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NSO全本《尼貝龍指環》
《尼貝龍指環》是該看的,不是嗎?它是歌劇史上的埃弗勒斯峰。如果把西方音樂史攤開成一張立體地圖,可以看到十九世紀浪漫時期谷出兩個峰,一個是布拉姆斯峰,一個是華格納峰,而連演四夜的《指環》更是峰上之峰。當然,一個東西可以看得很複雜、或很單純,一念之間而已。以華格納音樂的技巧面來看,如同各領域的工匠熟手,有其獨創性和專業性。而《指環》劇情,源自日耳曼民間神話,看似錯綜複雜,但在光怪陸離的現代來看,已見怪不怪。近年有部架構類似的魔幻電影《魔戒》,也大剌剌拍了三部曲,描述神、人、精靈、侏儒、巨人雜處的天地。若論魔幻和創意指數,老《指環》自然是遠遜於新《魔戒》。那麼,我們幹啥還要去花四個晚上看《指環》呢? 所有理性歸納的目的論,我看都站不住腳。我認為到頭來,《指環》就是一杯酒。是德意志文化部分面相凝鑄的結晶體,帶來一整套的感覺,一種像吃迷幻藥的微醺。如果抱著景仰進去,格些理論出來,畫重點、記筆記,那可就是煮鶴焚琴。華格納是個浪子,聽他的作品,思想上要有點狂狷氣,才會對得起。我個人不對《指環》劇情抱太多幻想,不過是《星際大戰》或《魔戒》的前輩。我暗自期望演唱和演奏者音樂要夠強,戲劇處理別像《浮士德》那樣過頭。讓這杯酒夠醇,賓主盡歡,將會是一次難得的品藝經驗。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音樂新訊 舞台版「金庸群俠傳」
NCO「笑傲江湖」讓金庸與國樂相遇
當國樂遇上金庸會產生何種波瀾?國立實驗樂團正名為國家國樂團後,找來作曲家劉學軒及編導李易修執刀,策劃「精緻系列音樂會」,用戲劇的氛圍烘托國樂的意境之美,給予觀眾全新的聆聽感受。第三波的精緻吹管「笑傲江湖」請到武林高手金庸相助,竹管間的刀光劍影,吐納間的內功陣仗,以景寓意、以聲寄情,透過舞台畫面表現情節,再以音波流動上演激戰場面。 一場江湖淒美的愛情故事,由武林寶典《九陰真經》揭開序幕,《天罡北斗陣》以嗩吶對抗由不同樂器分飾的北斗七星武士,《笑傲江湖》的俠骨柔情掀起萬般波瀾,在東邪黃藥師的《碧海潮聲曲》中恢復到水若鏡平。音樂會強起強收,弱起弱收的氛圍塑造,恰如武俠小說的悲劇收場。整場超過一半的曲目為全新創作,在團員且吹且演的表現下,「金庸群俠傳」將躍上舞台。(李逸馨)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
表坊的《暗戀桃花源》自一九八六年首演以來,至今已邁入第二十個年頭。這部作品不僅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在藝術成就上也受到各界極高的評價。劇情大致上是描述兩個劇團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共用一個舞台進行排演。因此,風格迥異的兩齣戲便在舞台上交替搬演,甚至各據一半場地同時進行綵排。觀眾們彷彿手上拿著電視遙控器般,有時在兩個頻道間往返觀賞;有時又像開啟子母畫面,有目不暇給之感。在相互干擾的情況下,兩個劇團的排演雖是荒腔走板,卻共同完成了一個現代寓言:一種對於美好斯地的永恆追尋。經過導演大塊拼貼的巧妙手法後,這深藏在所有人類心中的一致渴想逐漸清晰浮現。 今年表坊五度推出《暗戀桃花源》,並邀請明華園參與演出,企圖呈現另一種的詮釋面貌。舞台上兩個重量級的劇團相遇,到底會迸發出怎樣妙不可喻的火花,實在令人期待! 文字|陳依婷 目前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深深地為劇場世界所著迷,它讓我以更細膩的情感、更寬闊的視野以及更多元的思維去感受我所面對的一切。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06誠品戲劇節—3×3協奏曲
目錄 02 透過黑白梵谷,重新思考劇場 王嘉明+王雅慧《文生.梵谷》 文字 廖俊逞 附:梵谷的孤絕,我的混亂 文字 王嘉明 附:不同於當代藝術家的眼睛 文字 王雅慧 05 以東方戲曲思維 解讀達文西密碼 戴君芳+施工忠昊《小船幻想詩》 文字 廖俊逞 附:達文西的靈魂自畫像 文字 戴君芳 附:從《維特魯維斯人》看見觀者達文西 文字 施工忠昊 08 馬格利特式的劇場幻術 郭文泰+毛牛《變成雲的男人》 文字 周行 附:馬格利特,在真相與想像之間 文字 郭文泰 附:失眠夜,與馬格利特的夢為伴 文字 曾御欽(毛牛)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寫實主義—劇場界的乖乖牌?
前一陣子我還常跟朋友聊天時講到:「似乎好久,我都沒有好好地看過一齣寫實劇了。」在這對白之下,我每每暗自略過的潛台詞其實卻是:「已經有好久,沒有劇團願意再乖乖地做一齣寫實劇了。」 寫實劇,或是再精準地加上令人肅然起敬的「主義」二字寫實主義的劇,似乎已經是一位老掉牙的過氣小生,近年逐漸在台灣的舞台上沉寂。的確,做寫實劇成本花費較高(舞台佈景大、道具繁雜等),對導演與各設計的限制較多,而且相對的宣傳賣相或討喜的程度,往往比不上一些新的戲劇形式。再加上電視電影等大量的湧現,也讓觀眾對寫實劇索然無味。「吃力不討好」我想是現在劇團不再做寫實劇最大的主因。以往我還會在一些校園內的作品裡發現一些寫實劇的蹤跡,但是現在,它似乎落伍到連學生都不屑一顧。雖然是科班出身也搞過幾齣戲的我,深深地了解這箇中緣由。但有時看完一些所謂形式強烈、噱頭十足的戲碼後,那感覺唉就像在今年守歲時,聽完家家戶戶放的塑膠消音鞭炮,在一陣不清楚的混亂與吵雜過後,總覺得缺了那股子味道~不知是喜?惡?也不願置可否。但我知道,自己對兒時年節放炮的記憶,絕不單只是懷念,反倒是對現在過年放炮的形式,感到虛的可怕。 在本期介紹主張「新寫實主義」的德國新銳導演歐斯特麥耶的文章中,他表示:「現代的社會經驗與身分認同已變得支離破碎,因此,人們對整體性、一致性與連貫性的需求其實越來越強烈,即使明知是虛構的假象也怡然自得。」的確,做戲者解構劇本的專橫與anything goes的美學應有再討論的必要。我感幸「忠於原著」的美德終於被重提,而且令我更高興的是,前陣子有一個台中的大開劇團,搶在德國導演之前,用《母親的嫁衣》提前讓我重溫了寫實主義的舊夢。那是由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劇場工作者,抱持著為台灣戲劇扎根的理念,或遠行、或回鄉的在台中,歷經了一年的工作計畫與訓練所完成的誠意之作。 也許他們的作品不見得能與歐陸的新銳導演並列,理念也與歐斯特麥耶的「新寫實主義」有所出入,雖然我在看完戲後,也當著導演的面笑稱他還是濫情的多下了兩顆「蛋」(Spot Light)。可是既高且整齊的演員素質,加上完整成熟的設計,甚至連換場時黑衣人(撿場)的那份鄭重,就可以知道他們已經讓劇場的種子在台中開花結果。而且在看《母》劇時,觀眾可以在
-
演員的庫藏記憶
上一代的那種眼神,沒機會演了……
談起他們自己,眼神又亮了起來就是他們那種人的眼神,一個經過了大時代的生離死別,多災多難的動盪環境裡,才有的一種「情緒記憶」的眼神。如今雖然時光已舊,但是在我心裡記憶猶新,那一張張來自大江南北不同的臉,卻有著相同的一種眼神,反映著那個不知道要怎麼過、可是又得過的時代,一樣的迷茫。我大概還能演得出來,但是沒人寫這種劇本了
-
藝術家的OFF學
微笑高棉小孩
他們翻越水上的船隻結伴而來。有些茫然地看著我們這些闖入的遊客。我按下相機快門時最年幼的小孩突然舉了個勝利的手勢,然後,伸手乞討。我讀到她唇間吐出的英文字彙:Pen。
-
藝號人物 People
側寫當代鋼琴大師
宣傳照片上略顯憂鬱的齊瑪曼,與「鋼琴詩人」的封號相當吻合,但當他親臨台北,從記者會開始就給我們一連串驚奇原本予人他沉默寡言印象的齊瑪曼,其實是個無比聰穎、機智風趣、博古又通今的溫潤君子!從音樂可以談到政治學、物理學、聲響學、心理學,透過樂評人焦元溥的貼身觀察,更讓我們看見這位頂尖大師的赤子真性情。
-
音樂
令人迷炫的齊瑪曼之夜
蕭邦的B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Op.58),齊瑪曼不但對速度、分句、踏板各方面艱難技巧的馴服極為精妙,還以非凡高貴的表情提昇作曲家的抒情英雄氣概,第四樂章走火入魔的力道尤其令人顫慄不已。
-
戲劇
多一點歌仔戲味會更好!
創作者將兒童熟悉的現代生活情境與大自然的許多知識以簡潔的方式搬上歌仔戲舞台,為兒童歌仔戲創造了題材上新的可能性,其所富涵的教育意義和童趣,則兼具了教育與藝術的功能,也使得這齣戲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分鐘速寫
十大城市,探看德國
漢堡Hamburg 德國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北德文化中心。易北河流經至此港寬水深,市中心內阿斯特湖週邊環繞頂級飯店、企業大樓,聖保利紅燈區為歐洲三大港市紅燈區。著名的藝文展演場所包括:漢堡港音樂劇廳、音樂廳(Musikhalle)、漢堡國家歌劇院、德意志劇院、漢堡美術館、漢堡歷史博物館、工藝博物館。 柏林Berlin 自一八七○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鐵血宰相俾斯麥即統一德意志帝國,柏林自此成為德國首都。二戰後柏林圍牆將東西德分成兩半,首都暫遷波昂,一九九○年東西德統一,國都重回柏林。柏林是德國第一大城,人口約四百萬人。市區綠地與河湖佔地三分之一,布蘭登堡門為主要地標。展演場所有柏林愛樂廳、國家歌劇院、德意志國家歌劇院、音樂劇廳、柏林音樂廳、德國古根漢美術館柏林分館、德意志歷史博物館。 慕尼黑Mnchen 德國第三大城,巴伐利亞邦首府,為前往阿爾卑斯山的出發點,也是通往奧地利與義大利的門戶。以慕尼黑啤酒節、職業足球、及BMW總部和博物館而馳名。建於十九世紀的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堪稱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歌劇院,國家歌劇院也座落於此。展覽場所有舊比納克美術館、新比納克美術館、比納克現代美術館、市立美術館、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慕尼黑市立博物館。 萊比錫Leipzig 德國商展大城,世紀聞名的博覽會城、書城、和音樂城,擁有興盛且歷史悠久的書籍出版業,萊比錫書展與法蘭克福書展兩者齊名。托瑪斯教堂以巴赫精心培養的托馬斯合唱團及巴赫的指揮而聞名,他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名曲均在此首演。此外尚有負盛名的萊比錫歌劇院、萊比錫音樂廳。展場有孟德爾頌之家及博物館、萊比錫美術館、巴赫博物館。 科隆Kln 古城科隆與萊茵河相伴近兩千年,城內留有羅馬帝國遺跡,如十二座建於十到十三世紀的羅馬式教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分鐘速寫
解碼德國百分百
歷史 1. 日耳曼民族 屬於亞利安人種,從一世紀開始定居於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現在泛指德國人的祖先。 2. 德意志帝國 泛指從1871年普魯士帝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經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後完成統一後,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 3.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 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認為武力是取得政治和外交成就的基石而有「鐵血宰相」的稱號。發動丹麥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達成日耳曼的統一,是謂德意志帝國。 4. 納粹黨 納 粹黨原名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1921年希特勒成為黨魁。希特勒1942年在其傳記《我的奮鬥》中提到:「人類分為兩類:亞利安人及非亞利安人。前者比後 者優勝,他們是主宰人類的種族,而非雅利安人只不過是被奴役的種族。」此理念加上法西斯主義,就是納粹黨所遵從的中心思想。 5. 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 納粹黨黨魁、納粹德國元首,二次大戰時企圖建立統一歐洲的「第三帝國」,侵略其他歐洲國家,並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屠殺超過六百萬萬猶太人,後德國戰敗,希特勒自盡。 6. 法西斯政權 二次大戰希特勒根據其奉行的法西斯主義所建立的政權,在反對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大前題下,對內實行專制的獨裁統治,並相信只有透過戰爭才可讓國家富強,因此對外進行侵略。 7. 紐倫堡大審判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社會現況
昔日西德東德,今日德西德東
每年十月三日是德國統一紀念日,但多半冷清,完全嗅不到歡欣鼓舞的節慶氣氛,這和十五年前的激動、狂喜簡直天差地別。激情過後,經過十五年的現實考驗,德國人發現統一的國家似乎並未如想像中美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建築
建築新世紀 成熟內斂又「悶騷」
德國當代建築一如他們生產的頂級汽車和精密儀器,展現出精準可靠的實用面。如今在設計上又加入上面幾個特殊方向的考量,身在德國環顧週遭的新建築環境,你會感受到一股成熟、高工業水準、卻又內斂、偶而帶點「悶騷」的特殊建築氛圍。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藝術
視覺藝術 推動文明的無限力量
自二次世界大戰以降,德國的現代藝術,承襲德國表現主義與包浩斯(Bauhaus)以來的風格特質,在理性堅韌的外衣下,蔓延著自我省思氛圍的氣息,它通過各式各樣的創作表現手法,從「向歷史再反省」的角度,碰觸官方亟欲遮掩的傷痛,其前仆後繼的批判精神,在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後達到頂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生活與美食
放慢腳步,吃個冷肉排堡吧!
素以嚴謹效率著稱的德國人,在生活上卻是一派悠哉,去各種機關辦事,要放鬆心情,欣賞辦事員「從容而高品質」的服務。吃的方面,米麵都不多,兩片麵包加上冷肉排,就是料好紮實好果腹的一餐。想融入德國生活嗎?不只要強壯自己的胃,也得放下急躁的心喔!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旅遊
黑森林中的迷途之旅
想像中的黑森林是多麼的巨大神秘,深不可測,是一片荒野,充滿了猛獸及神秘;然而眼前的現實卻是如此可親,標示清楚的森林步道,在黑森林度假的德國家庭,早餐之後就牽著狗帶著孩子,溫馨享受半天或一天的森林漫步,才直呼林蔭參天時,抬頭已見教堂矗立在眼前,細數著幾世紀以來的歷史痕跡,自然與人文之間毫無接縫。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劇場
璀璨輝煌及兩極化的德國當代劇場
德國每年境內有一萬二千場表演節目及七千場音樂節目。令人驚奇是,其中百分之九十的節目全由政府資助,由於不必自負盈虧,因此德國表演藝術的發展與美國百老匯劇場的發展截然不同:劇場導演制,固定演出班底,不喜固定劇目重演,喜歡搞創新。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舞蹈
不是只有碧娜.鮑許!
德國舞蹈劇場在一九八○年代以前衛睥睨之姿,赤裸地呈現人性黑暗面,震撼美國的舞評與觀眾,與以醜陋入舞、歌誦死亡的日本舞踏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對許多觀眾而言,德國舞蹈劇場在今日幾乎等同於碧娜.鮑許,事實上,德國舞蹈劇場從發跡至今歷經八十餘年,有不少的編舞者以不同的風格、語彙與哲思,創作出風貌各異的舞蹈劇場,使之成為珍貴的人文資產。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舞蹈
古典、新古典、現代、前衛七十二變
「由德國公家付薪水的舞者有五千人,其中德國人不到八百人,藝術總監中百分之七十都不是德國人,可想而知這個國家的包容性。」旅歐二十載的著名編舞家余能盛說。德國是全世界舞蹈人才的大搖籃。德國政府支持的公立劇院就超過五十所,現存的公私立舞團也逾五十多團。從歷史來看,二次大戰後德國的社會經濟面臨重建,無法如英法等國延續芭蕾傳統。五○年代舞蹈開始振興,直至六○年代的「斯圖加特芭蕾奇蹟」,今日的德國展現出古典芭蕾、新古典、現代芭蕾、前衛派之百家爭鳴盛況。 德國舞蹈的兩大座標 德國以「表現派舞蹈」樹立鋒芒特色。早在二十世紀初,魯道夫.拉邦(Rudolf von Laban)建構舞譜及動作理論,創立舞蹈學校,訓練出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庫特.尤斯(Kurt Jooss)等表現派先驅。前者建立「緊張-弛緩」動作原理,在舞蹈中呈現內心情感,後者於一九三二年首演的反戰舞劇《綠桌子》,將戲劇元素加入芭蕾範疇。庫特‧尤斯創辦的「福克旺舞蹈學校」並造就了碧娜‧鮑許。「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和碧納‧鮑許可說是正宗德國原味,他們為世界帶來重大的文化資產。」余能盛標定出德國舞蹈史的兩大座標。 環顧當今德國重要的芭蕾舞團,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為其翹楚。從一九六一到一九七三年,首席編導約翰‧克朗寇(John Cranko)結合芭蕾與戲劇,將表現派風格展演得更直接而強烈,經典作《奧涅金》等將斯圖加特推上世界一流舞團之林。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為古典芭蕾的守護者,現任總監伊凡‧黎胥卡(Ivan Liska)在古典之外,漸漸帶入現代、前衛的舞台特色。 德國提供全世界最大的舞台,讓舞者發光 擁有二百五十年歷史的柏林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位於東柏林,俄國芭蕾巨星馬拉寇夫(Vladimir Malakhov)為現任藝術總監,演出節目包含古典芭蕾舞劇到現代舞劇。漢堡芭蕾舞團為世界十大芭蕾舞團之一,總監約翰‧諾伊梅爾擅於結合傳統意韻與前衛精神。目前已解散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則以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的後現代編舞和極限肢體大展風華。 「德國提供全世界最大的舞台,讓舞者發光。」余能盛歸結。包容乃大,多元而閃耀,德國芭蕾依然是邁向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