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
在工作坊中集體創作
讓觀衆成爲主體性的角色,貫穿在舞台表演的過程中,一直是民衆劇場爲實踐布萊希特式的劇場論述所作的努力。然而,如何讓這樣的一種思惟具體落實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變打擊樂
敲擊,一種最原始的情感表露,最貼近民間生活的演出形式;從廟口到殿堂、稚子到鶴髮,傳統到現代、學術到即興,以多采繽紛之貌隨處展姿。開放交流後的兩岸擊樂發展,在幾經互訪、碰撞後,逐漸汲取大陸的傳統與台灣的現代,敲打出一片更廣濶的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朱宗慶眼中的大陸打擊樂
「大陸的傳統打擊樂發展眞是太精采了」,朱宗慶表示,今年年初的上海、北京、西安之行,不但與當地的打擊樂團體相互交流,更體會出打擊樂與當地人民生活的緊密關係。 「像這次到西安的某個村落交流,他們居然出動一萬人來迎接我們,其中負責打鼓的就有幾千人,場面壯觀感人是一回事,眞正令我感動的無法自己的是對那些鼓聲的震撼。他們以邊走邊跳的型式演出,在行進間強烈節奏下流動的生命力,舉手投足間的肢體語言讓我覺得他們是眞的熱烈歡迎我們,那種感覺很好、很特別。他們表演完一曲後便輪到我們演出,就這麼輪番上陣、中西合壁、熱熱鬧鬧的演到他們村子裡。」 藝術即生活 「對當地居民而言,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不但是休閒活動之一,更是高生活品質的象徵。陝西打擊樂學會會長安志順吿訴我說,有些打擊樂協會的入會除技術要求外,還要求身家淸白,若是女子入會,還須能與家人、婆媳關係良好的才可入會,對我們而言眞有點不可思議;但按他們的說法是,一個和家人無法和睦相處的人,就沒有資格進入打擊樂協會,而一旦獲准加入,全村都當成大拜拜般,連做好幾天的戲,然後再授旗成爲正式會員,是一種絕對光榮的象徵。」而這股對打擊樂的狂熱與生命力,也促使朱宗慶邀請陝西安志順打擊樂團來台灣演出。「要不是限於經費和場地問題,」朱宗慶表示,「我眞想把他們都請來,讓台灣民衆能感受到那種壯觀、懾人的打擊樂撼人之美。」 而在上海、北京的交流中,朱宗慶認爲其精髓仍在中國傳統打擊樂的發展,西方打擊樂的發展比較慢,「因爲大陸的設備、空間、樂器,乃至於資訊的吸收都不像台灣這麼快速、直接,但傳統的就保存發展的很好,他們內部常講一句話『搶救』,搶救樂器、樂種、樂人,反觀台灣的藝術常是面臨絕種才稍微意識到,但藝術傳承不是三兩天便可完成,很多珍貴藝術就因而失傳了,十分可惜。我們基金會成立『傳統打擊樂中心』目的即希望能開始和大陸共同合作,將中國傳統打擊樂加以整理、保存,以免又將重蹈空留遺憾的覆轍。」 除體會到大陸資源精采,朱宗慶表示大陸民衆對打擊樂的熱情及表達方式亦讓他深刻難忘,「一般在台灣,觀衆通常都在一曲結束後才鼓掌,大陸則比較像去看京劇,見好就叫好、鼓掌,剛開始時很不能接受,覺得整體氣氛被破壞了,幾次過後,反而有點欣賞他們這種率直、熱情的表達方式,
-
台灣行脚
文化的桃源宜蘭
在現代工業文明的衝擊下,宜蘭地方文化意識呈現相對抗衡的強度;從冬山河的整治,即看出宜蘭人捍衛本土自然、人文環境景觀的實力。此番宜蘭之行,我們點點滴滴地採擷宜蘭人的文化作爲,以及戲曲之鄕力挽式微的傳薪火力,政府與民間難得這般知行合一,文化的桃源之境,在宜蘭。
-
光復50周年
他(她)的故事我們的歷史4
戲劇:金士傑 戲曲:劉玉麟 音樂:蔡小月 舞蹈:蔡麗華、黃麗薰、李巧
-
人物點描
側記劉玉麟
「巧耍令旗」是劉玉麟的一絕,他耍的不是只有武生力道才能操持的大旗,對於耍弄方形小令旗要能於準確中兼具輕巧之美與飄逸之姿,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劉玉麟的〈雅觀樓〉便展現了這項絕活。一方令旗在手中靈活流轉,李存孝這個人物所兼備的陽剛陰柔之美,便氣象生動的呈現出來了。民國七十二年的競賽戲,海光以《楊金花》參賽,魏海敏在一句南梆子倒板出場亮相後,隨即配合過門舞弄了一陣令旗,這個身段的安排,具現了人物的颯颯英姿,據說魏海敏這手功夫便是劉玉麟傳授的。 六〇、七〇年代,《紅梅閣》(即《李慧娘》)一劇在台灣大爲走紅,當時有兩種版本,一是大鵬徐露、鈕方雨(反串小生)所根據的趙燕俠本,另一是戴綺霞所走的筱翠花路子,戴的小生搭檔即爲劉玉麟。大鵬本子以意境哀怨取勝,戴綺霞則火熾奔放。鬼路和救裴時,持陰陽扇、紮鬼髮踩嬌翻滾,和劉玉麟在身段上有嚴密的配合,眼波流轉四目相對時則十分「熱辣」,筆者當時雖猶在稚齡,但至今仍記得劉玉麟在戴女士火艷眼神逼視下所閃露的一絲羞赧。 劉玉麟的女兒復雯,在復興劇校本工武旦,畢業加盟海光後,卻展現了花衫甚至靑衣的唱唸才華,推出〈三堂會審〉時,飾玉堂春情郞的正是其父劉玉麟,當即形成一幅父親審問女兒與「自己」一段愛情史的有趣畫面,觀衆無不大樂。 劉復雯後來走紅電影圈,成爲武俠影后嘉凌,逐漸脫離京劇舞台。某年自美返國,特別到海光客串〈紅娘〉,俏丫頭傳書遞柬,爲劉玉麟飾的張生撮合了一段美姻緣,海光小花臉張劍秋所飾的琴童當場抓了這個「哏」:「好妳個嘉凌,千里迢迢從美國回來,就爲了給妳爸爸拉皮條?!」舉座絕倒。 文字|王安祈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
即將上場
王正平琵琶獨奏會
王正平出生於中國杭州,中學時在香港隨琵琶名家呂培原習藝,一九六八年獲全台灣音樂比賽琵琶獨奏成人組冠軍,畢業後隨家人移民巴西,在當地舉行獨奏會,獲得極高的評價。返台後,歷任中廣國樂團指揮及台北市立國樂團指揮,於一九八九年獲得英國國家音樂博士,成爲中國傳統音樂的第一位博士。 做爲一位中國傳統樂器的傳人,王正平除了彈遍所有能夠找到的琵琶古曲,熟練南北各派的技巧,致力於保存中國古代資源外,並且以古樂器融會現代技法,試圖從中國的音樂哲學中,重塑中國音樂的美學風格。他秉持「以新樂回到傳統,使古樂獲得創新」的理念,認爲中國的音樂不僅是提供給某一部分的中國人欣賞,而是要面對全世界的音樂潮流,以開拓現代中國音樂的這片荒原。在這一次的獨奏會中,王正平演奏的曲目涵蓋了古曲、民初創作曲及近代創作曲,還有數首王正平自己的創作,分別爲《泰山觀日》、《龍舟》、《蠶》、《上花轎》、《春思》、《十面埋伏》、《眼兒媚》、《水調歌頭》及《琵琶行》。
-
即將上場
B-Side另類表演
「B-Side」爲一個企圖結合身體表演與另類音樂的新生場域,十一月份的兩場演出分別是來自法國的實驗性電子音樂團體ENDOXAN,結合音樂、影像和舞蹈,呈現前衞作品Researching My Soul。《色情酒店》則由華湘如編導,改編自史特林堡《強人》的實驗性作品,打破表演者與觀衆的距離,以音樂串連流動的表演。
-
即將上場
法國綠憶古典弦樂四重奏
「綠憶」爲Ludwig的譯音,而Ludwig則是貝多芬的名字,因爲法國綠憶古典弦樂四重奏樂團相當喜愛貝多芬的作品,故取此名。此次法國綠憶古典樂團來台演出的曲目中亦包含了貝多芬的作品。 「法國綠憶」自了一九八五年出道,便致力於弦樂四重奏,一九八六年於佛羅倫斯國際音樂會比賽及莫里恩基金會中得獎,且在普茲茅斯的國際比賽中以亨利.迪蒂耶的作品《這樣的夜晚》贏得特別獎。爾後,他們所灌錄之唱片得到抒情唱片之大獎、法國唱片協會大獎及夏爾克洛唱片協會國際性大獎。該團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中國、非洲、印度洋國家、中東及中歐等地。此次來台演出曲目爲貝多芬《弦樂四重奏曲》(作品18第2號)、蓋希文《夏日》及數首弦樂四重奏小品、喬普林《表演藝人》、浦契尼《菊花》、拉威爾《F大調弦樂四重奏曲》。
-
即將上場
艾隆克.史坦小提琴獨奏
已逾七十的小提琴家艾隆克.史坦(Isaac Stern)一九二〇年出生於蘇俄,隨即移民美國舊金山。八歲開始學琴,十三歲公開演出第一場音樂會,爾後展開史坦忙碌的演奏行程,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五十多年職業音樂生涯中,錄製了超過一百張唱片,包括有六十多位不同作曲家的兩百多首曲子。他的事業也成就在電影及電視方面,電影《從毛澤東到莫札特──艾薩克.史坦在中國》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並灌錄《屋頂上的提琴手》電影原聲帶。 艾薩克.史坦是「全國藝術基金會」的創始會員,現任「美國─以色列文化基金會」主席及「耶路撒冷音樂中心」主任。任卡內基廳總監三十餘年,曾致力挽救卡內基廳在一九六〇年被折除的命運,並在一九八六年重新整修。 史坦即將來台演出的曲目爲貝多芬《A大調第一號奏鳴曲》(作品12)、布拉姆斯《D小調第三號奏鳴》(作品108)、巴爾托克《第一號狂想曲》、德弗札克《小奏鳴曲》、克萊斯勒《西西里舞曲》、《利高東舞曲》及《前奏曲與快板》。
-
即將上場
陳幼媛與小提琴的「春之戀」
陳幼媛是國內培植的「土產」音樂家,在樂界中有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 此次演出的曲目,將展現出巴洛克時期的宮廷風華、古典樂派的浪漫高雅,以及安達魯西亞神秘熱情的吉普賽風味,音樂會中還將演出中國作曲家陳鋼充滿邊疆風情的小提琴獨奏曲《陽光照在塔什庫爾干》 在其他的演出曲目上,陳幼媛挑選了從巴洛克時期至二十世紀初民族樂派的典型代表樂曲,例如貝多芬的《春之奏鳴曲》,、「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著名的第二十四首《綺想曲》、本世紀初西班牙民族音樂大師法雅的《西班牙組曲》。
-
即將上場
美國小不點巨形木偶劇團
美國小不點巨形木偶劇團以製作高達八、九英呎高的超大木偶聞名,並以創作活潑生動的音樂劇而受到美國觀衆的普遍喜愛。編劇多取材自膾炙人口的童話素材或現代兒童文學作品,如伊索寓言和在美國廣受流行的兎子彼得(Peter Rabbit)等,皆是用兒童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內容改編,加入音樂、舞蹈及戲劇等多元素材,在極具娛樂性的演出內容,隱含發人深醒的敎育價値。 此次將演出改編自伊索寓言「螞蟻與蚱蜢」的音樂劇─《侏儸紀恐龍奇遇記》。此外劇團還將在表演結束後示範木偶動作敎學,現場觀衆與國內的木偶工作者可以在大廳與心儀的木偶交流同樂。
-
即將上場
果陀劇場公開《完全幸福手冊》
果陀劇場團長梁志民從「完全自殺手冊」引發出另一種對人世生活的樂觀聯想,於是編導《完全幸福手冊》,以幽默感與喜感串連全劇 該劇由一個吝嗇鬼尋找老婆爲主軸發展,然後牽引出其他角色與個性之間的關係;兩個平凡靑年爲了改善長久以來一成不變的無趣生活,溜到大都市裡試圖尋找他們的「幸福」,而藉由意外尋獲的「完全幸福手冊」祕笈,在緊湊的冒險過程中逐漸走進幸福之門。 這次果陀劇場的製作群爲音樂劇《西哈諾》的主要班底,包括導演梁志民、製作人陳琪、舞台燈光設計王世信、服裝設計張慶烽等,演員方面除了資深的王友輝、陳幼芳,另加入歌手張雨生及果陀創辦人之一林奇樓,共同呈現一個歡笑世界。
-
即將上場
春秋樂集──九五秋室內樂之夜
由「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承辦的華人作曲家音樂創作發表會,自一九九一年舉辦迄今,即滿五週年了。每年春季邀請四十歲以下作曲家發表作品,代表「春華」;秋季邀請四十歲以上作曲家,代表「秋實」。每首應邀發表的曲子,幾乎都是台灣或世界首演的新作品。春華秋實生生不息,期望爲中國人的音樂創作留下寶貴的音樂資產。 今年「春秋樂集──九五秋」邀請郭芝苑等華人樂界極具聲望的作曲家發表作品,曲目爲:郭芝苑《豎笛與鋼琴小奏鳴曲》、許博允《弦樂四重奏》、周文中《山濤》鋼琴四重奏、林樂培《東方之珠》小提琴奏鳴曲以及馬水龍爲九把大提琴而作的《水墨畫之冥想》。
-
即將上場
聖馬丁學會管弦樂團
來自英國,以詮釋巴洛克音樂享譽世界三十餘年的聖馬丁學會管弦樂團,是當今世界最優秀的室內樂團之一。一九五九年指揮家馬利納爲參加聖馬丁敎堂音樂會演出,集結當時倫敦各交響樂團弦樂好手,在演出大獲成功後,正式成立樂團並沿用聖馬丁之名,至今演出不輟。 該團演奏風格以淸新的現代感以及對作品的徹底硏究詮釋而著稱,團員擁有極佳的合奏能力。馬利納以樂團小提琴手出身,擁有豐富的合奏經驗,指揮風格穩健、淸晰,以指揮巴洛克及古典時期作品著稱,近年來亦將曲目擴展至浪漫樂派以及二十世紀作曲家作品。 此次來台演出曲目爲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艾爾加等浪漫派作曲家作品,顯示馬利納及聖馬丁學會管弦樂團對巴洛克音樂外的擴展,此間樂迷恰可藉由這次演出曲目,與其所擅長的巴洛克曲目作一比較。
-
即將上場
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定期音樂會
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簡稱NSO)首度推出一系列由樂團首席團員擔綱的演出,三天巡演的指揮分別爲李春峰(23日)、陳樹熙(24日)、張大勝(27日),由板井碧和蕭悅坤擔任小提琴主奏,聲樂家李靜美也將參與演出。 巡演的曲目有巴哈《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馬克斯五首爲女高音及管弦樂團的歌曲《林中之樂》、《昨天他帶給我玫瑰花》、《日本雨之歌》、《神聖之歌》、《愛情觸摸了你嗎》,以及貝多芬《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等。
-
即將上場
《疼惜台灣》
爲了慶祝中華民國抗戰勝利五十周年曁台灣光復五十周年紀念,台灣省政府委託中國萬歲劇團,集合全國老、中、靑三代知名演員,盛大演出三幕十場六景巨型舞台劇《疼惜台灣》。該劇以台中林家五代人的故事,反芻一世紀以來的台灣情。 疼惜就是「愛」,《疼》劇主旨在傳達以愛爲出發點來愛台灣,大家就可以一起來爲這塊土地共同努力建設。
-
特別企畫 Feature
鼓動台灣擊樂發展十年路 專訪朱宗慶與連雅文
在歐美音樂發展史上,打擊樂早已成爲一重要樂種,與管樂、弦樂並駕齊驅,作曲家爲打擊樂所作曲目不勝其數,但國內無論是傳統中國戲曲或西方古典音樂,打擊樂器一直居於陪襯地位,一般人對打擊樂的認知仍屬開發階段,然而在近十年來打擊樂人才紛紛回國推動下,已有了全新的樣貌。
-
台灣行脚
値得捍衛的「文化淨土」 宜蘭的文化環境及來自政府、民間的推廣者
蘭陽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由於早期與外界的隔離,近兩百年下來,發展出獨特的文化特色。在文敎基金會,縣立文化中心,及天主敎蘭陽靑年會等政府、民間機構的努力下,希望能爲宜蘭下一代的生活增添更豐富的色彩。
-
台灣行脚
不許戲斷弦 宜蘭地方戲曲的傳薪
寶島之上,位於東北海隅的宜蘭,素有戲曲之鄕的美譽。北管戲在此最盛,歌仔戲發軔於斯土,薪傳奬宜蘭得最多。從急管繁弦戲不落日的農業社會走來,終也瀕臨人去藝隕的邊際。在地方文化意識的驚醒之下,抓緊老藝人、中生代、新生代的傳薪時機,讓戲與藝的命脈庚續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