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紙風車劇團全新創作《雨馬》 傳遞客家文化內涵與台灣精神
客家委員會與紙風車劇團聯手製作2021客家親子劇《雨馬》即將於本週在兩廳院藝文廣場演出,本劇為客委會繼2010年首次製作全球第一個客家兒童音樂劇《嘿!阿弟牯》及2018年客語版《諸葛四郎》後,第三度與紙風車劇團合作。
-
劇場風景
演出之外,台下、幕後的等待、化妝、排練、謝幕、休憩、散戲都可以成為鏡頭裡的一幅幅動人景緻。因著演出者許許多多不設防的一刻,劇場生命才足以完成有血有肉的立體面向。 捕捉用身體說故事的人們,藉戲劇、舞蹈各種肢體演繹,看他們耗用身體,為伊百轉千折傷痕累累終不悔,彷彿是上了癮頭似地,每個登場與謝幕,隱藏在身體後的是顏色、夢想與無盡的故事。 逝者是青春,青春會謝;身體是載具,身體會老;唯以快門捕捉不朽的美麗剎那,向用身體說故事的人們致敬。 漢唐樂府(2005)
-
布拉瑞揚舞團《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 用歌舞勇敢做自己
原訂於2020年台灣國際藝術節的演出作品布拉瑞揚舞團《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受到疫情影響,延期一年,本年度將重返舞台,4月23日至25日於雲門劇場演出四場。
-
傳統不設限 「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繽紛登場
第34屆臺北市傳統藝術季自3月7日起至6月27日止,為期三個多月,計有27套、29場次精采節目,涵蓋不同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及團隊,也是台北市上半年最盛大的藝術饗宴。
-
第19屆台新藝術獎公布15組入圍名單
第19屆台新藝術獎經九位提名觀察人全年度親臨展演、書寫評論並獨立提名,2月下旬合議選出15組入圍作品,競逐「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獎金各100萬元)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獎金150萬元)三大獎項。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韓劇《我的大叔》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神劇。這部劇以最真實殘忍的筆觸,勾勒出一段21歲少女遇見中年大叔的非愛情故事,用最晦暗的燈光色調,映照出兩人同在悲傷及偽裝的堅強裡活著。最不可思議的是,那些到了中年的悵然若失,那些赤裸裸的遍體鱗傷,竟能因著一次次對話互動,被人看見及理解了,最終獲得療癒,更溫柔地接住彼此。就這樣,這部劇也接住了當年正要從39歲邁入40歲的我。 原來,人到中年,能被理解是如此大的慰藉。 因此,本期的封面故事〈40難料:中間世代待修學分〉想談的不是中年的人生幸福學,也不是解決中年危機的求生指南,而是透過直視35歲到40歲這一輩的表演藝術工作者掙扎與處境,一起找到安身立命的可能性。 於是,我們藉由調查採訪找出一般表演藝術工作者的中年生活樣貌,也發現了多數人處於資源短缺、收入不夠、只能借錢做案子的現實。另外也透過將邁入40歲的藝術家林人中與代表50世代的劇場人傅裕惠,梳理出當代劇場中,資源分配與生態環境之間緊密的依存關係。 當然,我們也想細緻理解如謝盈萱、柯智豪、孫平、黃翊、李育昇等,一共13位表演藝術工作者,面對40,他們認為自己還有哪些「待修學分」?或許是面對外界質疑眼光學會處之淡然,或者是在身體發出警訊後開始學著對案主說不,又或者是,期許自己該肩負起更多創作以外的責任 慶幸的是,現在的40歲早已不是過往的40歲,社會相形更為自由開放,找到出路並非不無可能,往其他產業斜槓也可以是一種選項。 本期小專題〈音樂職傷的迷思與轉機〉非常巧合地也想推翻對職業傷害的迷思,釐清音樂職傷從何而來,再藉由現代醫學介入,找到解決方法帶來轉機,讓職傷不再是音樂家們心裡永遠的痛。 同樣談音樂,往音樂家成長之路深掘的〈少年往事〉則回溯林生祥在家鄉美濃的成長,如何結出他日後音樂創作路上美好的果實。〈紙上策展〉邀請攝影師劉振祥,透過他的快門捕捉那些演出外不朽的美麗剎那,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劇場風景。〈跨界對談〉找來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與醫生何瑞燕對談,了解他們如何藉由琴聲找到彼此,最後相伴一生。 中年人生大不易,希望更多朋友在讀完本期封面故事後,也有種被溫柔接住,或者自心中萌生一股「啊,原來我其實不孤單」之感。</
-
音樂
禪機,在可能與不可能之間
印度文學家泰戈爾說過一個寓言──「可能」問「不可能」:「你住在哪裡」?「不可能」回答說:「在那無能為力的夢境裡」。這故事將兩種現象擬人化,意味著「可能」對於「不可能」的存在不理解,言外之意就是懷疑他究竟是如何生存下來的?而「不可能」話中的潛台詞則是:「哪裡有無能為力,那裡就存在著不可能。」簡短又深遠的對話道出了兩種立場、兩種思維,直到有人出現串連兩者,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40歲的人生苦惱
-
特別企畫 Feature
40難料:中間世代待修學分
看完了一般人對40歲的期待,跟40歲的人會面臨的處境,你對40歲還有什麼其他想像? 接下來,本期的封面故事將帶你看到表演藝術領域的40世代從35歲到45歲,從台前到幕後,從演員到舞台技術人員等,在面對體力急速下滑、時間被家庭工作瓜分兩頭燒,他們如何弭平不安與焦慮破繭而出? 我們採訪了13位受訪者,這些人可能是被眾所期盼、被前輩賦予重任的中流砥柱,也可能是正著手替下一世代鋪路、讓後輩引頸而望的人生目標。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曾懷疑自己、迷惘困惑,最終仍選擇好好面對那些中年待修的學分。 最後,我們嘗試透過世代對談及分析報導,去釐清當下的表藝生態環境,及不同世代掌握的資源,讓更人清楚這些來到中年的表演藝術工作者面對的環境,及理解他們的困境,希望能從中找到一絲絲可能,並探詢更多轉變的契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謝盈萱:在鮮花與子彈的交界,思考四十
2021年的冬日下午、國家戲劇院地下偌大的化妝室裡,謝盈萱坐在這個熟悉房間中央,在一排專業妝髮鎂光燈鏡的反射下,顯得不是非常自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柯智豪:即使放假,也會找出一堆事情塞爆自己
近期採訪柯智豪的文章,都會提到他驚人的工作排程。他的身體像配備一顆可高速充電的肝臟,承載一年60件以上的超載工作量。這次採訪自然也不能免俗問他:2020年「報表」結算出來了嗎?他笑回:「沒算啦!是小孩子嗎?每年算這個。」接著囁嚅地說:「不敢算了,搞不好有100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孫平:勇敢一點,拋開「一定要成功」的偶包吧!
從大學時念法文系、畢業後留法攻讀視覺藝術,到回台一腳踏入表演藝術圈,孫平這一路看似峰迴路轉,但其實不變的是,她始終忠於自己。
-
特別企畫 Feature
李育昇:劇場已是前夫,給彼此距離,更能開心扶養孩子
在結束一場一度無法掀起舞台大幕的演出後,李育昇心想,中年危機似乎提前到來了,那最後一根稻草壓在2017年,那年他34歲。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黃翊:造一間咖啡館,讓夢與現實在旋轉門間流轉
咖啡館的黃光在夜裡暈開,小庫卡穿著一襲襯衫背心,繞著一圈紅領結,正為自己和客人暖機。如果你靠在木質吧檯的邊上,還能看見他以單手,噢不,應該說傾全身之力地提拿手柄,將嵌合其上的濾杯橫移,迴旋,傾轉。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楊乃璇:務實之後,更能起舞造夢
這位剛過40歲的編舞家很務實,楊乃璇說:「我們是不得不跨領域,都是為了生活,經營工作就是經營人脈。」目前合作過的歌手有吳青峰、瘦子、林宥嘉等。
-
特別企畫 Feature
趙雪君:安身立命之後,做更大的夢
35歲後的趙雪君,在臺北大學中文系獲得專任教職,她得以安身立命後繼續寫劇本、或想其他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兆欣:與過去和解,讓戲繼續演下去
兆欣說,大學時演戲是快樂的,自己拉贊助去做想做的事。大學後逐漸從業餘轉為專業,除了每天練功,規律運動、定量飲食等都用最嚴謹的規範形塑,捏出戲曲功底,也壓抑生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汪兆謙:在最好的狀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我對大家一起做事,是有嚮往的。」35歲後感受到體力下滑,但初衷始終撐住他。不過,汪兆謙也認為35至50歲間是「最好的狀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奕盛:更專業,也知道能力的天花板在哪裡
以往,王奕盛的名字幾乎與「影像設計」畫上等號,但近幾年來,不但在戲劇、戲曲,甚至音樂會、戶外活動等看到他的作品,更在2019年台灣參加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時擔任台灣館的策展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蘇威嘉:太多幸福,因為活在所愛的事業裡
蘇威嘉說過去的作品常顧著滿足自己,如今,他努力在社會中尋找一個支點,將藝文種子變成一套有用的系統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