,所以他在中國擁有大批粉絲。郎朗引發了中國小孩學琴熱,陳鎮威會不會也帶動芭蕾熱?

    文字|謝朝宗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林肯中心廣場變身為紐約最大戶外舞池,圖為活動現場示意圖。
    紐約

    林肯中心廣場化身紐約最大舞池

    5月到8月,林肯中心廣場變成了紐約最大的戶外舞池,有個直徑10英呎、1,300磅重的吸睛迪斯可閃光球。這是新任藝術長唐柯(Shanta Thake)上任後第1個大節目《夏日我城》(Summer for the City)的核心,讓林肯中心所有戶外場地,都活化成有音樂、舞蹈、表演,讓紐約人可當觀眾也可當表演者的大舞台。 長達3個月的《夏日我城》邀請了上千名表演者,排出超過300個節目,分布在10個戶外場地和3個室內場地。以迪斯可球為中心的舞池是最亮眼的地標,林肯中心稱其為「綠洲」(Oasis),說明了主辦單位的期望:這會是個讓紐約人在酷暑中駐足停留的地方。不同的樂團或DJ在「綠洲」現場提供音樂,讓人跳舞,涵括舞曲、爵士、搖滾、拉丁、嘻哈、鄉村等,有的場次可讓闔家共舞,有的是戴了耳機的「無聲迪斯可」,據說能讓人緩解焦慮。 另一個別出心裁的設計是把地下車道改裝成Speakeasy,這原是1920年代禁酒令時期的地下非法酒家,酒客邊喝酒邊看爵士大樂團、脫衣舞等表演,現在變身為節目的一部分,也為林肯中心增添了鄉土味。其他演出還有歌唱、現代舞、印度舞、佛朗明哥、原民舞蹈、韓國鼓舞、古典樂、流行音樂、脫口秀、親子節目、說故事、同志節目、聽障節目、戶外電影、視覺藝術等。 《夏日我城》有很大一部分與過去的林肯中心戶外節、莫札特再現音樂節、Mid-Summer Swing雷同,唐柯表示目的就是要打破不同節目的疆界,希望為某一類型表演而來的人,也可能剛好看到其他表演就留下來。所有節目不是免費就是自由樂捐,鼓勵大眾的參與。她的使命就是要讓林肯中心親民化,現在就看後疫情的紐約人捧不捧場了。

    文字|謝朝宗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改建後的葛芬廳大廳示意圖。
    紐約

    林肯中心葛芬廳將在10月重啟面世

    在紐約的藝術活動因疫情而停擺的18個月中,林肯中心葛芬廳(David Geffen Hall)的改建工程未停,因此近期表演重啟時便宣布,工程不但控制在預算5億5千萬內,而且將提前1年半完工,今年10月就要以全新面貌面世。

    文字|謝朝宗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Plaza Suite》是百老匯即將上演的戲目之一。
    紐約

    百老匯春季演出重打經典與明星牌

    去年秋天百老匯重開時,除了疫情外,業界討論最熱烈的就是新製舞台劇,尤其是非裔劇作家作品數量之多,多年未見。百老匯41間劇院中有9間是演新製舞台劇,其中有7部是非裔作家所寫、主要演員多是非裔、描述非裔生活。

    文字|謝朝宗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東亞在紐約起舞 疫情下的實體交流

    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美國防疫規定在維護公共安全和恢復正常生活的兩個考量之間拉拒,愈來愈顯得莫衷一是,凡是室內群聚的活動,不管是公司、商家、餐廳、學校、場館,主事者都得自己評估開與不開的得失風險。紐約每年1月舉行的北美表演場館研討會,往往有許多圍繞著大會的表演。在停擺1年後,原本準備重整旗鼓,結果Omicron爆發,再度打亂了陣腳,許多預先宣布的表演,都在最後一刻取消。只有日本協會有超過10年歷史的「東亞當代舞蹈節」,主協辦單位與演出者密集協商後,決定照常舉行。

    文字|謝朝宗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10
  • 音樂劇大師桑坦高齡辭世,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
    紐約

    音樂劇大師史蒂芬.桑坦91高齡辭世

    「音樂劇大師桑坦(Stephen Sondheim)辭世」的消息在11月26日傳出,媒體刊出紀念報導,社群媒體充滿追悼圖文,紐約一個卡拉OK吧當晚有桑坦歌曲連唱,隔一天數百位劇場人士在時報廣場合唱他的歌曲〈Sunday〉(註)。

    文字|謝朝宗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COVID-19讓梵志登決定卸任紐愛音樂總監一職。
    紐約

    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梵志登宣布3年後卸任

    美國疫期最嚴重期間,他一直留在祖國荷蘭,據報導梵志登也染疫,生病及其後復健讓他減重了20磅。他說這個經驗讓自己重新衡量價值觀,決定不要再長年奔波,好與家人常在一起。

    文字|謝朝宗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劇場人士唐柯將出任林肯中心藝術主管。
    紐約

    多元背景劇場人出任林肯中心藝術主管

    唐柯對藝術多樣性與民主性的關注對不同表演類型與風格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不同傳統、相異背景的藝術家們所具備的淵博知識與尊重,令人印象深刻。

    文字|謝朝宗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搖滾天王布魯斯.史賓斯汀在百老匯的演出開幕當天,反疫苗人士上門抗議。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疫情起伏之間 各國劇場如何「開門」?(一)

    本專題在策劃之初,台灣本土疫情突然爆發,劇場再度關門,彼時歐美正逐步解封,劇場也陸續開門營運,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現在各國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溫,劇場的重啟再添變數就讓我們邀請旅居各國的藝文╱劇場工作者,為讀者提供第一線的觀察,看看各地劇場如何面對這樣起伏變動、滾動調整

    文字|謝朝宗、林大貂、楊宜霖、賴德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8/06
  • 4月初《好萊塢報導》封面專題「Bully」,細數了魯登種種惡老闆行徑,圖為該刊當期封面。
    紐約

    職場霸凌遭揭露 影藝製作人魯登引退

    魯登惡行在業界早就是公開秘密,過去還被視為其成功表徵,《華爾街日報》在2005年就曾以「Boss-Zilla!」為標題,描述他5年間換了至少250位助理的事,言下之意只有少數人才能被他操成大器。

    文字|謝朝宗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紐約室內表演重啟有喜悅也有挫折,比爾.提.瓊斯舞團的舞蹈表演就因有團員染疫而延期。
    紐約

    禁令放鬆下表演紛出重溫現場感動

    能再重回劇場,感受藝術在眼前當下發生的興奮,當然非常吸引人;雖仍有量體溫、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限制,但總是讓人有生活逐漸回歸正常的感覺。

    文字|謝朝宗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紐約州長古莫宣布將舉辦「紐約藝術復甦」計畫,圖為該計畫網路宣傳文案。
    紐約

    防疫顧問佛奇預告演出恢復「大約在秋季」

    紐約州長古莫日前則宣布一項「紐約藝術復甦」計畫,要在夏天前舉辦一連串「突發」表演,邀請超過150位世界級藝術家參與,由金牌製作人Scott Rudin和翠貝卡電影節創辦人Jane Rosenthal策劃,展現重振紐約藝術的決心。

    文字|謝朝宗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大都會歌劇院要求與工會重議合約,有可能演變成疫情下的美國表演藝術界最嚴重的勞資糾紛,樂團的樂手們在劇院外宣示立場。
    紐約

    大都會歌劇院上演勞資糾紛

    大都會歌劇院的勞資糾紛愈演愈烈,院方指出疫情對未來的賣座率將有嚴重打擊,而防疫措施又會提高製作成本,所以人事開銷必須縮減,因此要與工會重新議約,但遭工會拒絕,雙方展開長期抗戰

    文字|謝朝宗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大都會歌劇院在九月底宣布取消整個二○二○╱二一季度的現場演出。
    紐約

    疫情再起難以復演 表演產業前景茫茫

    新冠疫情入秋後再掀第二波流行,原本計畫重啟的大小劇院音樂廳也只得取消原本計畫,再度進入冰封寒冬;就算出現疫苗開發的好消息,也是緩不濟急,預計到明年中都不可能讓表演場所開門。這可能長達廿個月的表演空窗期,是沒有人經歷過的,而就算進入後疫情時代,場館或是團體是不是還能維持過去的運作模式,如果不能,新的模式又是什麼?

    文字|謝朝宗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劉奕伶在大都會博物館表演《如實曲徑》。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展演《如實曲徑》 多元舞者參與演出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張,在九月時呈現了三場旅美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如實曲徑》。為防疫情,大都會有許多管制,之前七天開放,現在每週休息一天來消毒,《如實曲徑》的演出,就是在休館的週三。這次展演並與美國著名編舞家比爾.提.瓊斯合作,對舞者的挑選也強調膚色、性別、性向上的多樣性。包括瓊斯舞團的台裔舞者劉奕伶也參加了演出。

    文字|謝朝宗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麻州Berkshire Theatre Group的《神喻》,是美國疫情下第一個獲許可的現場演出。
    紐約

    推開疫情灰暗陰霾 The Show Must Go On

    在一整個只能看線上演出與重播的夏天後,在各個藝術家與團體的努力下,終於看到新的氣象有麻州地方劇團推出美國疫情暴發後第一個獲演員工會許可的現場演出,有劇團為線上演出推出專屬新製作,大都會歌劇院邀來歌劇巨星製作了系列網上演唱會,甚至紐約市立芭蕾、公共劇院等都在最近宣布下半年度節目有創意的人,總是可以在現實的困境中找出創意的出口。

    文字|謝朝宗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如何讓樂團成員多元化,合乎族群現實,是各大樂團的未來功課。圖為紐約愛樂。
    紐約

    取消「圍幕甄選」 能讓樂團多元化?

    「圍幕甄選」曾是六○年代黑人民權運動推動下所誕生的樂團甄選樂手措施,意在不見人只聽聲的狀況下,單憑演奏表現取決人選,也成為樂團中女性與非白人族裔得以增加的關鍵。但在目前「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運動下,知名樂評家托馬西尼反而倡議取消圍幕甄選,因拉非裔樂手比例偏低,他認為樂團需採更積極的做法,如考慮演奏技巧外的標準,來解決嚴重的族裔不平衡現況。

    文字|謝朝宗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近年如火延燒的社會運動,將本質性地改變美國社會嗎?圖為「黑人的命也是命」反歧視運動抗議一景。
    紐約

    兩大社會運動 改變美國的未來?

    反職場性騷擾的「我也是」和反警察暴力的「黑人的命也是命」兩大社會運動,可說是影響深遠,今年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更讓議題不只是議題,而真正進而改變美國社會的價值思考與原則,把抗議的焦點,從街頭帶進團體機構的人事管理預算分配上,終將會帶來更有持續力的改變。

    文字|謝朝宗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三月中停演迄今的百老匯,街頭寥落。
    紐約

    場館重開日一延再延 表演藝術產業四顧茫然

    美國的各個演出場館自三月陸續關閉,重開日期一延再延,從最早的兩週,延長到四月中,然後是五月,但到四月初時,幾乎整個業界都體認到二○一九╱二○季度僅存的表演都得取消了。沒有演出沒有票房收入,相關產業出現大筆赤字,但透過直播募款也效果有限,只好從裁減人力下手節流。但就算重新開門,觀眾願不願意重新上門仍要看疫苗研發狀況。藝術場館遭此重擊,未來令人擔心!

    文字|謝朝宗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大都會歌劇院開放需要付費訂購的內容,讓觀眾在網上免費收看,同時也鼓勵觀眾募款支持劇院運作。圖為大都會歌劇院的募款專頁。
    紐約

    累積千日今朝獨秀 表演線上串流打開另類未來

    在疫情影響之下,實體演出的劇院、音樂廳都無法開門,反而是線上表演蓬勃上場,無遠弗屆地關照被關在家中悶壞了的樂迷戲迷。不管是之前已開始經營線上轉播如大都會歌劇院等,或這次才將珍藏影像拿出來分享的許多團隊,不只是娛樂了觀眾,很多也有著募款的功能,因為表演團體沒有演出就沒有收入,透過網路與觀眾保持聯繫,並趁機募款,可謂一舉數得。

    文字|謝朝宗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走進一場噩夢,再一起甦醒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

  • 上海

    上崑以全本《牡丹亭》迎接解封後的春天

  • 音樂

    《木蘭》10年 展現「不得不勇敢」的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