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劇場、語言與觀衆
重視本土語言(台語)只是發展當代劇場衆多方法之一,是讓不諳國語的民衆有接觸劇場、欣賞戲劇的機會,間接地也爲國語劇場培養觀衆。劇場增加台語,不但擴大觀衆層面,確切掌握社會文化脈動與庶民大衆的生命態度,更增加劇場藝術內涵與文化張力。
-
專欄 Columns
自己的空間
香港人想必生活在一個得和別人共享生存空間的世界。被別人(不管是英國或中共)統治是什麽感覺?被別人當財產一樣租來還去是什麼感覺?.......台灣和香港一樣是人間孤兒,卻可以嘴上講的、心裏想的、雙脚走的,全是不同的方向;這種歧異分裂,讓我們還擁有一點模糊的希望。可惜的是,至今沒有出現一則能體現這種分裂體質的台灣寓言,不管是在電影、漫畫、文學或劇場。
-
即將上場
法國拉帕爾樂團古樂演奏
拉帕爾古樂團由團長馬丁.蓋斯特於一九八九年成立,馬丁出自史特拉斯堡音樂學院,由於對中古音樂與巴洛克音樂的偏好,專修管風琴和大鍵琴,之後投入大鍵琴演奏、室內樂指揮與樂理的深度硏究。直到成立了拉帕爾古樂團,網羅各方演奏名家展開巡演與講習,隨即受到整個硏究中古音樂學術界與巴洛克音樂界的關注,他創作有關聖經音樂的讚美詩作品,被稱爲「本世紀最明亮的珠寶」,利用古樂器的特色創造了明亮而豐富的古音樂。這次來台演出將是亞洲巡迴的第一站,相關的硏習活動可向主辦單位洽詢。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國際音樂營世界音樂篇 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將於五月六日至十一日舉辦「一九九六國際音樂營──世界音樂篇」,針對世界音樂樂器如甘美朗、搖竹、牛鈴、鼓樂等進行實際操作及敎學課程。整個課程是由民族音樂學者韓國鐄策劃執行,詳情可洽詢(04)3391141轉150硏發組。 (編輯室) 〔大陸〕 聲樂比賽報名 由文化部主辦的一九九六年全國聲樂比賽,訂於七月十八日至三十一日在哈爾濱舉行,包含台灣、香港、澳門及各地的專業聲樂人員均可報名。分爲美聲組和民族聲樂組,比賽採初賽、複賽、決賽三級,初賽在北京舉行,參賽人員需附作品錄音帶。預計頒發三十個奬項。洽詢聯絡地址:郵編100722,北京,文化部藝術局音舞處,(010)401-2255-323;文化部台港澳司(010)401-2255-594。 (蕭勇) 交響曲《諾日朗》聲動巴黎 最近在法國舉行的「1996 PRES-ENCES國際現代音樂節」,中國作曲家張小夫的電子交響曲作品《諾日朗》大放異彩,受到專家和聽衆的一致讚揚。《諾日朗》從西藏喇嘛誦經和民歌手才旦卓瑪演唱的《里塘山歌》爲素材,用電腦將聲音作技術處理,使誦經產生低音部效果,而歌曲部分的音調則整個被提昇,概念表現了人與神的對話及對藏文化的反思。 這場音樂會是該音樂節的重頭戲,演出是在巴黎法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梅湘音樂廳舉行,現場布置了幾十個巨型音箱,另置兩面特大銅鼓,以及鑼鼓等中國樂器,張小夫身居音控台,打擊樂手則在台上呼應。 (蕭勇) 《中國京劇百科全書》計劃出版 爲了振興京劇藝術,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決定用三年時間完成《中國京劇百科全書》的出版,全書總預算二百萬元,現已得到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的資助。《中國京劇百科全書》內容涵蓋京劇史、導演、京劇敎育等各方面,預計三百萬字,含圖片二千五
-
活動看版
台灣劇場硏討會宣言
饗宴,就要開始。 爲什麼要有這樣一場以「小劇場」爲主體的硏討會? 因爲以前沒有。現在,我們要它有,它就有了。 多少年來,多少滿懷理想的熱血靑年──這種形容詞聽起來似乎很古老,但事實的確如此──奮身投入他們不明就裏的「小劇場」中,等到短暫的潮紅從臉頰消褪,大家才睁大眼睛: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與自己鬥!除了充血的腦袋,你能仰仗的只有自己的雙手。 這就是「創造」的神力! 有些人馳如彗星,光華耀於一瞬;有些人細似流水,精技而進乎道。不管是焚心於自創,或極目於西方,在「台灣劇場」這塊小於或等於無的土地上,總是竄動著小劇場人橫衝直撞的力,終究綻開一朶朶土產的奇花異卉。只是這些花卉缺乏養份,太容易就凋落了。 「時間」對小劇場也不公平。現在大家談劇場,言必稱蘭陵,因爲「蘭陵劇坊」是扭轉台灣劇場轉向現代劇場石破天驚的一擊,小劇場再怎麼發勃,總在它之後。另一方面,逐漸興起中的,由學院戲劇系和商業劇場(以票房爲主的劇場)合構的主流劇場卻尙未繁榮壯大到提供給小劇場一個相互辯證的空間。 於是小劇場必須承擔台灣劇場的「原罪」,小劇場成了台灣劇場發展史上的「黑暗時代」,許多人看到「小劇場」三個字的表情就好像在五金行裏買國產電器;有些學院派學者更直斥小劇場爲「亂象」,亟欲將之摒於劇場史外而後快。奇花異卉的芬膠芳,隨風而逝,殘敗的瓣蕊,化爲灰泥,小劇場的歷史眼看就要變成傳說了。 所以我們要舉行我們的饗宴。它不是無中生有,它是掉到地裏的種子。我們要興高采烈地大嚼大喝,因爲我們嚼的,是小劇場先烈的骨,我們喝的,是他們的血。他們把身體賜給我們,讓我們更加壯大,繼續走要走的路。我們就是他們。就像「木偶奇遇記」裏的小木偶畢那曹邁向「眞人」之路一般,我們堅信小劇場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發芽,蔚爲大觀。在那之前,一切只是過程。 指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
焦點
《夏王悲歌》的創新原則
兒子三次勾臉,父王三次卸臉,通過臉譜、髯口的變化,完成父子強弱性格的大逆轉。
-
焦點
一曲貫串全劇
一個成功的主題曲調,必須適切地爲劇情內容服務。旋律要有特色,要有穿透力,加上恰到好處的反復再現,就能夠得到良好的效果。
-
焦點
切換在寫實與幻境之間
劉鳳學的舞有純粹、素面的本質,在舞台的設計上,我也將絕大多數的空間給舞者,僅透過篩濾後,保留純粹的視覺主體,藉用靑銅、金與玉的特質,呈現了三位主角─曹丕、甄宓,與曹植的特色。
-
焦點
一場充滿鬥爭的人類悲運
我們沒有把《曹丕與甄宓》看成歷史的重現,亦不須根據寫實的必要,只想把時代的精神貫穿其間,並透過不同色系的服裝造型傳達每一人物的個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童顏童語
「演技靑澀」是人生第一幕的劇評。一幀幀劇照爲證──沒有訓練過的表情沒有學習過的身段──可是,那卻是一場純我的眞情演出。
-
樂界越界
和藝術界的合作觀
一九八七年,陳世興淡出了十餘年來熟悉的商業音樂創作環境,放下瑣碎的行政事務,轉向與表演藝術合作,編創音樂。在褪去爲因應商業需要的諸多框限後,加上藝術人天馬行空的創意激盪,陳世興指下音符頓時開濶了起來。 放下商業投身藝術 多了點創作空間,卻少了時間,因著合作的藝術家們多得是紛彩的想像、不確定的描述,使得音樂創作充滿了變數,這種情形尤以舞蹈最嚴重,「正常的程序是,我會先和舞蹈家以紙上談兵方式先溝通,但因此時編舞者腦中的概念還沒成形、祗能零星的敍述,若時間充裕,排練開始後我會再實地去看幾次。比較好的進展是,舞者排練到某種程度時,我就可以做出粗略的音樂帶和舞蹈合合看,對的話就繼續、否則就修改。但如果時間很緊迫,則多半以編舞者所提供的錄影帶來揣模調性編寫。」陳世興說,「編舞者傳達的訊息越模糊、做出來的音樂差距就更大,覺得感覺不對,這種感覺是很微妙的,很難以文字說明,可能是因彼此沒有共同的經驗。例如共同對某支舞、戲、或電影的經驗、雙方可藉由回想那種感覺而達成共識。而這種差距常須不斷地修改、會造成許多不愉快、其至解約。我的最高紀錄是單就一支舞的音樂便修改了八次,那是非常痛苦的經驗。」 和舞蹈相較,陳世興覺得戲劇需要多一點跟戲的時間,「懂了全戲再做會更踏實,因爲音樂不祗是背景音樂,而是可以和戲中思想,美學型態搭在一塊兒。」但這也須視導演而定,陳世興表示,不是每個導演都會和音樂創作者做充分而深入的溝通,除非導演意識到音樂在戲中的可運用性,否則便易淪爲需要、但不是那麼重要的角色,「但也有些較特立獨立行的導演像田啓元,祗要依照他要求的做幾個段落音樂給他就行了。」 參與感最深的還是電影,陳世興說,以和虞戡平合作爲例,「通常虞戡平會先給我電影劇本回家硏究,然後再找我去他家喝茶、說故事,讓我對劇中人物個性充分了解後才開始創作,這種合作模式出來的音樂通常較完整,自己也比較喜歡。」 但音樂做出後,在影片的播放點仍是導演做決定,「祗有《西部來的人》導演放手讓我做決定,那一次我覺得整個音樂的調性和電影結合的非常順。音樂眞正完整的被表達出來,很有成就感。」陳世興笑笑說、通常導演祗是聘請音樂製作者,但未授權給作曲者,這是頗遺憾的。 最短的時間、最不成比例的
-
即將上場
巴黎木十字兒童合唱團的天使之音
以「無伴奏」演唱享譽全球,同時又與維也納少年合唱團、西德少年合唱團並稱歐洲「三大」的巴黎木十字兒童合唱團,是由一群身穿白袍,胸掛小木十字架的少年們所組成,平均年齡只有十一歲,演唱的足跡卻遍及大半個地球。他們純淨美好的嗓音不僅贏得了「夜鶯之聲」的美譽,更被世界各地的人們視爲上帝「和平的使者」。 木十字兒童合唱團的創始人,是極具音樂素養與宗敎熱忱的梅萊主敎(一九〇七年創團),他曾經爲該團的精神支柱長達五十三年之久。此次擔任指揮的是魯道夫.比爾瑞彭,八歲時即考入木十字兒童合唱團唱經學校,爾後在作曲、分析法、和聲法及對位法等學科均得到最高榮譽。這次將帶領團員演唱《讚美主耶穌》、《牛與灰驢之門》、《睡吧!我的小白鴿》、《搖籃曲》等二十餘首聖歌與各國民謠。
-
即將上場
漢霖說唱「方言象生鼠來寶」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邀請了二位大陸國家一級演員──史文惠、王學義來台演出數來寶及快板書。王學義主要之習藝爲相聲、雙簧和數來寶;史文惠主要以「說」為主,尤其擅長「貫口」段子,曾與候寶林共同錄製相聲晚會。此次演出並加上漢霖創新的方言相聲,將以國、台、客語呈現。對於喜愛說唱藝術的朋友,漢霖特聘大陸國家級演員以及漢霖資深唱將開班授課、研習內容有:八角鼓岔曲、連珠快書、太平歌詞、北京琴書、京韻大鼓、雙簧、說書等,希望藉此推廣說唱藝術。
-
即將上場
天藝劇團上演NG舞台劇
喜歡看電影的朋友,一定對影片終了,剪輯下來的「NG」精彩鏡頭印象深刻。演電影可以NG,演舞台劇呢?《NG》即是天藝劇團今年度即將公演的戲碼,故事敍述一群大四畢業生,正在爲畢業公演《驀然回首》彩排的情景,他們飾演一班大學女學生,畢業十年後於同學會上重逢,十年的變遷使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上的際遇皆不同。 在彩排的過程中演員NG狀況頻出,導演躍入舞台、舞台監督破口大罵等種種「意外」中斷彩排,但又似乎上演著另一齣戲。全劇裡視覺與劇場幻覺交錯運用、互相輝映,於戲中戲、錯中錯的劇情呈現上,給予演員與設計者一個極大的想像空間。天藝劇團藉著這一齣反映人生,刻劃現實人生中許多錯誤抉擇的戲碼,表達了「人生就像舞台,不能NG,也不能重來」的意念,使觀衆從戲中體會,進而懂得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
即將上場
芭蕾舞劇《天方夜譚──1001夜》
聖彼得堡國家芭蕾舞團,成立於一九六六年,是蘇聯解體後第一個脫離歌劇院而獨立的芭蕾舞團,其成員大部分畢業於俄羅斯芭蕾舞蹈學校,目前該團擁有駐團舞者二十多位,特約舞者四十多位,並有知名的舞台、燈光、服裝設計群及編舞者。該團在第一任掌門人奧寧.賈克柏森帶領下,奠定發展基礎,直到一九七六年艾斯卡.馬卡諾夫這位基洛夫芭蕾明星獨舞家,將此團推向巔峰。他們創作富有特色的芭蕾舞創作與選粹,並保留俄羅斯傳統芭蕾的純粹性及生命力,另外也嘗試改編經典西方的舞碼,將現代芭蕾的動作融入古典芭蕾中。 該團此次來台巡迴演出,帶來的是整齣的芭蕾舞劇《天方夜譚──1001夜》,係以俄國知名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音樂作品改編而來,故事內容敍述十世紀至十六世紀阿拉伯回敎國家的故事。全劇共分爲四段,分別爲〈航海英雄辛巴達〉、〈卡蘭達王子〉、〈新月王子及滿月公主〉、〈慶典辛巴達〉等。
-
即將上場
西雙版納的傳奇《孔雀公主》
台北民族舞團將推出舞劇《孔雀公主》,是依據雲南西雙版納傣族動人的傳說長詩〈召樹屯與蘭吾羅娜〉所改編的劇本。故事流傳六百年,在當地家喩戶曉,述說孔雀公主與王子烽火磨難,幾經曲折,終至有情人成眷屬。劇分四幕:〈金湖邊〉、〈未完成的婚禮〉、〈追尋〉、〈百鳥朝鳳〉,呈現雲南各地少數民族舞蹈不同的風貌。
-
即將上場
Eiko & Koma來台演出
Eiko Koma(永子與高麗)是當今在紐約知名的日本舞蹈家夫婦,早期曾是舞踏大師大野一雄門下的愛徒,也到過德國接受現代舞的洗禮,他們透過簡約無飾的肢體語言,傳達出對自然界與人類基本需求的體認。 永子與高麗行遍全球重要的藝術節,今年五月首度來台演出。五月一、二日的舞碼爲《記憶》、《銹》、《夜潮》、《輓歌》,五月四、五日的舞碼《風》為總長七十分鐘的舞作。
-
即將上場
東海大學第三屆表演藝術月
今年東海大學以「回歸原點,重返夢谷」之主題,策劃一年一度的表演藝術月活動,同時也是中部地區的表演盛會。 活動期間從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二十一日,分為表演節目、攝影展和人文藝術書展三大部分。表演節目共計十餘場,由優劇場的《優人神鼓》盛大開場,雲門舞集舞展則爲閉幕壓軸節目。另有謝安「表演藝術攝影展」,以及其個人推動的文化生活講座「活命計」;人文藝術書展則使整個藝術月活動增加知性之導讀。
-
即將上場
兩岸三地編舞家匯演
此場演出爲台北市傳統藝術季的節目之一,邀集中國與香港兩位中生代編舞家共襄盛舉。來自北京的范東凱,目前爲新加坡人民協會舞團的駐團藝術總監,演出新作《錯位》,由譚盾作曲;來自香港的梅卓燕,活耀於國際舞台,曾是「香港舞團」的台柱。兩位均有深厚的古典中國舞蹈根基,他們亦將在中國傳統素材中採擷精華,以納入國人的現代舞中。舞蹈家吳素君將獨舞梅卓燕的成名之作,改編自白先勇的同名小說《遊園驚夢》。台灣的創作部分,陶馥蘭以觀想入身,新作《心齋》將是一個心靈與身體的溯源之旅。 相關講座活動四月底於耕莘文敎院展開,可洽詢多面向舞蹈空間(02)7405820。
-
即將上場
關渡藝術節
國立藝術學院策劃的「關渡藝術節」,四月至六月展開一聯串演出,邀集國內外表演團體,計有五十餘場表演,場地則從國立藝術學院擴展到國家音樂廳和台北社敎館,希望讓更多人參與藝術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