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藝術文化,就是從作品中不斷凝聚而來的!兩廳院絕對有足夠的潛力與資源成為西太平洋文化的主軸,我們不要自大,但要有自信!節目的輸出和輸入取得平衡點,才能達到文化交流實質的意義。
雖然現在兩廳院已經在歡慶二十周年,但對我來講,策劃兩廳院的成立,就好像是昨天發生的事情一樣!
事實上在兩廳院的硬體還沒有正式啟用之前,我就已經開始參與內部的規劃與籌備了,尤其是交響樂團的成立。那個時候的召集人是當時教育部的社教司司長周作民先生,參與籌備小組的除了我、鮑幼玉院長,還有相當多的藝文界人士。當時大家對表演藝術未來的走向和兩廳院的營運方式都非常關切,幾乎是一個禮拜兩次密集的會議,可見投注的心血有多大!也因為它的重要性和指標性,小組對這個計畫也都抱有那種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心情。
從「聯管」到NSO,國際水準看得見
關於樂團,其實早期的規劃,是教育部為兩廳院所屬的交響樂團做預先的準備。剛開始時,團員各分散在國立藝術學院、國立藝專以及師範大學三個學校,一來儲備國家交響樂團的人才,二來增強各校管絃樂團的師資陣容。直到一九八九年,分散在各校的團員才回到兩廳院團練。所以NSO的前身「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就是這樣來的,而「實驗」這個名稱,也就是這樣的意義。欣慰的是在「實驗」了這麼多年後,NSO終於得以回歸本意,對外以「國家交響樂團」為名,正式納入兩廳院。看著樂團走來,我認為經過評鑑制度過後的NSO,無疑是具備國際水準的,例如今年的三月,我隨團出訪星馬,NSO其精采的演出所表現的實力,讓星馬愛樂人士刮目相看讚不絕口。
藝術團隊的發展在公務人員制度下是很難伸展的,所以兩廳院三年前轉型為行政法人的用意就是要「鬆綁」,雖然萬事起頭難,但當時身為第一屆董事,大家還是非常慎重地研究如何能在健全、嚴密的體制下讓藝術團隊得以發揮它應有的功能與文化內涵。事實上我認為第一屆總監所喊出來的「亞洲第一、國際一流」絕對不是口號,我們不要太小看自己,這當然是有可能的,就看要怎樣做!兩廳院,不管從全國的任何一個角度和層面來看,都是居於藝文界的一個重要的領導地位與指標。作為國家表演藝術團體的一個火車頭,要怎樣的起帶頭作用,同時如何讓它接軌國際、與國際文化交流都是未來重要的課題。
不要自大,但要有自信!
一個國家的藝術文化,就是從作品中不斷凝聚而來的!兩廳院絕對有足夠的潛力與資源成為西太平洋文化的主軸,我們不要自大,但要有自信!節目的輸出和輸入取得平衡點,才能達到文化交流實質的意義。我們不能只是做洋文化的宣傳,而是要重視自己的文化與內涵。除了目標更要明確,兩廳院的工作團隊更須落實「專業的水準、敬業的精神、職業的道德」才能有國際競爭力。除此之外,文化是需要投資的,成果也必須耐心等候。期待在安定的基礎上,這社會不但能更諧和、更美好,還能有更多一點品味。
在行政法人第四年的開始,我也抱著樂觀的態度,並盼望各界能夠給予兩廳院更多的關注,並且尊重現任董監事的智慧、專長,讓他們好好協助兩廳院扮演好全國藝文教育推動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