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Wonge Bergmann

發表文章 7 篇
  • 《進擊的狂想》利用多媒體技術,為觀眾的想像渲染上奇幻異國的綺思。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奇絕科技的樂聲中 重現「憤怒」

    《進擊的狂想》由有美國現代音樂先驅之稱的哈利.帕奇所作,首演於一九六九年,然而之後沉寂了四十多年,直至二○一三年德國音樂劇場鬼才導演郭貝爾才用新穎的科技重新打造推出。整齣音樂劇場以「憤怒」為敘事核心,悲劇起頭喜劇結尾,而作曲家帕奇設計的前衛樂器如雲室瓶、戰利品、西薩拉琴等,也將於《進擊的狂想》演出時展現。

    文字|李秋玫、陳瑾璇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死亡練習曲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界限—完全比利時

    旅遊書上說,沒有到過比利時,就別說去過歐洲。這個說法,可能有些誇張。但想要快速了解歐洲,來趟比利時之旅,或許是最方便的捷徑。 南與法國為鄰,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交界,西隔海與英國相望,比利時,如同歐洲的十字路口,在地理位置上,占據了絕佳的發展條件,因而有「歐洲的心臟」之稱。國際知名的機構,如歐盟總部,就位於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 比利時與台灣土地面積相仿,卻分為法語、法蘭德斯語(接近荷語的方言)和德語三個文化區。歷史的演變與生成,造就了不同地域、族群在語言、文化和風俗民情的巨大差異。 兼具日耳曼和拉丁兩大歐洲民族的特色,雖然對立分歧不斷,但大都能在尊重差異與互相平等的訴求下,相互吸收、滲透、混雜,尤其在歐陸當代藝術版圖上,比利時有令人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今年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聚焦比利時,邀來楊.法布爾、楊・洛華茲、基.蓋西耶等,出身比利時,卻在歐陸藝壇大放異彩,極具影響力的重量級藝術家來台。雖然無法概括全貌,但已能一窺多元精采。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從歷史、地理、生活、建築、視覺藝術、時尚、文學、當代劇場、當代舞蹈、音樂,十個面向切入,帶讀者深入探究,比利時豐富多元的藝術發展,背後的歷史脈絡與文化背景。同時,精選101個關鍵字,讓讀者快速掌握,比利時入門的不可不知。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法布爾說,《藥讓我活下去》中的泡泡代表了人類的脆弱,作品中舞者赫西就像是活在這些泡泡裡面,被包在泡泡裡保護著。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體是一個「美」的戰場

    「身體就像是一個神奇的顏料盒,一個實驗室,一個戰場。」精力旺盛的楊.法布爾,在「身體」這個主題之下、縱橫藝術各個領域,一以貫之地堅持他對身體與文明之間的探索、觸探道德規則的底線。光是舞台作品部分,從一九八○年至今一共創作了近五十個作品,並且這些作品也很難定義到底是戲劇?舞蹈?還是行動藝術?

    文字|謝東寧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死亡練習曲》是一支女人的獨舞,瀰漫著死亡氣味,沒有任何語言,只有管風琴的演奏曲貫穿全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越洋專訪比利時全才藝術家

    楊.法布爾:我是美的守護者,總在保衛脆弱

    跨足視覺、行為、寫作、導演及編舞等藝術領域,也是迄今唯一在世就獲邀在羅浮宮辦個展的藝術家楊.法布爾,終於要帶著他的舞台作品造訪台灣了,將在兩廳院「世界之窗 比利時系列」中呈現兩個作品《死亡練習曲》Preparatio mortis與《藥讓我活下去》Drugs kept me alive,讓我們看見滿腦子創意的他,對死亡與美的思考。本刊特地越洋專訪,邀這位全才藝術家與讀者分享他的創作根源與思考。

    文字|郭亮廷、陳佾均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威爾森躺在台上的單人床上睡去。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重現凱吉文本 無限迴圈的解構

    在倫敦巴比肯中心的「新娘與單身漢們」展覽中,名導演羅伯.威爾森親自獨角演出約翰.凱吉作品《無可言說》。在長達一小時的演出中,文本不斷地重複、被解構,似無終止。儘管舞台上盈滿的文字衝擊著視覺,威爾森講演時幾無移動的姿勢、全白的臉及服裝,讓觀眾更能專注地聆聽他所說的台詞。

    文字|魏君穎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楊.法布爾的《藥物讓我活著》。
    柏林

    「舞在八月」舞蹈節 辯證語言與動作

    夏日的德國舞蹈盛會「舞在八月」,今年是以「語言與動作之間的關係」為主題,邀請超過卅檔的演出,辯證現代舞與「語言」之間的糾纏。擔綱開幕的是日裔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的新作品《鏡と音楽》,日式的肢體充滿精神層次的哲理。

    文字|陳思宏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史提夫.萊許,極簡音樂的先驅之一。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獨家越洋專訪

    史提夫.萊許:好音樂永遠反映它的時代

    史提夫.萊許,極簡音樂的先驅之一,作品數十年來在世界各地百演不輟。大師不僅擁有廣大數量的樂迷,在音樂史上也是極為重要的人物,對近代音樂界及年輕作曲家影響至為深遠。 在與大師的訪談過程中,透過越洋電話傳來的,是中氣十足的聲音,以及自信爽朗的談吐。大師說話的風格,一如他的音樂:速度之快,抑揚頓挫卻總放在恰如其分的位置。談起自己的作品,便像個驕傲的父親般,如數家珍。

    文字|汪雅婷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
  • 書信體

    場面調度I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秋藝術節:回到日常,創造留下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