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擊的狂想》利用多媒體技術,為觀眾的想像渲染上奇幻異國的綺思。(Wonge Bergmann 攝 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涵洞中,與美相遇—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揭幕/開幕季演出重點

在奇絕科技的樂聲中 重現「憤怒」

郭貝爾之音樂劇場製作《進擊的狂想》

《進擊的狂想》由有美國現代音樂先驅之稱的哈利.帕奇所作,首演於一九六九年,然而之後沉寂了四十多年,直至二○一三年德國音樂劇場鬼才導演郭貝爾才用新穎的科技重新打造推出。整齣音樂劇場以「憤怒」為敘事核心,悲劇起頭喜劇結尾,而作曲家帕奇設計的前衛樂器如雲室瓶、戰利品、西薩拉琴等,也將於《進擊的狂想》演出時展現。

《進擊的狂想》由有美國現代音樂先驅之稱的哈利.帕奇所作,首演於一九六九年,然而之後沉寂了四十多年,直至二○一三年德國音樂劇場鬼才導演郭貝爾才用新穎的科技重新打造推出。整齣音樂劇場以「憤怒」為敘事核心,悲劇起頭喜劇結尾,而作曲家帕奇設計的前衛樂器如雲室瓶、戰利品、西薩拉琴等,也將於《進擊的狂想》演出時展現。

2016歌劇院開幕季音樂劇場《進擊的狂想》

10/78  2000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INFO  04-22511777

一個如幻夢般迷離的舞台,瀰漫著各色的蒸騰霧氣和神秘營火,演出者在創造出奇幻異境效果的燈光籠罩下歌唱、敬禱,上頭彷彿漂浮般的燈籠式道具,舞台上更充斥著各式罕見、奇巧的器樂裝置——這是德國音樂劇場鬼才導演郭貝爾為美國現代音樂作曲家哈利.帕奇(Harry Partch)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音樂劇場作品《進擊的狂想》,重新打造的現代版本。

新穎科技及技術  重新打造舊作

《進擊的狂想》由有美國現代音樂先驅之稱的哈利.帕奇所作,首演於一九六九年,然而之後沉寂了四十多年,直至二○一三年在郭貝爾擔任德國魯爾藝術節藝術總監時,才再度將之搬上舞台,並於荷蘭藝術節、美國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巡演,廣獲好評。

曾在二○○一年及二○○四年兩度獲得葛萊美獎提名的海恩納.郭貝爾(Heiner Goebbels)是現今歐陸現代音樂及劇場界的重量級作曲家。受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和作曲家、同時也是荀貝格弟子的漢斯.艾斯勒(Hans Eisler)長年合作戲劇音樂的影響,創作了大量所謂的「聲響作品」(audio play),成為他後來寫作音樂劇場的極佳養分。他令人咋舌、讚嘆的舞台藝術,和如鬼才般精準結合聲響藝術和精密裝置的能力,使他的音樂劇場作品備受國際關注。而作曲家哈利.帕奇最出名的是提出以希臘古音樂之純律為基礎,與十二平均律相抗衡的四十三階微分音階,而為了演奏這些作品,他設計出許多在造型及名稱上都相當新穎、前衛的樂器,包括:雲室瓶、戰利品、西薩拉琴等等,此次,上述樂器也將於《進擊的狂想》演出時在舞台上展現。

憤怒悲喜劇  最終走向和解

音樂上,《進擊的狂想》將以帕奇獨一無二、震撼人心的器樂裝置豐富聽覺,戲劇上則以受日本能劇及非洲衣索匹亞傳說啟發所寫成的故事為演出的內容。整齣音樂劇場以「憤怒」為敘事核心,悲劇起頭喜劇結尾。第一幕帶有懺悔及和解的意味,靈感來自日本能劇敦盛(Atsumori),敘述平安時代末期源氏武將熊谷直實懊悔殺死平氏武士敦盛,出家後遇敦盛鬼魂,兩人從憎惡、怨恨,而後寬慰、原諒、和解的故事。第二幕則是相當滑稽的喜劇,敘述年老的牧羊婦與聾人因諸多誤會產生不快和衝突,為尋求公正裁示,他們找上了既嚴重近視又耳聾的法官,後因法官對事件的荒唐誤解,導致最後可笑的結局。帕奇的摯友Danlee Mitchell認為《進擊的狂想》是帕奇本人在發展微分音音樂理論時,受到社會、學院許多誤會和拒絕而感到憤怒,最終卻試著勸誡自己學習和解的作品。

郭貝爾以廿一世紀新穎的科技及技術重新打造帕奇舊作,可說是兩位藝術家在音樂及劇場演出上不斷突破框架的創作者,一齣跨越生死的合作。雖是演繹作曲家本人對憤怒、和解等生命課題的反思,卻不呈現沉重感。郭貝爾用自己擅長的多媒體技術,為觀眾的想像渲染上奇幻異國的綺思,眾多造型奇絕的器樂裝置,更為舞台增添了帶著桀驁氣質的美麗。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