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拉弗.埃利亞松個展「你的好奇旅程」
2025/6/21~9/21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7年,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以《單色房間》受到矚目;2003年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創作《天氣計畫》,迷霧籠罩發光的巨大「太陽」打造沉浸式體驗,吸引約200萬名觀眾參與,成為泰德的經典展之一,也確立埃利亞松的國際名聲,這使得首次來台個展「你的好奇旅程」備受期盼(當然還有Netflix於2019年推出《抽象》紀錄片的加持),開展後更是熱度爆棚。
藝術經過「設計」,取得最大值的共鳴
開幕那天,臺北市立美術館安排一場藝術家導覽,《苔蘚牆》展間被人潮占滿,埃利亞松簡扼談及個展作品的思考,觀眾就像聆聽牧師布道般,覺得意猶未盡、等待進入下一個展間之時,他卻就此結束導覽。
埃利亞松多次表示,不希望對作品做過多的說明與文字詮釋,美術館也應當如此,「引導觀者打開感官,並且相信自己的感官、感受」是他的理念。事實上,從這次個展觀之,毋須導聆、也不用緊抱導覽手冊,僅僅17件作品,以具有節奏感的動線規劃,回歸人們感知經驗和美學體驗的召喚,也讓觀者較有精神上的餘裕駐足觀看、挖掘和思考,並展開自身的探索旅程。

為了讓觀者接收、感知和體驗,不難發現,埃利亞松的作品是經過縝密的「設計」而成,它們有些共通性:一是他常以大自然、幾何造型、日常物件等作為呈現,人們都知道植物、水、彩虹和冰川,也認識三角、圓形、曲線等基本造型,由此出發,容易引起共鳴。
早期作品《美》(1993)就已展露這樣的意圖,在展場創造自然現象的彩虹之「美」,隨著觀看的遠近、視角的高低等變化,每個人所見到的色彩狀態各不相同,造就獨一無二的體驗;但倘若展場沒有人,也就不會有彩虹╱藝術的存在,這意味著觀者是埃利亞松的藝術完成與否的關鍵,他提到經常會思考作品如何與觀者相遇?觀者能從作品中體驗到什麼?
關照觀者的體驗,可視為埃利亞松創作的一項特質,也反映在看似高科技藝術的外表下,實則是運用光學、物理學、色彩學等原理,觀者只消具備粗淺的科普知識便能看出端倪,如:《環星共振器》(2018)利用稜鏡折射、燈源的錯位與調動等,在牆面映現出美妙的黃綠色同心圓;還有在美術館大廳擺盪的《循環扇》(1995),受到自身及周遭氣流牽引產生不規則的律動,猶如馬戲團空中飛人的優雅姿態,也讓人們感受空氣的無形力量。

代表作《單色房間》放諸今日依舊大膽。在空無一物、只有滿滿黃光的空間,挑戰人們習以為常的視覺經驗。在單色光強制干預下,其他色彩彷彿消失一般,原本熟悉的環境也變得陌生。正因作品與觀者共構而生,埃利亞松被視為開啟當代藝術「體驗經濟」和「沉浸式體驗」的先行者。2003年,《單色房間》代表丹麥參加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而今,這件作品對省思視覺經驗本質的提示依然有效,走進北美館展場,因視覺出現異樣感到詫異的同時,也不由得思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身體之於空間、自然界的感知挑戰
埃利亞松喜愛引用大自然,和成長經驗有關。父親是冰島人,母親是丹麥人,埃利亞松年少時和父親在冰島共度的時光大多與自然為伍,他也曾沉迷於霹靂舞,1980年代中期前,和同伴在公共場合表演。這些經驗讓他對自然、空間與身體的關聯分外敏銳,反映在作品中所欲召喚的身體性——包括身體作為空間的度量和記憶的容器等原始能力,展出作品《多重影子屋》(2010)、《動作顯微鏡》(2011)都從身體出發,前者是觀者可參與的空間裝置,後者是一部影片,藉由舞者的慢動作舞動,帶領鏡頭穿梭在埃利亞松於柏林的工作室當中,除了一窺工作室的日常,包括著名的員工食堂,也在舞者動作的牽引下,對空間細節有更多的觀察。

埃利亞松的工作室是由工藝、建築、行政、技術與研究員、檔案管理、廚師等專業人才組成的大型團隊共同運作。在創意發展的過程中,團隊會想出「怎麼製作(how)」,他則擔任「為什麼(why)要做」的決定性角色。
埃利亞松也跨足建築設計,2019年還曾被任命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氣候行動親善大使,關注環境永續議題,這次展出《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將冰島「鑽石海灘」(Diamond Beach)的冰塊進行數位掃描後,轉以青銅雕塑呈現,每個青銅冰塊對應一顆玻璃球,意喻冰塊融化後的水量,提醒人們氣候變遷的衝擊正在發生中。
綜觀埃利亞松逾30年的創作,橫跨繪畫、攝影、雕塑、裝置等多樣媒材,召喚人們失落的感知能力,也打破理所當然的知覺慣性,他形容人生是不斷在改變的旅程,唯有承認自身的「脆弱」,才有機會學習和接納更多不同的可能。他的藝術可直觀以對,意涵又因人延伸,詩情之外亦富哲思,在時局紛亂的當前,這些體驗或許有助於人們重新整理和找尋己身立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