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台灣合唱音樂之父」之譽的呂泉生是集台灣合唱音樂創作、推廣、敎育於一身的作曲敎育家,除對台灣合唱音樂貢獻卓著外,亦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搖嬰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爲台灣近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阮若打開心内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雖然春天無久長,總會暫時消阮滿腹辛酸。
春光春光今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内。
阮若打開心内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阮若打開心内的門窗〉〜
這首作於一九五八年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三十餘年來一直傳唱於國內外,爲在外遊子的思鄕情愁做了最貼切的傳達。而此曲中特有的幽微旋律,便是出自有「台灣合唱音樂之父」之譽的呂泉生之手。這位集台灣合唱音樂創作、推廣、敎育於一身的作曲敎育家,除對台灣合唱音樂貢獻卓著外,亦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搖嬰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爲台灣近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一九一六年出生於台中望族的呂泉生,在台中一中三年級時,跟隨老師到日本旅行,在東京聽了一場音樂會,引發了他對音樂的興趣,回國後便跟隨陳信貞學鋼琴。畢業後負笈日本,進入「東洋音樂學校」主修鋼琴。
峰廻路轉音樂路
一心想成爲鋼琴家的呂泉生在二年級冬天,一次意外滑倒中致使右肩脫臼、手指受傷,無法繼續鋼琴生涯,祇得聽從老師建議,改習聲樂,而此一轉變,不但改變了呂泉生的音樂生涯,也對日後台灣合唱音樂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
一九四〇年,呂泉生自音樂學校聲樂科畢業後,考上日本東寶演藝株式會社日本劇場聲樂部,展開職業演唱生涯,並以歌舞劇《馬可波羅在中國的一夜》中大將軍一角初露頭角,廣受好評。後又考上NHK放送合唱團,受到作曲家若山浩一賞識,鼓勵呂泉生朝創作發展。一九四二年,呂泉生因父喪,便束裝返台。
日治時代末期,因太平洋戰爭爆發,使得日本對台統治日益嚴苛,「皇民化」運動亦愈發徹底,歐美音樂一律不准播放,祇能播放日本愛國歌曲。返國後的呂泉生便於台北敎授聲樂及採集台灣民謠。此時日本東寶日劇公司的渡邊武雄前來台灣採集台灣民謠,卻發現祇有一些山地歌曲及流行歌曲,便認爲台灣民謠十分貧乏;此一事件,促使呂泉生開始有計劃地整理台灣民謠並以呂玲朗的筆名在《台灣文學季刊》上發表。當時大稻埕地區有些喜愛音樂的年輕人常至呂泉生住處欣賞音樂,後來便組成「厚生男聲合唱團」,在呂泉生指揮下演出,深受當時藝文界好評。之後呂泉生應聘爲台北放送局(日治時期的廣播電台)歌唱指導,並負責編曲、作曲及指揮合唱團的工作。此時期的代表作爲〈搖嬰仔歌〉。
道盡天下父母心的搖子歌
「嬰子嬰嬰睏,一瞑大一寸,嬰仔嬰嬰惜,一瞑大一尺。搖子日落山,抱兒金金看,子是我心肝,驚汝受風寒……」
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對台灣進行密集式轟炸,呂泉生將妻子及三個月大的兒子送往鄕下疏散,思子心切的呂泉生在一次與岳父蕭安居閒談中提及想寫一首期望天下孩子都能平安長大的搖子歌,請蕭安居負責寫詞。拿到詞後,呂泉生憶起小時候聽長輩們搖嬰兒入睡時常唸的「嬰仔嬰嬰睏,一瞑大一寸,嬰兒嬰嬰惜,一瞑大一尺」,便將此段詞加入歌詞中,再以母親搖子入睡時的韻律感加以譜曲,成了如今傳唱不絕的搖籃曲,由於此曲的民謠風很濃,幾度被誤以爲是台灣早期民謠。呂泉生在回憶此曲的創作時表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搖籃歌,內容大約不外乎是希望嬰兒安睡、平安長大,但飽受戰爭之苦的呂泉生則希望歌中除望子安睡外,也能傳達出天下父母對孩子的一片癡心與期待。
台灣光復後,台北放送局改名爲台灣廣播電台(後併入中國廣播公司),呂泉生擔任電台文藝股股長,負責講古、歌唱節目的工作。因著節目需要,呂泉生在這段期間內大量挖掘台灣民間歌曲,也結識了許多民間藝人,如〈燒肉粽〉作者張邱東松,〈農村曲〉、〈雙雁影〉作者蘇桐,〈望你早歸〉、〈孤戀花〉作者楊三郞等人,呂泉生深感於台灣歌曲創作內容始終停留在失戀、悲情等失意事打轉,便鼓勵新一代創作者創作快樂、健康的歌曲。「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即今日的省立交響樂團)合唱部成立後,亦延請呂泉生前往訓練、指導。
讓音樂從敎育扎根
爲能將所學傳輸給下一代,呂泉生毅然於一九五〇年辭去廣播電台工作,全身投入敎育。但戰後的台灣百廢待舉,根本無任何經費可從事音樂敎育,呂泉生所任敎的靜修女子中學亦不例外,但呂泉生毫不氣餒,先是以募款音樂會方式籌得修復舊有鋼琴費用,又成立「靜修女中合唱團」,成爲當時頗受注目的女聲合唱團;後又構思成立了台灣第一支鼓笛樂隊,在當時引起相當震撼,使得靜修女中鼓笛隊一時間聲名大噪,也促使各校紛紛仿效,成立各式樂、儀隊。一九五一年,靜修女中擬設藝術專科,委由呂泉生籌設,但後因種種因素,整個計畫未能實現,但在申請期間,呂泉生認識了當時擔任敎育廳副廳長的謝東閔,二人對台灣音樂的推廣理念不謀而合,奠下日後謝東閔在創辦「實踐家政專科學校」時,延攬呂泉生擔任音樂科主任的根基。在此期間,呂泉生和同事盧雲生、王毓驊合作創作了許多作品於「台灣廣播電台」播放。
一九五一年,熱衷藝文活動且曾任第二屆台北市長的游彌堅鑑於當時日本歌曲泛濫,欲導正這種歪風,便提出三個計畫,央請呂泉生負責執行,計畫內容是:一、採集外國的優良歌謠譯成中文;二、徵求、鼓勵國人創作代表自己民族的歌曲;三、成立合唱團以演唱外國及本國的優良歌曲,以陶冶民衆。但當時整個計畫所屬的「文化協進會」預算有限,呂泉生便先成立「文協合唱團」,一九五二年,游彌堅將計畫中的出版移至「台灣省敎育會」出版組,並委託呂泉生負責將美國的《一〇一世界名歌集》譯爲中文加以推廣。此書一出版後便在當時造成轟動,各級學校立即將之列爲敎科書,對提升西洋歌曲欣賞力功不可沒。
《新選歌謠》鼓勵創作
在鼓勵創作歌謠部分,則以呂泉生所主編《新選歌謠》影響力最顯著。《新選歌謠》月刊分爲國外歌曲翻譯介紹及國人創作,由呂泉生主編,下設有歌詞、歌曲審查委員,(歌曲審查委員爲戴粹倫、蕭而化、張錦鴻、李金土、李志傳及呂泉生;歌曲審査委員爲洪炎秋、楊雲萍、盧雲生及王毓驊),分別就每個月的投稿進行審査。在發行的九十九期中,不但提供了當時年輕人的創作發表園地,並逐步建立起新一代音樂創作者。
而成立兒童合唱團一直是呂泉生始料未及的,「先前成立的好幾個合唱團都是成人,從沒訓練過兒童,對我而言是另一種挑戰。」呂泉生在一次訪談中說道,若非辜偉甫的懇託,他還眞沒把握去訓練一批毫無音樂基礎的小孩。一九五九年,因深受國外兒童合唱之美感動,繼而想自組兒童合唱團的辜偉甫在呂泉生協助下正式成立「榮星兒童合唱團」,成爲第一個由民間創辦的兒童合唱團(之前有「福星兒童合唱團」但爲官方所主辦),第一年演出時輿論反應不佳,但第二年便獲得空前轟動,從此「榮星兒童合唱團」便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合唱團。雖然呂泉生不鼓勵團員將來都走向音樂之路,祇希望能從小培養兒童喜歡音樂的風氣,並將這股風氣傳送至小朋友家中,以提昇整個社會的音樂水平。但榮星出來的團員仍有多人走上專業歌唱之路,如聲樂家紀美仰、廖智慧、郭月茹、陳盈伶等,成爲培養新一代聲樂家的搖籃。
一九五八年,謝東閔在「體專」、「藝專」相繼設立後,著手創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初時爲二年制,並未設置音樂科,但因之前對呂泉生音樂理念之認同,便大力邀請呂泉生前往兼課,並籌組合唱團,前赴各地巡迴演出,首開學校合唱團巡迴演出風氣之先。一九六九年實踐家專成立音樂科,由呂泉生出任科主任,在此期間,呂泉生爲因應潮流所趨,首次將樂器器材敎學增列吉他及電子樂器二項,爲此雖曾遭人譏爲是爲夜總會、歌廳培訓演奏師,但呂泉生認爲此係潮流所趨,況且吉他及電子樂器有其特殊性及普遍性,不應被斥爲俚俗樂器,而以不入流樂器看待,而此舉亦創下台灣音樂科系之先風。
創作自己的音樂劇
一九四三年自日返國投身音樂創作、敎育工作的呂泉生在一九七八年卸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音樂科主任後便專心於「榮星合唱團」指揮及歌曲創作,並於一九九一年因致力台灣音樂史寫作,獲頒行政院文化獎,及一九九二年獲選中華民國第四屆金曲獎。
於一九九二年遷居美國的呂泉生目前仍孜孜不倦的進行合唱曲創作,並計劃寫作一齣中國音樂劇,歌詠出屬於台灣人的音樂!
(本刊編輯 錢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