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的專業是幕後製作,製作過程中,會就觀眾觀看的角度去思考、去檢查、去確認。但觀眾哪裡來就是「另一個部門」的事了。當本身作為一個觀眾,驅使去看演出的是現場演出所能帶來的可能的感動(其他義務性的不說)。最怕的是看完後覺得浪費時間,連娛樂都說不上。換句話說,最難過的是身為觀眾的觀感沒有被重視、或是被需要認知到被重視。
身為表演藝術工作者,應有宏觀,有責任、有義務繫連觀眾眾生之間的共通價值,而不是僅僅提供「欣賞創作藝術」而已。
表盟執行長林佳鋒曾提出:定目劇是要讓外來觀光客,及本土生長的人,都認定一生一定要看一次這齣戲。就像《歌劇魅影》、《貓》不論到那一國,票房都是長紅。而要能夠達到長紅,一場演出,在製作之初,創作者就已經必須把觀眾放在心裡面,去認知他們的感知。從選角去看演員的觀眾緣,從演員聲音去尋找說服力,從設計去建立環境的感觀氛圍或是種種奇幻驚喜。從「觀眾」出發,編導為之服務。
從觀眾的觀感出發
我原本的專業是幕後製作,製作過程中,會就觀眾觀看的角度去思考、去檢查、去確認。但觀眾哪裡來就是「另一個部門」的事了。當本身作為一個觀眾,驅使去看演出的是現場演出所能帶來的可能的感動(其他義務性的不說)。最怕的是看完後覺得浪費時間,連娛樂都說不上。換句話說,最難過的是身為觀眾的觀感沒有被重視、或是被需要認知到被重視。
曾被人詢問過,本地有可能生產出《歌劇魅影》那樣的製作嗎?是因為那悅耳的音樂、高技術的舞台變化、華麗的布景?還是那巴黎歌劇院下水道啟發了一連串創作人的產出,從小說到音樂劇?小說文本啟動了想像、當地富麗堂皇標的物及當代的種種建設聯想,讓視覺想像成立,觸發作曲家將想像轉為音樂成為聽覺饗宴;這些種種因子,因緣際會撞擊而成。從歷久不衰的演出場次,就是無數觀眾觀看後,深切的感動而持續著。這就是一齣看重觀看者觀點的製作,有浪漫、有驚豔等等,理所當然地會得到無盡的回報,也就是豐厚票房。
表演藝術會不會有經濟效益的產出?會!當認清市場是要自己去開墾,而不是老期望著公機關資源分配的時候。本地市場欠缺的是屬於「大眾的」演出。兩廳院售票系統消費行為報告,顯示出的是二○一三年至一八年之間,透過其售票系統所賣出票券的數據分析。這份資料欠缺了逐年國內外節目分類與各節目購票者交叉比對分析。事實上,往往當一年之內,既有國外知名音樂劇,或同時有太陽馬戲團,該年的購票率就會呈現高收入;但對本地表演藝術觀眾常態的駐留是不具代表性的,吸引的僅是對欣賞表演藝術偶爾會因慕名與跟風去看表演的游離觀眾,偶而為之的附庸風雅之群。這不表示製作的低下,反之正因為製作的高藝術價值而造成趨之若鶩。
什麼是表演藝術的主流文化?
我們無須貶低上述現象,因為真正需要的,是找到既具有鑑賞力、更有市場需求敏感的領導者或良師,能夠給予不足的創作者適當、切實、直率的引導。表演藝術要能夠成為產業,多元化產出有其必要性。另外分眾的需求也必須要被重視。目前高藝術理解的、次文化的都有,但多數大眾的喜好似乎並沒有被關注到。到底表演藝術裡的主流文化是什麼呢?
西方一到聖誕節,一定上演《胡桃鉗》、《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等劇碼,那我們的四大節慶——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元宵節,觀光部門都有配套的精采活動,活絡社會大眾參與,但表演藝術的參與是什麼?
文字|林家文 個兒小 強烈意志 精準性格 慷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