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蔻兒亭.阿道.冉而山(Karding Adaw Langasan)(58 攝)

我長期參與冉而山劇場舉辦的「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LIPAF),該藝術節場域多於戶外,曾在軍營碉堡而後發現為考古遺址的七七高地,展開與歷史、殖民對話的主題探討。特別令我感到壯麗的是「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2023)在花蓮水璉牛山呼庭的海灘集體步行,行為者於壯闊的山海之間創作。

相較黑盒子內的觀看模式,觀者的身體在行為現場成為行動的本身,一起移動、行走,打開了觀者與行為者的關係,讓我想要和觀者一起去刺探日常、萃取生活現象,並跨域連結社會學與人類學分析視角,共同挖掘人與自然環境、文化議題等多面向之動態反思,激發更多可能性。

除了行為者,我也擔任藝術行政。因台灣藝文補助現況,行為藝術的小眾性質,容易陷入補助的非中心位置;行為藝術在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關係之間的劃界與不劃界為何,我認為三方領域應共同繼續展開討論,如何思考當代台灣行為藝術的脈動與發展,在藝文計畫的支持體系乃至當代藝術市場邏輯中,堅韌保有行為藝術抵抗及批判性,是需要面對並處理的課題。

2023年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於花蓮水璉牛山呼庭《叫醒我》。(顏歸真 攝)

2023年,我參與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的「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創作者皆來自不同成長經驗與族群文化,我認為此計畫創造與構框出重新探問原民性的空間,使創作者能大膽質疑本質主義(essentialism)的論述,跳脫殖民、城鄉、中心—邊陲、傳統—創新的二元想像。這刺激了我想要成為以主體性經驗反芻現下的文化復振處境生態之踏查、文化勞動之反身性批判,著重於社會文化持續變動之樣態觀察與轉化(transformation)方法的創作者。我期待台灣表演藝術圈能積極討論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政治性與藝術性、其限制與爆發力。

「身體要在嘴巴的前面。」阿美族語文法結構為動詞在首位,主詞則在最後,長輩常以此提點,身體力行並勇敢實踐,是我想成為的藝術家所具備的重要特質。目前已執行3年,要持續做5年的行為藝術計畫「#每個月20號行為習作練習」,我期待自己鍛鍊意志力、汲取知識,經歷思維打碎、解構、再重構的循環歷程,將行為創作試╱視為行動的起點,面對結構用身體去對話,一步一步,成為敏銳感知的真誠藝術家。

(註)Kahemekan為阿美族語,為「令人興奮的、驚嘆的」之意。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蔻兒亭.阿道.冉而山

2003年生,部落在花蓮tafalong太巴塱,從小在大自然、冉而山劇場打滾,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三年級,從2019年開啟了行為藝術創作的動能至今。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3/11 ~ 2025/06/11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