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里程碑 Milestone
天空的一片雲 紀念台灣的民族舞蹈家許惠美冥誕
一月二日,是舞蹈家許惠美的生日。可惜!親朋好友已不能再爲她唱「生日快樂」,只能仰望藍天,猜猜哪朶白雲是她的化身。
-
文化政策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由文化環保促進會舉辦,針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通過的第二場討論會,與會的四、五十名藝文界人士提出了對未來基金會董事人選,及補助項目、方向的強烈質疑與積極建議。
-
書介
台灣舞蹈文學的新里程 《舞書》評介
在台灣貧瘠的舞蹈文學園地,任何一本有關舞蹈的著作都是敎人深切盼望的。而在舞蹈界耕耘近十年,身兼編舞家與評論者雙重身份的陶馥蘭,其舞論的集結出版更是令人期待的一件大事。先不論其展現的成果如何,單只這本集子的出現就已爲舞蹈評介與論述在台灣舞蹈史上記下重要的一筆。
-
戲曲
仙氣下凡,雅俗共賞 觀賞上海崑劇團訪台演出
崑劇的題材雖然都屬歷史古裝戲,與現代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上崑」的演出,仍然能夠提供十足的娛樂與藝術感受。
-
戲曲
梳理蕪和菁 從上崑演出看崑劇整本戲的改編
愈能借重折子戲的,就愈能保存崑劇的特色,使人看到崑劇的精華所在;完全沒有折子戲依據的,離崑劇的風格就遠了。這裡說的「借重」,不但借重其文學劇本,更重要的是表演上、舞台美學上的承傳。
-
戲曲
《孽緣報》的光與影
當古希臘文化所孕育的悲劇力量跟中國的傳統戲曲結合,却產生種種不搭調的缺陷。這不免令人再度回顧中西文化的差異。
-
戲曲
忠於傳說背離原劇的《孽緣報》
拆解了《伊底帕斯王》的結構,《孽緣報》卻恰恰病在劇幅鬆散以及爲唱、唸、做、打而使出的混身解數。
-
戲劇
還有沈瀲更深的「環」 《海山傳說.環》觀後
一如編導者其他作品的風格,此劇無疑地亦呈露了若干單純、童稚的純度和淸亮之感。
-
戲劇
一齣令人坐立難安的戲
生活經驗或生活點滴直接入戲,直接在舞台上呈現,其本質早已有了轉換,被賦予了新的劇場價値,對觀衆而言,因爲演員在舞台上的現存形象,那仍是廣義的戲的一部份。
-
舞蹈
不斷成長的光環 《舞田》觀後感
《舞田》是光環舞集邁入第十一年的最新作品。觀衆從中不僅看出舞者間良好的默契,更可以從劉紹爐較早的《大地漫遊》和《奧林匹克》片段,感到劉紹爐致力於舞蹈藝術的精神。
-
音樂
陷阱重重的人聲考驗 《杜蘭朶公主》
《杜蘭朶公主》劇中的杜蘭朶公主與卡拉富王子是兩個「殺手」級角色,七日的演出,飾演卡拉富的義大利男高音賈柯米尼在第三幕時便發生聲音開叉的遺憾,而女高音芭塔妮的杜蘭朶公主唱來亦覺如屢薄冰
-
專欄 Columns
一九九四年幾齣突出的舞台劇
從以上四個劇目看來,翻譯/改編和模仿/創作各半,如專以劇作而論,並不算豐收,台灣的劇作家尙待努力;但從導演、表演而論,一九九四年的成績頗爲突出,足以與揚眉國際的國產電影媲美了。
-
專欄 Columns
演奏家與「名琴」
一位仍在初一音樂班學小提琴的學生,因爲「琴藝」似乎久久不能突破,家長不知從那裡來的「靈感」,認爲必定與琴有關,於是一個大手筆花了三十五萬美金買了一把「名琴」給這位「神童」練習之用。沒多久,這位同學的「琴藝」似乎已不是問題了,因爲每次演出或與友人談起這位同學時,家長逢人就說:「小犬手中的琴,可是三十五萬美金的名琴哩!」
-
專欄 Columns
Sleeping, No Sleeping
近來看戲又體會到中場休息的另一妙用,那就是可以提前開溜。有一天晚上,有一個難看到令我過度驚訝而無法入睡的演出現場,我沒有提前離開。那是一齣頗有野心的新作,藉著多線敍事、拼貼的舞台區位等堪稱「現代」的手法,針砭當前的社會亂象。
-
現代舞講座
回歸:後現代舞的總體趨向
後現代舞者,在脫離葛蘭姆、李蒙等現代舞體系及古典芭蕾的審美理念之後,朝著更自由靈活,更加注重過程的即興創作方式,展開他們的舞蹈生涯。
-
雜誌文章索引
表演藝術雜誌 第十二期至二十六期 單元索引
【編輯室報吿】 生日願望/林靜芸 4 第十二期 節目氣象/林靜芸 4 第十三期 文化的過程/林靜芸 4 第十四期 生命的節奏/林靜芸 4 第十五期 劇場與花/林靜芸 4 第十六期 飛行的計畫/林靜芸 4 第十七期 編輯的演出/林靜芸 4 第十八期 身體與表演/林靜芸 4 第十九期 時間的挑戰/林靜芸 4 第二十期 【焦點】 許萊亞與《美麗的磨坊少女》/席慕德 22 第十二期 蒹葭怎能不聽水車訴情/莊裕安 23 第十二期 葉靑的歌仔戲溯源/李疾 26 第十二期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呂紹嘉 5 第十三期 音樂劇場新觀點/劉家渝譯 10 第十三期 國際舞台上的亞裔音樂家──小澤征爾、馬友友、胡乃元、鄧泰山、陳萬榮/彭聖錦 13 第十三期 古道中闢蹊徑──雅音小集/王安祈 5 第十四期 浙江崑曲之美/陳彬 9 第十四期 卡門卡門/金慶雲 23 第十五期 女高音/王瑋 30 第十五期 北京智化寺音樂/林谷芳 33 第十五期 戲曲話豫劇/牛川海 23 第十六期 尋馴覓蜜的愛情故事──果陀改編《馴悍記》/劉婉俐 42 第十七期 期待另一場樂迷大集合──洛杉磯愛樂蒞台演出/傅慶良 46 第十七期 揭開古提琴的神祕面紗/懷遠 48 第十七期 不是解放,是壓抑──山海塾《卵熱》/王浩威 5 第十八期 熱血奔騰的劇場行動──《戀馬狂》/曾麗憫 8 第十八期 羅斯托波維奇、巴倫波英、阿胥肯納吉的指揮生涯/王立德 12 第十八期 我們是這樣長大的──愛樂族的古典經驗/徐淑鈴 16 第十八期 解讀屛風──以一種山羊座的方式/南美瑜 26 第十九期 美饌《鳳凰蛋》/劉秀庭 30 第十九期 袁雪芬與上海越劇院/姜思章 32 第十九期 紅樓戲的里程碑──越劇《紅樓
-
系列專題
94回顧
又是歲末,演戲的、看戲的、幕後的、場邊的,一同携手爲九四年的表演藝術史「演出」了一年。不管你「扮演」什麼角色,甚至只要曾在路邊翻過《表演藝術》雜誌,這樣一份「好奇」便是給予表演藝術工作者莫大的鼓舞。 九四年底,我們企劃了系列專題──從新聞事件、演出票房,到音樂、舞蹈、戲劇、戲曲各表演領域的回顧與分析──將從本月起陸續推出。希望在感性與理性中,與讀者一起倒帶、剪輯這一頁歷史。
-
CD小舖
極地原住民之聲
縱觀人類早期文明的開發過程,面對少數或弱勢族羣的「處置」問題通常不離「同化政策」(assimilation policy)與「種族隔離」(racial segregation)兩種模式,無論前者的僞善分享或後者的惡意鄙棄皆導致文化滅種的結果;爲免重蹈覆轍,當今所謂「原住民」之文化保育課題,務必擺脫環境支配權之優勢操控,嘗試將原住民的文化存留問題交還其自我選擇的意志,而Mari Boine的發掘,正巧提供絕佳的活生實例。 位於挪威、瑞典、芬蘭及俄羅斯四國交界處,北極圈以北的苔原區──Smiland(局外人稱Lappland),居住著一羣以馴鹿放牧或漁獵爲生的少數民族──Smi(Lapp),北美同緯度地區之Inuit(外稱Eskimo)族羣爲其遠親,由於人煙稀少氣候嚴寒,使他們的存在幾乎被遺忘於紛飛的冰雪中。所幸Mari Boine這位Smi血統之音樂使者,重新燃起族人的文化傳薪。一九五六年,Mari出生於挪威北方城鎭Kar-asjok之近郊,當時官方仍採強硬的同化政策,他只能接受全盤的日耳曼文化敎養,不覺地遺忘自身的語言習性,且挪威境內的Smi人較其他三個國家管轄的同族,擁有更完整的福利措施,因此認同程度愈加澈底;隨年歲的增長,Mari逐漸察覺即使盡全力適應白人體制仍無法改變血緣的事實,屢經多回的矛盾掙扎終於從自卑的弱勢心態中醒悟,決心重拾原生族羣的文化傳承與自尊,並著手用母語創作歌曲,藉以延續Smi族羣之傳奇。 熬練十三年後,於一九九三年發表Goaskinviellja(Eagle Brother)專輯,將Mari以原住民身分從事音樂創作的成就推至頂峯。從專輯標題與歌詞內容,似乎不斷表露自白頭鷹(北方極地中百禽之首)的羽翼象徵轉化的心靈力量,原本以動物做爲羣體精神的圖騰取向乃原始部族常見之文化行爲,然Mari在此則跨越古老的崇拜迷信,欲藉展翼翺翔之自由意念突破現代文明的桎梏,提示族人回歸大自然的寧靜懷抱。 與台灣原住民音樂的「保存」方式相比較,Mari並不刻意再生固有形式與傳統意義,卻反而積極擴張衍生,於音樂的基底(fundamental)上用族人的語音技巧和民謠資產(joik),結合垂手可得之北歐民謠(mordic fol
-
CD小舖
音樂會導聆
雷史畢基《古代舞曲與歌謠》 雷史畢基向以善於運用古代音樂的素材於創作中而著名。他的《葛利果小提琴協奏曲》,便是受葛利果聖歌的感召而作,又如這張CD中的《鳥》組曲及《古代舞曲與歌謠》的三部組曲,均爲其硏究古代音樂的心得成果。 《古代舞曲與歌謠》是根據音樂學者Chilesotti所擁有的古代音樂手稿的抄寫本所作。此三部組曲各由四首曲子構成,充滿了質樸天眞的元素,但却是以最精準的管弦樂法所創作。雖然所使用的是古老的素材,但和聲頗具現代感,可視爲全新創作的當代曲目。 第一部組曲創作於一九一七年,演奏所用的樂器包括:長笛、雙簧管、巴松管、法國號各兩支,英國號、小號、豎琴、大鍵琴各一,以及弦樂器組。此組曲與雷史畢基最著名的《羅馬三部曲──羅馬之泉、松、節慶》相較之下,亦具有多彩的管弦樂效果。第二部組曲完成於一九二三年,樂器編制增加了高音短笛、長笛、小號、大鍵琴各一,二支豎笛及伸縮號、定音鼓各三。第三部組曲完成於一九三二年,全部只使用弦樂器。 此張專輯優異之處除了演奏詮釋極佳,錄音更是均衡完美。音樂與音響的偉大結合,以此爲代表。 荀伯格《昇華之夜》 《昇華之夜》或譯爲《淨夜》,是當代音樂大師荀伯格於一八九九年的創作。此曲原是爲室內樂合奏團(六重奏)所創作的作品,一九一七年他將其改編爲弦樂團的合奏曲,一九四三年又將此弦樂團版重新修訂。 《昇華之夜》的創作運用了大量的擴張性曲調,可說是荀伯格創作無調性的十二音列音樂之前期作品。作品中充滿了無調性音樂游移不定的感覺。作品標題《昇華之夜》Verklrte Nacht是取材自德馬(Richard Dehmel)的同名詩作。此曲淸冷感性的氛圍便是由此詩中而得。 詩的內容是敍述一對戀人走在寒冷月光下的森林,女方吿訴男方她已懷有別人的孩子,她確信(在她遇見目前的男伴之前)由於母愛的本能,至少使她發現了生活的目的,儘管生活並不如意;男方有感於當時月夜迷濛的氣氛,十分體諒女子的處境,相信只要他們眞心相愛,這個未出世的小孩必將眞正屬於他們倆人。於是擁她入懷,緩緩前行。 卡拉揚以極具官能式的美感詮釋此曲,在
-
即將上場
光環舞集《舞田》
邁向第十一年的光環舞集,在藝術總監劉紹爐「氣、身、心」三合一的理念下,再度推出一支新作《舞田》。 劉紹爐的前幾支作品,無論是《大地漫遊》或是《奧林匹克》,都借助大塊布幅、箱子或嬰兒油來完成編舞者的理念。這些道倶雖帶來新的創作可能性,但也相對的帶來一些束縛。而《舞田》則單純於舞者之間的肢體對話。 光環這次演出的特色,在於拉近與社區民衆之間的距離。除了專程去尋找一些新的演出空間之外,舞團本身也設計一套示範講座讓新的觀衆得其門而入。希望台北市近郊的舞蹈愛好者可以把握這次在家附近免費觀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