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明日和合製作所X進港浪製作
在內容串流時代,建構劇場新體感
2020年開始,無論是外在大環境的疫情,或是科技的發展,都使得人們對於「體驗」的定義開始有著更加數位與科技的想像。表演藝術也在這波浪潮下,開始快速的找尋生存之道,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皆為台灣非典型劇場重要且具開創性的團隊。 藉著回顧2021年,我們邀請明日和合製作所核心創作者洪千涵、張剛華、黃鼎云與進港浪製作團長洪唯堯、導演孫唯真進行線上對談,進一步提出各自對於此創作、製作趨勢的觀察。
-
柏林
新政府上台再度迎疫情嚴冬
德國的疫情實際上從未真正停歇,但民眾對回歸正常生活的渴望,使防疫始終處於被動,僅仰賴政府強力介入約束。夏季的度假人潮回流之後,如同2020年發生過的,又開始了新一波感染高峰,但超出預料地,每日感染總人數居然是去年同時期的2至3倍,截至2021年12月中,單日最高感染人數約為76,000人上下,各邦陸續出現醫療負荷超載、醫療人力及床位不足的現象。期間,德國還經歷了9月26日的歷史性大選,以及漫長的新政府重組協商。12月8日德國新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三黨聯合政府宣誓就職。新政府重申了聯邦防疫政策,承諾不再封城,並加強疫苗接種率。
-
少年往事 在京劇裡安身立命
戲迷王安祈的年少回憶
「少年往事當然願意分享,只是想談的是剛開始編劇的事,想談談郭小莊,我那時20幾歲了,已經不是少年了,合適嗎?」信裡文字彷彿有聲音,不疾不徐,是溫和且帶點純真的問句。 王安祈,大概是我們這一代人認識、甚至愛上京劇╱戲曲的引路者,不管她是用哪種身分,編劇、學者、劇評人還是藝術總監,也無論是她寫下哪種類型的創作與文章。我所認識的她,總是最忠誠地坐在劇院裡的紅椅子上,專注而不發一語,但眼淚早已滾落到她的膚色裡頭。 戲曲,離不開她;但王安祈或許會說,這是她回報戲曲的方式,從編劇的那一刻開始
-
倫敦
海特納將普曼《塵之書》三部曲搬上舞台
近20年前,時任英國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 of England)藝術總監的海特納(Nicholas Hytner)成功搬演了普曼(Philip Pullman)的三部曲小說《黑暗元素》(His Dark Materials)。今年底海特納又帶來普曼另一個三部曲《塵之書》(The Book of Dust),探索這個設定在《暗黑元素》12年前的世界。海特納為普曼快速且幻化的敘事注入生命,以優雅精準的安排,為觀眾帶來眼花撩亂但從不失控的劇場經歷。
-
巴黎
莫虛金《金夢島》省思疫情下的世界困境
本已宣布退休的劇場大師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今年冬季再次帶領陽光劇團推出新作品《金夢島》(Lle dOr),將自身與COVID-19肺炎病毒對抗時對世界的省思,織寫成激昂燦爛的戲劇創作。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日前讀到一則趣聞,為了追蹤英語使用習慣的改變,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語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每個月會從網路蒐集使用頻率高的英文詞彙,再交由辭典編纂專家、編輯、行銷及公關人員組成的專業小組,從中挑選出最能反應年度氛圍的詞彙,作為總結該年的「年度代表字」(Word of the Year)。 2020年,茫茫字海中,評選小組選不出任一詞彙用來形容這禍不單行的一年,只好改選出每個月份使用頻率最高的眾多代表字,集結發表了「前所未有的一年:2020年度詞彙」報告。一年過去,疫苗的出現,讓全世界逐漸習慣與疫情和平共處,在分析英文詞彙使用變化之後,《牛津英語大辭典》選出「vax」(「疫苗」的口語說法,可作為名詞「疫苗」或動詞「接種疫苗」使用),作為總結2021年的代表字。 當世界產生變化,就連微小的生活用語都能巧妙地捕捉其中劇烈的改變,過去一年,COVID-19的影響仍未遠離,劇場的質變是否也反應在創作裡?我們又是否能選出任一齣戲,用來回應劇場的2021年呢? 本期的封面故事〈請回答,2021!〉因此邀請了包括劇評人、作曲家、藝術行政、劇場重度粉絲、廣播節目主持人、編劇、作家等10位業內外專家,從他們過去一年觀看過的演出中,挑選出一齣積極回應時代,及以非常規方式擴大各種體驗的作品,作為回應2021年的代表戲劇。 編輯室也以此準則下推舉出6組創作者:分別是在線上進行跨國創作的編舞家陳武康與影像設計師孫瑞鴻;以科技探問身體性的非典型編舞家謝杰樺;以參與式、沉浸式製作表現亮眼的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以田野調查對應當下社會的編劇吳明倫、致力演出創新形式不被線上影音取代的作曲家趙菁文、以說故事角度思考音樂教學的作家焦元溥,透過他們在2021年的創作思考與實踐,探問劇場未來的可能性。 本期〈劇場ㄟ冷知識〉則由獨立製作人、創作顧問余岱融帶路,讓讀者看到不同時代,馬戲團如何利用各種不可思議的道具,在舞台上幻形為真展現馬戲奇觀。〈職人的門道〉則從舞台監督孫唯真隨身攜帶工作行李箱中,細數這份工作如何衡量所有部門、所有人的需求,進而推動演出最終順利完成。 〈跨世代對談〉找來去年在「第32屆傳藝金曲獎」同台獲獎的演員郭春美與孫
-
2021李寶春魔幻新京劇《魔笛》 全新戲曲體驗
繼新編京劇《弄臣》的成功經驗,李寶春率台北新劇團打造魔幻新京劇《魔笛》,25日起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盛大演出。
-
唐美雲重現經典《天鵝宴》 再譜一世精采
1992年2月,河洛歌子戲團《天鵝宴》首演;時隔近30年,經典組合再現,並邀請許秀年、王金櫻兩位娘子加入,組成夢幻陣容。
-
曉劇場《之間》宮部美幸怪談 後疫情時代怪談中的人心撫慰
曉劇場15周年年度作品《之間》,改編宮部美幸書寫的「怪談」並非一昧趨向神秘、鬼怪世界,而是療癒人心惴惴不安之處。
-
《Re/turn》10周年全新卡司 重返心的縫隙
台南人劇團《Re/turn》10周年全新卡司Revival版,本週於台北率先登場。為此,台南人劇團特別舉辦演員甄選,從400多位報名者中挑選出12位劇場中新生代的優異演員,透過這次的重排,每位演員都賦予劇中角色不同以往的全新靈魂。
-
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30周年 讓音樂成為一生的好夥伴
打擊樂教學系統在台灣各地的普及率,從2009年即超越小提琴、長笛的學習人口,僅次於鋼琴的現象看來,也堪稱奇蹟。朱宗慶打擊樂團30年來,至今培育打擊樂學習人口已超過15萬,在台教學中心也已有23間。
-
世紀當代舞團「三點一四」 奔跑在失速的經緯線上翻越3.14
擅長以「人性」為出發點的燕樹豪,這次在作品《帶著缺角的三點儀式》中,從當代舞蹈的連續性肢體動能起始,以豐富流暢飽滿的肢體語彙,在人生於世事事循環往復,一筆一畫從圈圓內無限多的多邊形刻劃。
-
2021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 想像未來表演藝術生態
作為基地計畫重要的活動「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11月29日正式啟幕。此次開放工作室以「讓我們一起幹嘛幹嘛」為口號,讓原本「不知道在幹嘛?」到「一起來幹嘛!」邀請大家一起踏入兩廳院。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2020年7月,一支《天鵝湖浴室芭蕾》(Swan Lake Bath Ballet)影片在YouTube瘋傳,這是英國編舞家貝克(Corey Baker)受委託製作,他坐鎮在家透過手機視訊指揮調度,再由來自世界各地27位芭蕾舞者自行運用羽毛、蠟燭、蓮蓬頭、游泳圈等道具,各自在家中浴缸裡進行拍攝,並完成這支逸趣橫生的《天鵝湖》。 不只他們,拜數位工具之賜,當疫情讓全世界按下暫停鍵,劇場幾度經歷停擺又重啟,失去實體舞台的創作者們,被迫得快速學習網路介面、舞台轉換,創造出大量的雲端創作。嶄新的科技篇章,注定在這兩年的表演藝術史寫下關鍵一筆。 歲末年終,12月回顧專刊特此以「未來,線上見」命題,留下2020-2021表演藝術數位轉型的書寫。我們也邀請藝評家、製作人、策展人及創作者從線上創作、國際交流、線上藝術節、乃至線上教學等面向,分享他們的近身觀察當表演藝術創作大量借助數位工具,是否因此激發出具前瞻性的線上創作?又是否激發出新型態的身體操演? 後疫情時代,當數據與參數成為人們演算與再造的基礎。新媒體藝評人邱誌勇透過他對智慧學習的了解,分析現階段AI發展如何透過學習擴張人類身體的極限。資深藝文工作者洪凱西則分享她所知道的NFT跨界應用,邀請劇場圈的朋友一起來腦力激盪。當Zoom、Google Meet、Gather Town等線上視訊會議軟體,乃至線上藝術節、線上展演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竄出,引進雲劇場到台灣的吳維緯,則以自身經驗,分享平台如何讓創作者在線上視窗裡繼續造夢。 有了如手機、iPad等移動載具,線上隨時隨地都能成為現實世界的擴增,且看編舞家蘇威嘉、策展人蔡宏賢及評論人王柏偉三位,從《看見你的自由步》聊到近期如《reCONNECT》、《14》、《神不在的小鎮》等作品,談數位工具形同催化劑般地消融虛實的界線,遠端、即時、共同、在場等詞彙也因此有了新解。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全世界封城最久的墨爾本、卯足全力進行線上國際交流的日本、及早先就發展出數位轉型輔導機制的英國,封城期間都從中摸索出數位文化政策的發展方向,相信足以作為防疫模範生台灣的前車之鑑。 當我們不斷叩問科技之於表演藝術的意義,也別忘了,線上策略終究只是表演舞台的擴展,我們
-
特別企畫 Feature Photo Stories
2020-2021 疫時風景
全球疫情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Photo Stories
劇院裡的社交安全距離,透視國家音樂廳梅花座位圖
2020年3月因確診澳洲藝術家於國家音樂廳演出事件,文化部首次公告「座位安排建議採梅花座、間隔座法或其他保持適當距離之安排」,對演出團體造成極大衝擊。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線上直播風氣盛行,衍生費用意外驚人
北市國一場演出直播耗資約50萬,高出實體音樂會至少一倍費用。
-
特別企畫 Feature Photo Stories
Watch from Home,舊作上線開啟「宅看戲」
綠光劇團於今年6月底將《人間條件》1至6集線上首映,累積超過280萬觀看人次。
-
特別企畫 Feature Photo Stories
虛實整合沉浸式演出大幅增加,5G發展銳不可擋
受2020年疫情影響,全球的遠距及虛擬娛樂藝術需求增加,推估產值至2021年將增加至69億美元,又以沉浸式vor遊戲及展演占比最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Photo Stories
有聲市場需求增加,表演藝術Podcast相關節目大增
2021年5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收聽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