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發現世界的同時,也讓國際看見台灣
在相同理念下合作 攜手探索時代議題
藝術家的才華,需要堅持與努力才能發光發熱,而有伯樂的提攜與支援,也才有可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成立迄今卅二年的國家兩廳院,近期扮演起橋梁搭建的角色,以更有系統、更長期的方式做藝術家們的後盾,自二○一八年起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的「開動計畫」結盟,今年更與法國巴黎國立夏佑劇院與西班牙巴塞隆納花市劇院締結夥伴關係,將透過藝術家交換駐村、合作共製、節目交換邀演等方式,搭起橋梁,讓藝術家登上更大的舞台,在看見他人的同時,也讓國際看見台灣。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伯樂遇見伯樂 跨國開動藝術陪伴之路
劉怡汝 ╳ 杜勒葉
二○一七年,兩廳院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Le phnixscne nationale Valenciennes)簽訂長達四年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從二○一八年開始實施至二○二二年。位於法國北部近比利時的鳳凰劇院,屬法國國立劇院Scne nationale網絡,同時也是法國文化部四個「歐洲創作基地」(Ple Europen de Cration)之一,與里昂舞蹈之家、亞眠文化中心及雷恩布列塔尼國立劇院並列,所主辦之節目強調當代創作,為歐洲極其活躍的國立劇院。兩個場館進行的節目交換、共同製作以及駐館藝術家的駐村創作、發表、交流,可說是近年來台灣國際連結的一大創舉。 在藝術家們透過交流平台之際,兩位總監亦藉著訪談暢談理念。年輕的鳳凰劇院總監杜勒葉(Romaric Daurier)經營鳳凰劇院已有十年,而兩廳院總監劉怡汝亦擁有豐富的藝術家育成經驗。在肩負起總監要職之時,他們侃侃而談;在互訪閒談時,他們相互討教。「雖然這麼說有點微妙」,但劉總監所形容的「亦師亦友」,正是為場館與藝術家們共同激盪的無限可能性,下了最佳的註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西班牙花市劇院總監
翁潔兒.瑪嘉莉 陪著藝術家與其作品長大
西班牙巴塞隆納花市劇院總監翁潔兒.瑪嘉莉,集舞者、編舞家與舞蹈教育者於一身,可說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最重要的當代編舞家之一。兩年前她接手花市劇院總監一職,透過CL.LULA計畫,開始陪伴藝術家重回創作、開展創作,她說:「我希望透過這樣的計畫,讓大家可以有比較長時間的認識彼此,創造就像實驗室LAB的環境,我也希望讓編舞家們之間互相對話、分享,遇見其他創作者、舞者╱演員。」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國立夏佑劇院總監
迪迪耶.德尚 孕育創作的場館是滋養社會的力量
法國國立夏佑劇院是法國戲劇界的指標之一,在現任總監迪迪耶.德尚的領導下,更轉變為發展編舞創作的當代藝術重鎮,也透過文化軟實力拉近與普羅大眾之間的距離。迪迪耶.德尚表示:「文化機構在協助藝術家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多元的視角是整體社會的養分。藝術家也透過創作回饋劇院,讓它們能開展更為豐富的行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誠懇面對自己,才有好的創作
林強
曾經叛逆愛玩、因《向前走》專輯大紅卻又墜入人生谷底、近年又持續因電影配樂創作備受肯定面對人生的高低跌宕,後來沉浸在儒道經典中的林強,皆能轉念正向以對。接下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的導師一職,林強謙虛地說:「我不是他們的導師,這只是兩廳院為了宣傳給的頭銜我給的是人脈資源的引薦與尋找資金的方法,如果他們問我人生的事,我仍樂於與他們分享我的生命經驗與人生體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東彥 探索彼此的相遇和關係
創作很跨界的周東彥,這回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期間,將延伸發展自己在紀錄片《你找什麼?》的探尋,與澳洲阿得雷德ActNow劇場藝術總監之一的愛德溫.坎普.阿垂爾斯,合作關於虛擬社交與人際間情感互動的創作。對時常與各國不同創作者共事的周東彥來說,每一次合作關係也好似展開一段感情關係,在短期間相互理解、工作然後分開,直到有緣再聚也隱隱和此次的創作主題遙相呼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明倫 深入黑暗走向希望
入選兩廳院為期兩年的駐館藝術家,身為阮劇團註團編劇的吳明倫,提出的創作計畫也將與阮劇團合作,從民間信仰取材編創奇幻的劇作《十殿》。故事以一棟因九二一震災而半廢棄許久的住商混合大樓為背景,描繪無法離開的住戶的故事,吳明倫說:「我想寫的,就是這些仍住在樓裡、平常不太往來但當外侮入侵,卻又團結抵禦的社區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樊宗錡 讓一切從「不熟悉」開始
戲劇科班畢業、也以執導西方當代劇作出發的導演樊宗錡,因緣際會踏上另一種工作方向,在製作過程裡邊學、邊想,對手邊素材做出即時判斷和修正,「從一個不熟悉的主題開始」,一如前年巡演多地的《菲林的映画光年》。今年他的兩廳院駐館計畫也將以全新製作再次「出走」,暫定以《十二碗菜歌》為名,規劃在所選定的場地,舉辦一場結合料理、廚藝、故事、回憶的「辦桌」節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安琪 沒有什麼不可能
身為一位在舞台上出現頻率甚高的演員,王安琪過去幾年都在盡力當好「別人的演員」,但,只能這樣嗎?這回,她想試試當一次「自己的演員」,成為兩廳院首次以「場館/演員」模式合作的駐館藝術家,她計畫以表演交換為題邀影像與劇場工作者共同工作,以影像和劇場呈現同一文本,讓雙方編導演專業人士得以交流甚或讓舞者進場共創,找出劇場與鏡頭表演的轉換模式,進而發掘劇場演員得以和其他表演藝術領域從業者交換的、「演戲」之外的資源。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柏豪 聲音科技 帶來深層感知
創作涵蓋了流行音樂、影視配樂、電聲作品,展演場域不在音樂殿堂,卻選擇國內外的展覽、藝術節與研討會演出,紀柏豪多樣而豐富的聲音創作,讓他被《數位時代》雜誌評選為台灣「七個無法定義的跨領域藝術新星」之一。這次他將在駐館兩廳院期間嘗試多聲道創作,並結合手機進行互動,「創造更即時的、個人的、現場的互動與聆聽體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壯遊 邁出大步(一)
還看不到人,排練室走廊盡頭就已傳來Gap Year夥伴們笑鬧的聲音。還不到多久的時間,他們已經彼此熟識。這天約好拍照,一個一個站在棚燈下擺姿勢,面對眾人,看得出來害羞緊張。但是不管誰上場,其他人不是給建議、播音樂,就是與主角互動、說笑減輕負擔。人生有多少個歲月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分享理想、分擔徬徨?即使從不同地方來,未來也將各奔東西,但是從學校脫離到社會這年的Gap,他們攜手一起跳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壯遊 邁出大步(二)
還看不到人,排練室走廊盡頭就已傳來Gap Year夥伴們笑鬧的聲音。還不到多久的時間,他們已經彼此熟識。這天約好拍照,一個一個站在棚燈下擺姿勢,面對眾人,看得出來害羞緊張。但是不管誰上場,其他人不是給建議、播音樂,就是與主角互動、說笑減輕負擔。人生有多少個歲月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分享理想、分擔徬徨?即使從不同地方來,未來也將各奔東西,但是從學校脫離到社會這年Gap,他們攜手一起跳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日螺絲釘 未來生力軍(一)
學習,一定在課堂上?實習,就得等暑假嗎?這些既有印象與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從今年開始,兩廳院開始實施「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較為長期且具深度的模式與校園接軌。依據學期制度與相關院校合作,每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等部門,已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結合校園所學理論,親炙實務操作現場,誰知這些稚嫩的螺絲釘,未來不是劇場的生力軍?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日螺絲釘 未來生力軍(二)
學習,一定在課堂上?實習,就得等暑假嗎?這些既有印象與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從今年開始,兩廳院開始實施「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較為長期且具深度的模式與校園接軌。依據學期制度與相關院校合作,每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等部門,已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結合校園所學理論,親炙實務操作現場,誰知這些稚嫩的螺絲釘,未來不是劇場的生力軍?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日螺絲釘 未來生力軍(三)
學習,一定在課堂上?實習,就得等暑假嗎?這些既有印象與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從今年開始,兩廳院開始實施「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較為長期且具深度的模式與校園接軌。依據學期制度與相關院校合作,每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等部門,已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結合校園所學理論,親炙實務操作現場,誰知這些稚嫩的螺絲釘,未來不是劇場的生力軍?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漫天粉末中 思索「群」的意義
旅法卅年的編舞家林怡芳,去年獲邀為兩廳院當年度的駐館藝術家,一年的駐館計畫,成果就是五月下旬首演的舞作《微塵共感》。這是她第一次在台灣的創作,觸動創作的起點是九二一大地震,一路延伸到法國近年來的暴動,這其中對「群」的思考與關心,成為其舞作的主軸,林怡芳與五位男性街舞舞者合作,舞台上以太白粉為關鍵媒材,而觀眾將在飄灑的粉末中,看到她與舞者們對「群」的體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實的讓你懂 由生活造就的我們
二○一四年的法國駐村異鄉生活經驗,讓林祐如開始真正面對「自己」,面對「來自台灣」的意義,「我在歐洲感覺到亞洲人的身體狀態、與家人的相處模式、教育模式,也發現自己不認識土地、不認識周圍的人,不認識自己。這是創作的開始。」於是林祐如開始看台灣史、跟著走白沙屯媽祖進香,也想拋下嚴肅的使命,讓觀眾也放輕鬆地用身體感覺,「我想做一個大家都看得懂的作品。」於是有了《台灣製造》
-
企畫特輯 Special
音符的炫目群舞 貝多芬的華麗世界
五月中,長榮交響樂團將在「貝多芬情人夢」音樂會中,演出樂聖貝多芬的經典之作。上半場以貝多芬《艾格蒙》序曲開場,接著是與台灣鋼琴家巫熹芸合作演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重頭戲是下半場的《第七號交響曲》,被李斯特及華格納認為是「節奏的神化」、「舞蹈的神化」。因為影劇作品的加持,這首樂曲更成為近廿年來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
音樂 2019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在台灣以樂會友 合唱史上的美好年代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今年已邁入第十九屆,將在七月底至八月初舉行,今年邀來的國際團隊包括義大利烏特合唱團、瑞典阿爾曼納合唱團、菲律賓曼達維兒童合唱團、德國薩爾布呂肯室內合唱團等,另也如以往舉辦合唱音樂營、指揮研習營、大師班、合唱講座、巡迴音樂會、合唱比賽等,豐富多元的活動,推廣合唱藝術也讓愛好者以樂會友。
-
音樂 NSO「大地之歌」
馬勒「最個人的」作品 真實體驗其獨特偉大
這次「大地之歌」音樂會中,NSO將演出華格納《齊格飛牧歌》和馬勒《大地之歌》,前者是華格納獻給愛妻的放閃之作,但《大地之歌》雖傳說是因其妻送了一本《中國笛》給馬勒而啟發之作,但實際並非如此,真相是由友人波拉克博士所贈。馬勒說《大地之歌》是他「最個人的」作品;也因此,唯有正確認識馬勒的人生轉折與創作心境,才有可能更深刻地體會這部作品的獨特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