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在一個充滿音樂的家庭中,自有記憶以來我的周遭時時充滿著音樂,我也跟隨著父母親踏上了學習音樂的道路。這條路走來布滿荊棘,途中受到很多打擊、挫折及挑戰,但我始終不曾打算放棄我從小到大的夢想:「我想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藝術家」。
所謂有影響力並不是想成為世界上頂尖的獨奏家,而是希望自己能運用所學及對音樂的熱忱奉獻給這個社會,讓古典音樂能在這個世界上繼續繚繞,讓「藝術」存在於每個人心中。
就我近年來所看到的,古典音樂環境無論是在台灣抑或是在世界各地都逐漸式微。新的一代不願意接納這種「無趣」的音樂形式,我覺得有很大的問題出自於從國小開始的音樂教育上。我並不是在音樂班長大的孩子,所以我更能深刻體會到音樂課的問題所在。現在的音樂課本上大多還是以西洋音樂史作為主軸,從文藝復興一路到現代音樂,介紹著一些重要作曲家的生平,同學們早已無興致繼續聽下去,轉而排斥「深晦難懂」的古典音樂。既然108課綱首重跨科連結,那為何不提提舒曼以音名代替文字寫成的情歌?為何不探討蕭斯塔可維奇與威權政府及戰爭之間的關係?那麼多有趣的小故事為何不被提起?

去年我在奧地利維也納住了一段時間,也在當地聽了很多場音樂會。我認為台灣樂團並不會輸給維也納愛樂等知名樂團,年輕一輩的演奏家也具有實力。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便是在今年暑假參加NSYO國家青年交響樂團時與那麼多年輕演奏家及指揮準.馬寇爾(Jun Märkl)、小提琴家林品任這麼棒的音樂家合作及巡迴演出。每當看到台下坐滿著觀眾,我們心中便充滿著感激。在這個網路發達的世代,短影音及各式電子平台早已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能進場聆賞,對我們而言都是種肯定,都是能讓我們堅持自己目標與夢想的動力!
我也必須感謝所有前輩們為我們新的一代所做出的種種努力,不分晝夜灌溉著我們一顆顆小幼苗,只希望我們能夠成長茁壯、薪火相傳,將喜愛藝術的心延續於下一個世代,並深植於每個人的心中。
我期許自己在將來無論是以什麼樣的身分都能享受「藝術」及愛「藝術」,對我而言,音樂、美術、舞蹈、哲學、戲曲都是一體的,都是「藝術」不可或缺的素材與環節。身為一名藝術家不就是要創作藝術給大眾嗎?那首要的目標便是讓人們接受及享受各式藝術形式,無論你喜歡什麼樣的藝術都是件非常好的事。有了藝術,我們的生活才不致於枯燥乏味;有了藝術,人們之間才會有更多的交流;有了各位藝術愛好者對藝術的熱衷與喜歡,我們Z世代的藝術家將會有更多的動力,音樂家奏出更美妙的樂音;畫家畫出更多具有特色的畫作;舞者更賣力跳出不一樣的舞步。我們只是想為這個世界帶來不一樣的改變,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鄭勝豪
2007年生,4歲時由陳思嘉老師啟蒙學習鋼琴,後師事王佩瑤老師,於奧地利留學期間拜入Vladimir Kharin教授門下,現師事盧易之教授。學習期間曾接受劉孟捷、Andrew Tyson、Lilya Zilberstein、Björn Lehmann等多位大師指導。另跟隨其父鄭立彬教授學習指揮,曾接受林望傑等大師的指導,備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