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舞踏特輯
死海 維也納華爾滋及鬼魂
懷愛死者的腳步 尋愛死者的迷亂
-
舞踏特輯
花的美麗,就是生命的美麗 大野一雄的舞踏世界
上個月,舞踏大師大野一雄和其次子大野慶人翩然抵達台灣,爲我們帶來兩套舞碼《睡蓮》、《死海》,和三場極爲動人的演出。此外,他們在藝術學院舉辦了一場舞蹈講座,在敎室中領著學員婆娑起舞,給學員許多啓發。我們更趁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邀請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藝術學院客席敎授薩爾.穆吉揚托和大野父子進行了一場精采的對談。
-
舞踏特輯
光明與闇暗間的色潤美學 我所知道的大野一雄
事實上,對我而言,經由先夫土方巽而與大野一雄先生相知、熟識,也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大野先生和先夫土方巽間有男人相對的狂狷之氣和狂放縱情的情誼,一直互相提攜,爲前衛藝術奉獻心力。
-
舞踏特輯
那位大野一雄的學徒 溝端俊夫
那年輕日本人很禮貌的看了我一眼,我敏銳地察覺到,在他謙和的眼神背裡,有一種宗敎般狂熱、却溫和的信仰魔火。
-
舞踏特輯
睡蓮
舞踏〈睡蓮〉的誕生 我正徘徊於歌劇《托斯卡》的場景──一座老舊的羅馬城堡周圍。在享受了圍繞城牆的花園美景後,彷彿有人說,「該是你離去的時候了 !」我很高興我來了,雖然當我走過面前的橋時,遺憾之意纏繞於心。在那兒我是第一次看到羅馬的河流,即使在羅馬也有河流!在此之前,我已看過無數的建築,但是不知何故,我從未注意到任何的河流。 水草輕柔地在橋底緩緩漩流的水中搖擺。橋的扶欄似乎是用大理石做的,手扶著其上,拾級而下,我緩緩地靠近河邊。《托斯卡》的音樂在耳邊迴響著,在我內心深處,我能聽見那已屆遲暮的前歌劇演唱家的嗓音。我記起了在丹尼爾.史密特的電影《托斯卡之吻》中,她是如何突然地在維瓦第的迴廊上即席高歌。在那一刻,我決定以莫內的〈睡蓮〉爲主題來創作舞踏。 莫內曾寫道:「在池底搖曳的水草景象實在是太美妙了,但當我試著摹畫它們,卻令我感到挫敗。我蒼老的手指不再能駕馭景象。然而我仍瘋狂地渴望能找到方法淸晰地表達我感受到的生命力。」 莫內畫一系列蓮花池的習作時,視力微弱。這些畫是他企圖克服一個幾乎不可能的挑戰之存證。受到莫內的鼓舞,我決定以我所有的經驗作爲草稿,創造一個從美之中浮現的透明、眞實與虛幻的世界。 藉著莫內的幫助,我將從模型中解放出來,而且找到位於地球與宇宙的所在地的,那是睡蓮。 第一幕:飄浮在哈雷慧星裡的女人 一個女人正飄浮在哈雷彗星裡,悠遊於無際的宇宙中。出現於天與地之間的這個女人,一定是聖母瑪麗亞。負載著死者迷惑的船隻,似乎以懷有愛的死者之速度移動。聖母頌:「爲來自羅恩家族的聖母瑪麗亞哀悼吧!」瑪麗亞的手永遠渴望著倒在血泊中瘦弱的基督。瑪麗亞的淚痕已褪,她的手臂了無生氣地垂下。超現實和眞實的世界相重疊。眞實與表象的世界是合一的嗎?我相信哈雷彗星一定是約瑟夫──瑪麗亞的丈夫。我瞥見,半人半馬獸在空中漫遊。 音樂 舒伯特:小夜曲──男高音 彼得.許萊亞 聖母頌──女高音 蓮登.普萊斯 第二幕:花朶是嬰兒,靑年,還是老人? 花朶是嬰兒,靑年還是老
-
舞踏特輯
枝恋花/痴の花
六月四日晚上,在藝術學院,大野一雄父子爲「關渡藝術季」演出舞踏〈睡蓮〉。長久以來,大野一雄對莫內的〈睡蓮〉之著迷,一如當年莫內對睡蓮之著迷。莫內和大野,在痴愛睡蓮之外,都「企圖克服一個幾乎不可能的挑戰」(註)一個用畫筆,一個用舞踏,用他們已經磨練了一輩子的工具,來祝福睡蓮,和同樣對睡蓮、對莫內、對大野著迷的朋友。八十八歲的大野一雄在一個小時的〈睡蓮〉之後,又配著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增加演出一段單人的舞踏〈野玫瑰〉。在蓮花池邊冥想的老人,和荒野中摘玫瑰的頑童,原來是同一個靈魂。(註)大野一雄:舞踏〈睡蓮〉的誕生(引言)
-
電影/劇場特輯
莎士比亞演電影
「劇本中心主義」一向是劇場主流。而在發展初期深受劇場影響的電影,亦視劇本爲靈魂。於此情形下,不足爲怪的,莎士比亞的幽影從舞台飄上銀幕,成爲二種藝術最初也是最後的橋樑。雖然莎士比亞的戲劇震鑠古今,但由莎劇改編而成的電影似乎卻就黯然失色許多。是劇本在本質上就和電影扞格不入?或是改編者力有未逮?不管如何,許多電影大導演仍視拍攝莎劇爲一唐吉軻德式的挑戰,紛紛前仆後繼,樂此不疲。
-
電影/劇場特輯
人力飛行機 寺山修司的藝術世界
相對於劇本的偏重,二十世紀中葉後劇場最重要的發展是導演取代了劇作家的發言權,而世紀末的電影更是導演至上。爲此,本特輯第二篇文介紹日本怪才導演寺山修司,看看一個導演是如何以他自身的生活與美學成就其個人的作者論,並將之實踐於劇場及電影之中。
-
電影/劇場特輯
巨星熠熠,無處不光明
在這篇舞台劇/電影的文章中,第一部分介紹銀幕前大紅大紫的電影巨星他們的舞台劇經驗,第二部分則是劇場表演人才的電影演出,第三部分介紹橫跨舞台劇、電影兩個領域的傑出導演。無論是現今已損落的巨星、導演或當下仍走紅的表演藝術人才,在以下的書頁裡,都將重新粉墨登場。
-
電影/劇場特輯
當奧斯卡碰上普立茲 談美國通俗/經典影劇
「通俗流行文化/藝術經典名著」乍聽之下,截然不同。然而就「後現代論述」(以商業經濟利益導向,擁抱多元通俗文化、挪用多媒體視覺藝術、科技、文藝互動整合),通俗/經典就可渾爲一體;將大衆通俗文化納入小衆(甚至專家一人)嚴肅的學術殿堂。美國好萊塢的影片、百老匯的劇場(尤其是獲獎經典鉅著)均雅俗共賞,叫好又叫座,高科技水準又兼具商業價値,抓住中產階級的心靈又符合普羅大衆的口味,呈現當代美國表演藝術圈的後現代。
-
電影/劇場特輯
他是魚,我是魚,你是魚 賴聲川、蔡明亮、王小棣談電影/劇場導演工作
三個專業的電影/劇場導演,談他們在面對不同媒介時所採取的創作態度與創作方法。不同的創作經驗,可以彼此互補,甚至在潛意識深層相互浸透。
-
電影/劇場特輯
尋找演員的另一張臉 蕭艾、吳興國、金士傑談電影/舞台表演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眞眞假假,假假眞眞,而電影裡的眞假與舞台上的虛實,又從現實人生中剪接百分之多少的眞僞呢?演員,想必是最能領會其中吊詭的。
-
中國歌劇特輯
回顧與反思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的發展
廿世紀是人類歷史發生重大變革的世紀,從二十世紀初到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門檻的今天,從爭執西學和中學何者爲體何者爲用的新文化運動,到世紀末依舊駐足於新舊衝突如何調適、「外來形式」與「本土內涵」如何交融的軌跡中,究竟如何爲「中國歌劇」正名、定位?對於促進中國當代歌劇的進步,確實有著重要的意義。
-
中國歌劇特輯
一條鮮花與荊棘相間的路
中國一般的觀衆往往是以觀賞傳統戲曲的審美取向來看待歌劇,而傳統文化積澱的心理趨勢,注定了觀衆重戲不重唱。七〇年代中後期以來的中國歌劇似乎矯枉過正,參照西方歌劇形式的創作和演出成了一種時尙,但藝術家們忽視了中國觀衆對歌劇藝術觀賞的審美觀念。
-
中國歌劇特輯
中國歌劇之夢幻滅了?
西洋歌劇經歷了三百年的興盛已漸趨式微,它的繁華到了本世紀已成爲過往塵煙,漸漸爲其他形式的音樂劇所取代。我們想要依循西方古典歌劇的老路,在中國繁榮歌劇,怕是一個永遠不能實現的東方藝術之夢。
-
中國歌劇特輯
我是這樣寫的‥‥ 歌劇《楚霸王》創作扎記
和寫作歌劇《原野》一樣,我的歌劇創作觀仍是要緊緊把握住戲劇與音樂、器樂與聲樂(在音樂內部)、詠嘆調與宣敍調(在聲樂內部)的總體關係,寫出具有民族性、交響性、戲劇性──抒情性的中國歌劇音樂。
-
中國歌劇特輯
我對創作歌劇的看法
我相信今天在台灣創作歌劇,我們不能不兼顧傳統民族戲曲與近、現代西方歌劇兩者,以前者爲民族音樂的根,以後者爲創新的營養,來灌漑我們的新歌劇。
-
中國歌劇特輯
發展歌劇藝術的基地 大陸歌劇團體概覽
大陸歌劇團體有中央與地方之分,前者於五〇年代起在北京及各大都市陸續建立,接著各次級團體也先後產生;半世紀以來,他們創作、排演的歌劇作品有二百部以上,在中國歌劇史上他們所付出的心血是値得肯定的。
-
中國歌劇特輯
洋腔調、土唱法拌嘴礙高歌
中國歌劇的創作揉合了中、西素材與技法。在演唱時如何把味道唱出來?洋唱法、土唱法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聲樂界。
-
專欄 Columns
社區文化如何着手?
〈禮運大同篇〉描述的社會,是中國古人的夢想,推行社區文化多少要抱著同樣的胸懷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