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ge Bergmann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奇絕科技的樂聲中 重現「憤怒」
《進擊的狂想》由有美國現代音樂先驅之稱的哈利.帕奇所作,首演於一九六九年,然而之後沉寂了四十多年,直至二○一三年德國音樂劇場鬼才導演郭貝爾才用新穎的科技重新打造推出。整齣音樂劇場以「憤怒」為敘事核心,悲劇起頭喜劇結尾,而作曲家帕奇設計的前衛樂器如雲室瓶、戰利品、西薩拉琴等,也將於《進擊的狂想》演出時展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界限—完全比利時
旅遊書上說,沒有到過比利時,就別說去過歐洲。這個說法,可能有些誇張。但想要快速了解歐洲,來趟比利時之旅,或許是最方便的捷徑。 南與法國為鄰,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交界,西隔海與英國相望,比利時,如同歐洲的十字路口,在地理位置上,占據了絕佳的發展條件,因而有「歐洲的心臟」之稱。國際知名的機構,如歐盟總部,就位於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 比利時與台灣土地面積相仿,卻分為法語、法蘭德斯語(接近荷語的方言)和德語三個文化區。歷史的演變與生成,造就了不同地域、族群在語言、文化和風俗民情的巨大差異。 兼具日耳曼和拉丁兩大歐洲民族的特色,雖然對立分歧不斷,但大都能在尊重差異與互相平等的訴求下,相互吸收、滲透、混雜,尤其在歐陸當代藝術版圖上,比利時有令人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今年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聚焦比利時,邀來楊.法布爾、楊・洛華茲、基.蓋西耶等,出身比利時,卻在歐陸藝壇大放異彩,極具影響力的重量級藝術家來台。雖然無法概括全貌,但已能一窺多元精采。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從歷史、地理、生活、建築、視覺藝術、時尚、文學、當代劇場、當代舞蹈、音樂,十個面向切入,帶讀者深入探究,比利時豐富多元的藝術發展,背後的歷史脈絡與文化背景。同時,精選101個關鍵字,讓讀者快速掌握,比利時入門的不可不知。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體是一個「美」的戰場
「身體就像是一個神奇的顏料盒,一個實驗室,一個戰場。」精力旺盛的楊.法布爾,在「身體」這個主題之下、縱橫藝術各個領域,一以貫之地堅持他對身體與文明之間的探索、觸探道德規則的底線。光是舞台作品部分,從一九八○年至今一共創作了近五十個作品,並且這些作品也很難定義到底是戲劇?舞蹈?還是行動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越洋專訪比利時全才藝術家
楊.法布爾:我是美的守護者,總在保衛脆弱
跨足視覺、行為、寫作、導演及編舞等藝術領域,也是迄今唯一在世就獲邀在羅浮宮辦個展的藝術家楊.法布爾,終於要帶著他的舞台作品造訪台灣了,將在兩廳院「世界之窗 比利時系列」中呈現兩個作品《死亡練習曲》Preparatio mortis與《藥讓我活下去》Drugs kept me alive,讓我們看見滿腦子創意的他,對死亡與美的思考。本刊特地越洋專訪,邀這位全才藝術家與讀者分享他的創作根源與思考。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重現凱吉文本 無限迴圈的解構
在倫敦巴比肯中心的「新娘與單身漢們」展覽中,名導演羅伯.威爾森親自獨角演出約翰.凱吉作品《無可言說》。在長達一小時的演出中,文本不斷地重複、被解構,似無終止。儘管舞台上盈滿的文字衝擊著視覺,威爾森講演時幾無移動的姿勢、全白的臉及服裝,讓觀眾更能專注地聆聽他所說的台詞。
-
柏林
「舞在八月」舞蹈節 辯證語言與動作
夏日的德國舞蹈盛會「舞在八月」,今年是以「語言與動作之間的關係」為主題,邀請超過卅檔的演出,辯證現代舞與「語言」之間的糾纏。擔綱開幕的是日裔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的新作品《鏡と音楽》,日式的肢體充滿精神層次的哲理。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獨家越洋專訪
史提夫.萊許:好音樂永遠反映它的時代
史提夫.萊許,極簡音樂的先驅之一,作品數十年來在世界各地百演不輟。大師不僅擁有廣大數量的樂迷,在音樂史上也是極為重要的人物,對近代音樂界及年輕作曲家影響至為深遠。 在與大師的訪談過程中,透過越洋電話傳來的,是中氣十足的聲音,以及自信爽朗的談吐。大師說話的風格,一如他的音樂:速度之快,抑揚頓挫卻總放在恰如其分的位置。談起自己的作品,便像個驕傲的父親般,如數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