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亞倫.路西恩.奧文首度來台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
由挪威藝術家亞倫.路西恩.奧文(Alan Lucien yen)與其團隊「冬季旅人」(winter guests)聯手編創的現代舞作品《一個說謊,一個說愛》,在奧斯陸世界首演後,延續世界首演便受邀至多倫多、瑞士等城市演出,獲外媒讚譽「舞台奇蹟」、「嘆為觀止」,本週末(3/1~3/3)將在2024TIFA的舞台上為台灣觀眾呈現該舞作的亞洲首演。
-
第22屆台新藝術獎公布17組入圍名單
第22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由九位提名觀察人林怡秀、孫平、陳品秀、陳寬育、許仁豪、張又升、張晴文、張韻婷、黃亞歷組成的評選團,歷經2023年全年度展演觀察、評論書寫、每季獨立提名到複選會議的共議討論,從114組被提名並同意參選的展演當中選出17組入圍名單,角逐年度「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獎金各100萬元)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獎金150萬元)三大獎項。
-
表演藝術傳承國家語言 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開放徵件
文化部即日起至113年3月22日止,開放113年「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徵件,採線上報名,歡迎表演藝術團體踴躍提案。
-
睽違4年 「臺北戲棚」歡慶元宵重啟演出
受疫情影響暫別的「臺北戲棚」在睽違4年後重啟演出,首檔推出元宵歡慶晚會,於台泥大樓士敏廳盛大登場。
-
雲門50+1再出發 春鬥再啟,威尼斯雙年展舞蹈節迎《波》向上
雲門舞集在2023年跨越半世紀里程碑,今年第50+1年,也是落腳淡水雲門劇場第十年。雲門日前舉辦開春茶會,藝術總監鄭宗龍在雲門劇場中央廊道特別搭建的三度斜坡訓練舞台上,分享2024年舞團兩作品《波》(2023)與《定光》(2020)將首次登演國際舞台,以AI入舞的《波》獲邀於威尼斯雙年展舞蹈節(La Biennale di Venezia-Biennale Danza)演出,而回應自然生態的《定光》則為8月份德國威瑪藝術節開幕週打頭陣。今年是雲門劇場開幕第十年,再次啟動編創平台「春鬥」,邀請編舞家蘇文琪及王宇光嘗試編創多人作品,鄭宗龍與影像創作者全明遠合作身體影像的實驗作品《身土》也將在「春鬥」亮相。
-
2024草草戲劇節3月登場 串連民雄從早到晚「當青春」
2024草草戲劇節將於3月15日至24日盛大舉辦,以「當青春 Tng tshing-tshun」為主題,攜手嘉義縣政府文化觀光局,由雙策展人──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平凡製作創意總監黃銘彰,以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全區策劃,其中,實驗劇場呈現戲劇節限定演出及延續節慶傳統邀請8組協同策展單位,一同規劃「成長與迷惘」、「狂與平凡」、「甜蜜與苦疼」等策展區域,以不同角度探索青春的亮面與暗面,透過導覽、演出、工作坊、文化對談、互動裝置等,帶來近200場文化活動。另外,今年新增衛星展區,包含國家廣播文物館、民雄大士爺廟、一樂酒家、仁偉書局、打貓親子廣場等,呈現一系列免費活動,深入走進民雄。第二個週末更有台語新興樂團「裝咖人」與阮劇團儲備行動員客串合作夜間演出。
-
廣藝攜手文策院共同主辦第六屆金創獎 徵件即日啟動
廣藝基金會第六屆「表演藝術金創獎」,將攜手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共同主辦,除金獎獎金加倍為20萬元外,並加碼提供得獎作品有機會獲得最高可達600萬元,試演與首演兩階段創投資金,歡迎表藝界創作人才踴躍參賽,即日起至3月29日截止收件。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強調,期盼文策院的「金手指」,讓本屆金創獎成為表藝界創投里程碑,開創表演藝術創投的新時代。
-
百老匯音樂劇《西貢小姐》5月全台開演
百老匯音樂劇四大名劇之一《西貢小姐》將於今年5月首次登台,不少台灣劇迷紛紛直呼終於一圓音樂劇之夢。
-
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慶演 原班底全台巡演經典再現
青春版《牡丹亭》原訂要在2021年演出400場時重返台灣,卻因疫情延宕。2024迎來20周年,在各界支持之下,原班底經典再現巡迴全台。
-
《押解─菜鳥警察vs老扒手》 火車押解之旅誰輸誰勝?
2024年綠光創藝旗艦製作《押解─菜鳥警察vs老扒手》,繼《清明時節》後又一部台灣文學劇場作品經典再現,吳念真改編自文學大師段彩華經典小說《押解》,劇情幽默諷刺,描述經驗老道的扒手和菜鳥警察在火車上的一場鬥智對決,故事乍看是一場扒手和菜鳥警察的鬥智對決,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卻在其中打破善惡對立,邀請觀眾共乘台鐵列車,透過一段高雄駛往台北的鐵道時光,從各式各樣的乘客眾生相,看見社會現況、人性縮影。
-
囝仔人《果子去哪裡─節氣果物語冬之章》 透過物件打造遊戲場
囝仔人以四季具有代表性水果為主題的戲劇╱繪本雙線創作計畫二部曲《果子去哪裡─節氣果物語冬之章》,結合不同議題述說土地的故事。
-
融合東西方元素 武俠親子音樂劇《小羊晚點名》首登國家戲劇院
愛樂劇工廠武俠親子音樂劇《小羊晚點名》將於1月13、14日首登台北國家戲劇院,劇情描述羊族與狼族之間的「仙草寶典」爭奪戰。此劇為編劇暨導演高天恒與作曲朱怡潔兩位武俠迷共同打造的親子音樂劇,2017年底首演迄今巡迴全台30餘場,並曾於2022年由指揮暨作曲家游家輔及黎俊平重新管弦化編曲,相繼推出西方交響及東方國樂兩部音樂會版本,開創音樂劇IP的更多可能。
-
身體處方創團製作《㒩》 質問生命與自然輪迴樣態
身體處方三年創作計畫創團首作《㒩》,藝術總監莊博翔最初著重在對於形體的創造,當舞者身體因為受到這次舞作動作上的限制,無法達到舞蹈本身的流暢與連動,進而發展出由生命本體最簡易的方式運行身體,讓限制的概念發展到極致,使用生物體最本質的運行尋找身體與動作的下一步。
-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吉賽兒》 攜手國際知名舞星共創芭蕾盛宴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United Ballet of Ukraine)抵台帶來浪漫芭蕾經典舞劇《吉賽兒》Giselle全本演出,台北場特別邀請國際芭蕾舞星瑪雅.瑪卡緹莉(Maia Makhateli)與維克多.凱克塔(Victor Caixeta)擔任客席,他們感到非常榮幸與烏克蘭舞者一起舞出絕美芭蕾盛宴,期盼為烏克蘭人民向世界發聲。
-
《幻蘊迷宮》 打造「17世紀巴洛克式的台灣歌仔戲」
一心戲劇團自2017年臺北藝術節,第一次與歐洲導演盧卡斯.漢柏合作,改編馬里伏的作品為《啾咪!愛咋》;2024開年第一週再次與他攜手,上演《幻蘊迷宮》,表現出雙方跨越探索與磨合的階段,達到默契相融。
-
戲劇
死亡的黑色
2017年,希臘導演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第一次來台灣,搬演作品《偉大的馴服者》(The Great Tamer)。迪米特里以奇觀式人體拼貼無限延展切割交纏,成為一幅幅偉大傳世畫作的諧擬(parody)不僅只是「再現」,而是解構原畫作的原型(archetype)與再延伸的內在意涵,令台灣觀眾驚豔。 我卻被迪米特里的黑色底蘊為之神移,「黑色」不單指舞台上黝黑的裝置與色調,那些四處散落堆疊如厚土的地圖板塊,亦是如影隨行附著於人物之間的死亡意象,就像巨大墓塚的陰影,籠罩在每個人身上。 如此闇黑的底色,襯托著舞台上戲謔嘲諷喧鬧的畫面飛揚翻騰,讓其有足夠拉扯的力量迴返地面。雖然迪米特里全場「以輕御重」,來駕馭如此厚黑的底色,亦如最後一個表演者不間斷地抵拒著地心引力的影響,鼓氣吹起一片在空中飄浮的錫箔紙片,不讓其掉落在地面上。黑色的意象讓《偉大的馴服者》顯露生命的終局:即使人類文明再怎樣恢宏崇高,終需一死。面對死亡,人類惟有俯首稱臣,謙遜以對,此為亙古不變的定律。 這樣死亡的顏色,更彰顯於迪米特里替碧娜.鮑許(Pina Bausch)逝世後的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所做的《Since She》。作為烏帕塔創團以來,首位受邀創作的客座導演,迪米特里對碧娜與其創立的烏帕塔舞蹈劇場,發自內心誠摯的愛慕與尊崇,《Since She》猶如一封情書,一首向碧娜致敬的天鵝輓歌。 舞台上從未出現碧娜的身影,卻處處顯示碧娜的無所不在。碧娜猶如神祇被資深印尼藉女舞者Ditta Miranda Jasifi具象化,盤坐於舞台上層黑色泡棉所矗立的山巒之上。「死而復生」是《Since She》裡一再重覆的Motif(動機),處處充滿聖經故事耶穌讓死去的拉撒路(Lazarus)復活的意象,似乎是迪米特里幽微投射的假想:如果碧娜還在,將會是怎樣的景況? 觀看此作品的過程,數度讓我熱淚盈眶。憶起故人、想起逝去的事物,時移事往的過去已不復存在,惟有當下,才是倖存下來的人所能珍惜的。接踵而至的COVID-19疫情波折阻撓,迪米特里原訂要在2022年兩廳院國際藝術節TIFA,帶來《橫向定位》(Transverse Orien
-
劇場ㄟ冷知識
國家兩廳院劇場硬體秘辛
關於表演藝術場館硬體設備的故事,北中南都有。但是作為場館龍頭的國家兩廳院,在傳統宮殿的外型下,內在空間設計卻有不少匠心獨具的巧思。即使落成於30多年前,在當時為往後使用上的考量,卻是既周延又實際。走過富麗堂皇的殿堂,也逛過美輪美奐的駐店,但你可留意過隱藏在這兩棟建築物的秘密?跟著我們的腳步走,一起探訪這些不為人知的角落吧!
-
布拉隨意寫
分手快樂,下一個會是你嗎?
年終將近,又到了舞團一年一度舞者徵選的日子,同時也將要面臨舞者去留的難題。離職本來就是常態,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人生規劃,各行各業都一樣。不過在BDC,因為舞者條件的特殊性,所以總會希望他們能多待幾年,除了身體訓練需要時間培養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們能有穩固的收入,生活也能安定。但要成為職業舞者,並不是容易的事,每天8小時的工,耗體力也耗腦力,東奔西跑的演出生活,有些舞者還不習慣,出去才3天就想回家,常拿其他職業舞團為例,人家是出門在外兩個月,我們是出門在外天天想家,可能是台東太溫暖,哪裡都不想去。 再過幾天就是舞者徵選,想起這8年來的每一次徵選,都帶給我們難忘的快樂徵選經驗,他們大多是非科班生,只為圓舞蹈的夢想而來。雖然身體技術不成熟,但總能預見他們的未來,想像只要再多一點時間訓練,假以時日,肯定會發光。不過這些原本愛跳舞的孩子都必須經歷過一段最煎熬的過程,在親身經歷跳舞變成職業之後,才漸漸明白,掌聲的背後,原來要承受這麼大的壓力,背負訓練的苦痛,身體受傷的風險,新製作的腦力激盪,到演出時有修不完的筆記。跳舞已不再只是快樂這麼簡單,在夢想與現實中糾結,當夢想幻滅,熱情不在,加上扛不住編舞者給的壓力之下,離開的念頭自然就會浮現。撐不了的,另尋他路也不是壞事,趁早夢醒,至少試過,人生也不用感到遺憾。而撐過最艱難的,在幾年的磨練之後,確實都會有明顯的成果,倒不一定是變得舞藝高超,但每一個人都能在台上發出自己的光采,讓觀眾記得每一個獨立的樣子。 就在10月底舞團在澳洲演出新作《我。我們》第一部曲,彩排結束從劇場回飯店的路上,舞者小志突然跟我說他有事,直覺應該是想離開舞團,果不其然,當下聽到的時候,心裡有點失落。該來的還是來了,每年心臟都要經歷兩次不同的心跳動,一是舞者離團時悲傷的跳動,另一個就是舞者徵選愉悅的跳動。但在小志分享他接下來的人生規劃之後,頓時從難過轉為開心。從小學唸舞蹈班一路到大學舞蹈系畢業的他,跳舞這麼多年,好像都沒有好好思考過,除了跳舞,人生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所以他想趁早轉換跑道,嘗試不一樣的工作,在離開舞團之前,他早已經做好安排,決定到舞團鄰近的國本農場學習,給自己3年的時間,為轉業做準備,得知國本農場也歡迎小志的加入,心情也輕鬆很多。 BDC的工作方式有別於一般舞團,我們的生活跟工作密不
-
職人的圖鑑
國家場館工務部機電組:24小時待命,捍衛機電運行的幕後戰將
來到兩廳院看表演,從看見外觀的燈火通明,進到內部搭電梯入場,看完劇場中的千變萬化,直到散場踏上歸途。一路的心情不管是輕鬆愉悅或是感動難忘,都是值得珍藏的美好回憶。但你可知道,有一群人在你下班的時候上班、放鬆的時刻備戰,盯著電腦上的數字維護機電,確保節目完美流暢地進行?
-
焦點專題 Focus
疫後了嗎?──從製作觀點剖析全球表演藝術疫後生態
「疫後了嗎?」 這個問題大概被問了兩、三年有餘。COVID-19疫情自2020年開始肆虐全球,不只人類的健康受到威脅,更影響到經濟、交通、文化、政治等層面,於是我們不停地在不同時間點裡,思考疫情的高峰是否已過?我們是不是終於能回到正常生活,不用再次隔離,甚至是封城?國際交流、旅行等活動是否回復生機?終於,從2023年跨到2024年的現在似乎可以比較篤定地說,現在是疫情之後了。 不過,COVID-19所帶來的後遺症,同樣不只在身體裡頭,其實仍舊影響著全球運作,所謂的「回到」過去的正常生活,似乎是種錯誤的想像過去,本來就不可能回去,我們似乎都得在疫情之後找尋新的正常生活。因此,本刊邀請到為國家兩廳院2023「ACPC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擔任導師、在國際間深具影響力的4位表演藝術製作人,就他們的觀察,思考疫情對於表演藝術的影響,也勾勒疫後的生態,給未來更多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