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二○一四年《關懷之外》與一六年的《愛》之後,劇作家兼導演亞歷山大.札爾丁於九月份在英國國家劇院推出新作《信仰,希望,與慈善》,透過在老舊社區大廳中,一群志工與來此享用熱食的貧窮人們,讓觀眾看到現實生活的片段與人性溫暖。這齣戲踏實地透露生命的某種樣貌,而即便生命蒼涼,人類的意志、韌性與幽默感還是透過一鍋鍋義大利麵和參差不齊的合唱聲,微弱而堅定地站立著。
一群志工、急需幫助的人們及脆弱又絕望的家庭,靠著僅存的信仰、希望和慈善施捨遊走生存邊緣;他們聚集在一個破舊的社區中心裡,享用一頓熱飯,在即將吞噬他們的生命困境裡偷一點點短暫喘息的空間。
劇作家兼導演亞歷山大.札爾丁(Alexander Zeldin)以非常低調與沉靜的手法刻畫英格蘭當代社會重要卻總是被遺忘的一面,這是一幅以憤怒為底蘊但調性蒼涼的作品,也是他繼二○一四年《關懷之外》Beyoung Caring與一六年的《愛》Love後,總結這系列創作的第三部曲。這是九月在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演出的《信仰,希望,與慈善》Faith, Hope and Charity。
社區大廳中 因熱食而相聚的人們
舞台就在一個屋頂漏水的老舊社區大廳中,這裡也是海澤娥(Hazel)主持提供「慈善」之舉的聚集地,雖然她本人永遠不會使用「慈善」這樣的詞彙來形容自己的工作。海澤娥自願到各超市蒐集將到期的捐贈食品,在這個大廳為飢餓人們張羅熱食,而「希望」則主要來自梅森(Mason),一個充滿熱情與活力的更生人,在這個大廳中,他將來此地食用海澤娥烹飪熱食、孤獨且貧窮的人們組成合唱團,引導這些將失去希望的靈魂與他一起唱出生命中微薄但仍存在的希望。菲絲(Faith)是此地一位常客貝絲(Beth)的女兒,貝絲正在與法庭搏鬥,期望爭取監護權以免孩子被送進兒少收養中心。這個過程非常艱辛,但也讓人看見貝絲如何緊抓著那一絲「信仰」在自己混亂的生活中努力找尋安定。
《信仰,希望,與慈善》既不鼓吹也不說教,它僅僅展現了在政府財政大刀闊斧縮編的時期,許多人的生活就像這些角色一樣飄搖伶仃—— 節目單裡直接提醒觀眾,過去四年來地方議會的政府撥款被削減了77%。這個世界裡,在社會角落裡的人們必須穿梭於食物銀行(food bank),社工服務枯竭,公共設施接連關閉。但這齣戲並非旨在將人生悲苦戲劇化,只是平淡卻又極其踏實地透露生命的某種樣貌,令人感到些許振奮的是,即便生命蒼涼,人類的意志、韌性與幽默感還是透過一鍋鍋義大利麵和參差不齊的合唱聲,微弱而堅定地站立著。
如同這齣戲的寫成一般,劇中演員的表演是具觀察性(observant)而非展示性(demonstrative)的。塞西莉雅.諾布爾(Cecilia Noble)飾演海澤娥,她對社區大廳與這群人未來的關切,在她烹煮一頓頓的熱食中流瀉而出。飾演合唱團團長梅森的尼克.霍爾德(Nick Holder)則散發出某種鎮定人心的力量,那是一種因經歷一段段困境而逐漸轉化而成的涓涓細語,不具強迫性而穩定地支撐著每個來到社區大廳的人。同時,艾倫.威廉斯(Alan Williams)飾演無家可歸阿伯的柏納德(Bernard),則透過其漫無目標幾近廢柴的形象,展現其這個角色身為年邁長者的智慧與幽默,為這個作品點綴許多笑聲。
觀眾與角色 一同在絕望與希望間徘徊
娜塔莎.詹金斯(Natasha Jenkins)的設計恰到好處地切合這齣戲自然主義(naturalism)的本質,她將人們童年裡生日聚會和課後俱樂部所認識的社區中心搬到國家劇院多夫曼劇場(Dorfman Theatre),觀眾走進這個空間即見那些歪斜堆疊的椅子、永遠對不齊的桌子、被塗鴉的牆壁與防火門、還有抹不掉髒污的兒童拼圖地墊。隨著每一場情節結束,角色在樂觀與挫折、希望與憤怒之間搖擺。
與札爾丁的前兩個作品相比,或許我們可在《信仰,希望,與慈善》窺見其遵循某種脈絡與公式的手法,但作為一個三部曲系列的尾聲,那些生活日常裡無奈的呢喃與每日重複例行公事裡極其細微的改變,使札爾丁的創作與導演依舊無與倫比。如同劇中角色馬克(Marc)在對抗貧窮時說的:「當我們覺得很餓時,我們就去睡覺。」觀眾也跟著這些人一同在絕望與希望間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