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致‧這該死的愛》加演登戲劇院 大陣仗讓邱澤很ㄘㄨㄚˋ
全民大劇團《致‧這該死的愛》去年以原劇名《小三與小王》首演造成轟動,今年改了劇名再拚加演,沒想到首度加演登上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國家戲劇院,讓演員和團隊繃緊神經。
-
二胡演奏家朱昌耀 受聘為北市國新樂季駐團音樂家
臺北市立國樂團2018╱19新樂季本週末登場,共計有十個系列、四十三套五十三場精采節目;其中,「歡唱」、「雙城」、「首演」三個系列節目是新樂季全新企畫節目。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逗陣相招「榕樹下」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的最後一塊拼圖,位於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將於十月中正式啟航,未來不僅將成為港都的重要場館,更是匯聚全球創作者與在地團隊的南台灣表演藝術大本營。 在本期雜誌中,我們特別搶先帶領讀者,深入踏訪衛武營的裡裡外外,步入以榕樹為設計理念、單一屋頂下的四個廳院,走進有著全台最大管風琴的葡萄園式音樂廳,從有發想自船艙吃水線標高的榕樹廣場,到外人無法進入、串連各廳院的「衛武營大道」,走遍這座占地廣大、在公園中的未來館院。此外,我們除了專訪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看他們如何打造這個屬於「眾人的衛武營」之外,也探訪了其中蓄勢待發的工作團隊各部門「小小兵」的辦公空間,近距離感受他們準備好迎向各種、各類、各國演出挑戰的嚴謹心情,體會他們迫不急待地要敞開大門,準備迎接全台觀眾的熱情活力。 此外,編輯部也將衛武營於十月、十一月登場的開幕季節目,在特選介紹中一一剖析:諸如首次啟用館內九千餘支管風琴的專場音樂會「伊維塔.艾普卡娜獨奏會」、拉夫拉前衛劇團於亞洲首演的《創世紀》、融合韓國傳統藝術與跨界合作的創新音樂實驗「不妥協」系列;還有鄭宗龍和澳洲雪梨舞團共創的《大明》、劇場鬼才羅伯.勒帕吉自傳性濃厚的獨角戲《887》、描繪日治時期台灣農運革命家的《簡吉奏鳴曲》、串聯歌仔戲大團以細數戲曲百年風華的《相思唱歌仔》;當然也少不了衛武營深耕多年、持續提供空間、養成創作茁壯的「臺灣舞蹈平台」與「馬戲平台」作品。每週都有不同演出在四個場館上演,讓我們隨時都能相招逗陣,來去衛武營走走! 而同樣的在十月,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也將熱鬧展開。首先登場的《父親》,是首次訪台的比利時「偷窺者舞團」近年家庭三部曲之第一號作品。這個名聲遍及全球、作品獲獎無數的團隊,由兩位舞者出身的創作人嘉琵耶拉.卡莉佐及法蘭克.夏堤耶爾組成,他們的創作核心來自生活,來自家庭關係、面向現世,又如暗暗「偷窺」著日常的可想而知與匪夷所思,不按牌理出牌地將箇中元素重新組裝、延伸,造就了「超級寫實」的演出風貌,也成了他們的一大招牌。在本期雜誌中我們也請到夏堤耶爾,以及該團的台灣舞者劉怡君現身說法,偷窺者舞所呈現的種種虛實與荒謬,是從何而來、又為何而生。
-
平心而論
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
「我想要一個帶著『惆悵感』的燈光。」「???」 胡導說:「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能夠找到正確的語言相互溝通真的很重要!什麼是構成「惆悵感」燈光的要素?如果這個「惆悵感」能夠被進一步轉譯成「冷色系、小範圍、有點背光、偏暗」的燈光,那被「翻白眼」的機率就一定會降低了。
-
音樂飛行
人才外流,還是新的出路選項?
台灣曾以作為華人世界新舊融合、美感創新、開放自由的挑戰先鋒,以全人類共同理想為己任,這是「大國思維」;認定人才外流就像失血一般,小小一個島,資源有限,幾下子就挖空挖垮了,這是「小國論調」;大小固然受限於諸多客觀面積、人口數、天然資源豐富度但決定心態大小的,實際上是我們內心的認知。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行動,還是流動?
楊.裴普鮑姆設計的舞台,沒有一個不令人覺得,空間是立體的,時間是流動的,人物是活著的,因為,這三件事情,通過楊的設計,一直在互動、交流,演員的「戲」,既讓表演被看見,也帶動著環境的、情節的改變被看見。而這些改變,最終又會成為觀眾離場時帶得走的問號:當我們見識過足以被稱為震盪、震撼的不同,誰還願意往回頭路走?
-
演出製作事二三
創作的夥伴
導演╱編舞者的一個重要功課理性地看待與舞台監督的關係,從排練開始就讓她╱他是為你有用的、可以信賴的工作夥伴,讓你在整個創作到演出的過程中,有一個穩定的依靠,讓創作有更多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常常,甚至就是在過程中,產生革命因此推翻重來。
-
紐約
同志劇場三經典 同步紐約搬演引發話題
《樂隊男孩》、《同性三分親》與《美國天使》分別是一九六○、八○與九○年代的代表性同志劇作,寫的都是紐約同志的故事,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近期同時在紐約上演,也引發不少話題。而也有人提問,這三齣說的都是紐約白人同志的故事,哪女同志及有色族裔的故事在那裡?
-
柏林
「無外之境」展覽 回顧六○年代至今的沉浸式空間
這個暑假,湯瑪斯.奧伯恩德與提諾.塞格爾策劃的展覽「無外之境六○年代至今的沉浸式空間」正在舉行,展出自六○年代末至今的沉浸式空間藝術作品。展覽以六○年代後期一系列經典作品開場,後半段觀眾則會隨機經歷到較為當代、不同定義上所謂的「沉浸式」作品,「無外之境」的策展策略意圖要整理這尚在定義中的藝術命題,及其發展脈絡的時間軸。
-
倫敦
劇場裡的參與遊戲 體驗一場金錢騙局
以沉浸式一對一互動的戲劇形式聞名的比利時劇團Ontroerend Goed,去年的參與式作品$ (LIES) 在愛丁堡大受歡迎,今年移師倫敦阿爾美達劇院演出。演出在一個布置如賭場的空間進行,觀眾化身各國銀行,以籌碼進行各種交易買賣金錢遊戲,在劇團精準的時間結構設計下,體驗金錢的起落崩盤騙局。
-
巴黎
勒帕吉又一新作被迫取消 政治正確犧牲創作自由?
藝術創作是否應該合乎社會正義,還是超越一切世俗爭議?在社群媒體的輿論壓力下,加拿大導演勒帕吉七月底宣布取消定於十二月首演、與法國陽光劇團合作的新作Kanata,令各界措手不及。的確,一股聲援弱勢族群的運動近年來席捲世界,也影響了表演藝術界的生態。儘管伸張正義的行動揭露了業界的陳規陋習,但「政治正確」的訴求是否扼殺了創作自由、扭曲了藝術作品的無上價值?
-
上海
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 你願「打飛的」去看嗎?
新劇場紛紛落成,老劇場煥然一新重新開張,國內外大型製作接力上演人稱「魔都」的上海,透過建設一批具有文化地標性的演藝空間和建築群,形成演藝產業的規模性集聚效應,正在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但在雄心之外,也引來不少疑慮:上海究竟需要多少劇場?又需要怎樣的劇場?新劇場會淪為白天關門、晚上開門的「蚊子館」嗎?
-
香港
「大館」新開活動不斷 港版《遙感城市》略顯尷尬
前中區警署的建築在古蹟活化計畫的改造下,於今年五月開張,轉化為展演創作空間,開幕後推出「劇場季」活動,之後還有「舞蹈季」等,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個曾經戒備森嚴的警務機關。而在大館劇場季中,也推出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的香港版《遙感城市》,然而在香港這個充滿焦慮、空間狹窄、速度極快、人們相對冷漠的城市,《遙感》在很多環節都顯得有點尷尬。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微藝進行中」——微小,微妙,意想不到!
新視野藝術節的「節中節」「微藝進行中」,今年已是第三次舉辦,有別於過往與愛丁堡Forest Fringe聯手策劃,多數為外來節目,今年十二項節目中,九項為全新創作,由香港年輕新銳藝術家擔綱創演,扶助本地藝術人才。演出期程則從以往的三、四天增至十四天,場地仍以葵青劇院為中心,不過有部分演出將衝出劇院,以雙腿和車輪走入周邊社區。今年的演出也會繼續探索科技在表演上的應用,隨身聽與手機應用程式將大派用場。
-
戲劇
嚐百草猛嗑藥 迷幻背後的生命「平衡」
編劇馮勃棣與導演Baboo的新作《神農氏》,看似大書「藥物」與「成癮」,內裡其實在探究人因無力改變外在、只好藉由藥物尋求內在平衡的狀態與依存關係,甚至也包含了對於信仰的詰問。劇本借用「神農嚐百草」的上古傳說,假想這個以吃藥為己任的、因嗑藥而身亡的人物,並將他置放於現世時空,一窺他眼中、腦中的精神世界。
-
舞蹈
直面崩壞的世界 能量迸放的末日狂歡
作品向來具有有誠實且強烈的自我意識,從不迴避世界當下的大議題,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將於九月份帶來的《無盡的終章》,依然直視當下世界的種種崩壞現象,以《鐵達尼號》和《屍控奇幻旅程》兩部電影為參照意象,在舞台上展現其標誌性的集體性能量律動,鋪展一場讓觀者各自解讀的末日狂歡
-
TSO精選 TSO Choice TSO「百年時空逆旅」
從「新文化運動」說起 以音符回看百年故事
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幕而演出的「百年時空逆旅」音樂會,節目設計上特別回探台灣音樂百年發展脈絡。台灣音樂文化的發展與「臺灣新文化運動」息息相關,這場音樂會上半場還原當年西式樂團在台灣的編制、曾演出的曲目,回顧西式樂團在台灣的發展,下半場則演出由旅美作曲家張玹從後設角度切入歷史,將日治時期的台灣民謠、流行音樂等作品為新創音樂素材融入新創管絃樂曲《1931》中。
-
藝號人物 People
美籍愛沙尼亞裔指揮家
出身音樂世家,在其父親、指揮大師尼姆.賈維的薰陶下,帕佛.賈維自然而然地走上指揮的道路,也在世界樂壇受到相當的矚目。十月底他將與蘇黎世管弦樂團首度造訪台灣,曾與許多頂尖樂團合作過的他,在訪談中談到他與各樂團合作的方式:「我常常遇到是,在我給出一些畫面後,不同的樂團會被激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特別是在面對頂尖的樂團時,我試圖不說太多技術性的語彙,因為他們自己有能力去製造出一種獨一無二的聲音。」
-
藝號人物 People
國家交響樂團駐團音樂家
是單簧管演奏家,也是創作豐富的作曲家在新樂季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駐團音樂家的約格.魏德曼,以獨樹一格的後設手法,透過創作讓古典音樂與現代人產生連結,「我每天都在演奏莫札特、舒曼,時時刻刻受到他們的樂曲刺激、啟發,於是我作曲的初衷就是想和大家分享這些心得。」至今魏德曼完成了超過百首作品,充分展現他亟欲為世人引介經典的心思,「我仍然相信古典音樂的力量,它絕對不是一種將衰亡的事物。」
-
企畫特輯 Special
讓傳統的今與昔 活在你我眼前
亞太傳統藝術節從二○○○年開辦以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就以民族音樂學者身分參與規劃至今,他指出:「像我們這樣的節慶藝術節其實在世界各地很少!」因為開辦以來,每屆都用心訂定主題,讓參與者與觀眾都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傳統藝術。今年藝術節則以「傳統的堅持與適應」為主題,吳榮順說:「傳統遭受現代的衝擊,是全球共同的問題。但我也發現,許多藝術團體不但能夠保持傳統,同時又能將當代受到的影響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