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蕭邦大賽金獎得主劉曉禹,將首度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連續兩天、兩套完全不同曲目的鋼琴獨奏會。此次訪台,兩套曲目涵蓋從2021蕭邦大賽內的部分曲目到今年發行的最新專輯,共十位作曲家,橫跨三世紀的鍵盤樂歷史。
劉曉禹此次獨奏會帶來兩晚截然不同的曲目,這個安排放眼國際樂壇也堪稱難得,正如樂評曾稱讚劉曉禹在蕭邦大賽上的表現「超脫框架」。而為何會有這次曲目這樣的「特殊安排」,答案也離不開他勇於求變的初衷,「我想有點新鮮感,就安排兩套曲目,這好像是我第一次這麼做。」劉曉禹對選曲有獨到的邏輯,他強調,作曲家的風格起源、曲目之間的個性轉換及調性之間的聯繫,都是不可忽視的考量。「就像一幅畫擺在畫廊裡,策展人負責調配色彩比例和排序。安排獨奏會的曲目,就像布置自己的家,挑選家具、擺放位置,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劉曉禹形容這兩場音樂會像是一次音樂歷史的穿越之旅,180度的曲風轉變,彷彿一下置身於過去的輝煌時代,下一刻又能一瞥當代的創新風貌。
結束11月與多個歐美樂團合作的忙碌「Orchestra month」,10日抵台時,他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表示此次演出與久違的台灣美食都讓他充滿期待。甫抵達,他便指定品嘗熱騰騰的牛肉麵,之後幾天又陸續享用了傳統台菜和龜苓膏等道地小吃。享用台式料理的同時,他還透露他從小聽鄧麗君的歌曲長大,至今也仍是歌迷。
美食之餘,劉曉禹練琴更是對自我要求嚴格,從歐洲飛抵當天,沒有怎麼調整時差,下午就投入練習。他大方分享道,練琴關鍵在於音樂性和藝術追求的融入,而非單純的技術提升,其中包含追求音色和呈現場景的能力。他也強調,演奏鋼琴更是對生活理解的詮釋,「聽一個人彈琴,其實是聽他如何看待生活。」對他而言,音樂的核心不僅在於技術,還在於情感與思想的流露。
12日首演,劉曉禹帶領大家穿越音樂史,展現從古典向浪漫派轉變的軌跡。音樂會以靈動優雅的拉摩作品開場,貝多芬《華德斯坦》以震撼人心的速度、澎湃的能量和華麗的音色,激昂地引領聽眾。而下半場曲目,海頓的B小調奏鳴曲則讓劉曉禹展現其觸鍵之輕盈及優雅的表現力。卡普斯汀的《變奏曲》和蕭邦第二號鋼琴奏鳴曲《送葬進行曲》形成強烈對比,將這兩首曲子放在一起,彷彿是「靈魂在蕭邦的《送葬進行曲》中被放進深處。結果在墳墓裡,突然隨著爵士樂起舞,從地獄來到天堂。」兩首反差之大彷若黑與白,然而,蕭邦即興的特質更被劉曉禹與現代爵士做了巧妙聯繫,古今之間居然能找到這般連結他覺得「很有意思」。而表演並未在卡普斯汀充滿爵士風格的振奮樂音中結束——滿場觀眾對演出報以熱情掌聲,劉曉禹索性再獻上三首安可,讓出席的樂迷心滿意足。
13日第二場獨奏會曲目將以柴科夫斯基的《四季》為核心,甫以和《四季》呼應的斯拉夫作品──史克里雅賓和浦羅柯菲夫的奏鳴曲。《四季》作為劉曉禹新專輯題名,他形容演奏這套曲目彷彿是用音樂替自己寫日記,透過12首短曲,走過一年12個月。詮釋這套曲目,他認為,「演奏的挑戰不在於技術難度,而在於展現深度。因為每首曲子很短,所以你必須推敲每一個音符。每個音符都必須真正地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