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凱撒大帝》扮相如川普 公共劇院引爆藝術自由爭議
由紐約公共劇院製作的莎劇《凱撒大帝》,主角凱撒扮相如川普,演出在參議院門口被眾人刺殺一幕,引爆爭議,川普支持者不滿、川普大兒子發推特抗議,更引發主要贊助商達美航空和美國銀行退出贊助,引來維護藝術自由的抗議。川普與藝術界的敵對,自他勝選後就有呼之欲出的態勢,此一事件很可能成為引爆點。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阮劇團《馬克白》 受邀至錫比烏國際戲劇節演出
羅馬尼亞的戲劇盛會「錫比烏國際戲劇節」於六月九日至十八日於古城錫比烏舉行,邀請了來自七十二個國家的藝術家前來參與,台灣則有嘉義阮劇團帶來與日本導演流山兒祥合作的《馬克白》,於盛會中演出。《馬克白》全劇以台語搬演,活力十足的歌舞,展現不同於歐陸的莎劇美學,雖然演出場地離市區有距離,但還是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欣賞。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個月來遭逢三次恐攻 英國劇場嚴加戒備
倫敦在三個月內接連遭逢了三次恐怖攻擊,公共場合的安全維護成為各單位最重視的項目。倫敦戲劇協會也派出多名人員駐守於各大表演場地,除了負責檢查觀眾的隨身物品外,也定時與中央警局演練災難應對方式。五月底在老維克劇院還發生疑似爆裂物的通報,劇院立即暫停演出並疏散演職員與觀眾,所幸只是虛驚一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改編希臘史詩《伊里亞德》 法國受刑人演出搬上劇院舞台
巴黎維列特劇院在五月上旬推出一檔很特殊的作品《伊里亞德》,改編自同名荷馬史詩,特殊之處在於,這是由六名受刑人、八名專業演員與一名伊朗籍女歌手演出的製作,幾乎所有參與演出的受刑人都從沒進過劇場看戲,但他們充滿能量的演出卻不比專業演員遜色。導演賈克莫尼表示,該劇演出體現「尊重、榮譽、自豪」的精神,這對受刑人而言是珍貴的價值,不回頭去看每個人的過去,而重新去發現一個人,以及他人性的一面。。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2017女節 喚醒每個人心中的「女」
「女節」來到二○一七,已不只是「女性劇場工作者聯袂呈現女人們的多元創作」,首度提出策展主題「女神」,在國家兩廳院的名人堂、樓梯間、停車場、小森林、服裝製作室巡遊搬演,甚至是在廣場上如野台戲般免費演出。策展人朱倩儀說:「在空間中移動的觀戲體驗像媽祖遶境,創作者成了廟宇宮主,呈現地方處境;在這裡,神明處理著信眾的生活大小事,也代表了『聆聽』的精神。」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飛舞在鍵盤之上的華彩繽紛
即將於八月上旬訪台演出的史考特兄弟二重奏,除了這次將演出的管風琴與鋼琴合奏,其組合之多元,還包含了鋼琴二重奏、鋼琴與簧風琴二重奏,默契絕佳的兩人以充滿活力的演奏風格及娛樂性與創新兼具的演出曲目,備受樂迷歡迎。此次訪台曲目多樣,其中多首出自哥哥強納森.史考特的改編,為管風琴與鋼琴演奏或管風琴獨奏版本;此外還有弟弟湯姆.史考特創作的《時鐘》。
-
企畫特輯 Special 暌違九年重訪 山海塾演出新製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
映照自然的鏡子 循環不停的絕美
在睽違九年之後,山海塾將於今年七月再度來台演出,帶來最新製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MEGURI。其創作理念源於中文象形文字「回」,並將MEGURI視為動詞,指的是像水一樣循環不息,旋繞在所有事物上。MEGURI以「回」的精神,用既和諧且規律的方式,穿梭循環在世界萬物上,如時間的流逝、四季的循環和轉移、地球的變遷。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提問與創作 愛情與孤獨
在陶身體劇場三度抵台,六月初於雲門劇場演出《6》、《7》前夕,本刊協同雲門基金會合辦了這場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與YiLab(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蘇文琪對談,從藝術、科學、哲學到生活、愛情,無所不包。 這晚,我們聽了二○一六年至歐洲核子研究組織藝術與科學倍速合作計畫Accelerate@CERN(後簡稱CERN)駐村回國的蘇文琪談科學;聽了以「數字系列」驚豔了世界舞壇,以純度超高的肢體風格為人所知的陶冶,分享他「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更俗」的熬夜有病追劇心得,還見識到他樂於閃瞎眾人眼睛,曬妻子段妮恩愛的各種閃光,依然不忘逼問文琪情史的功力藝術家們走下舞台,掀開面紗,剖析內心,不只談創作的極限,也分享了日常的調適、愛情的力量堪稱是一場含金量超標的對談。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以語言撞擊身體 以空間呼應戲劇
此次將來台的德意志劇院製作《等待果陀》,本是原籍保加利亞的大導演戈契夫計畫中的製作,但戈契夫因故病逝,但與他合作多年的團隊,包括演員、劇場設計,一起完成了這齣劇作。戈契夫的創作深受海納.穆勒影響,穆勒文字中的張力與身體感受,與凝練如銘刻在石頭中的力量,是戈契夫創作的核心,其作品在視覺上往往極為簡潔,將注意力放在由演員身體吐出的文字上。在穆勒的劇作與戈契夫的演出中,文字不僅是意義的載體,更是音響上、感官上的實際存在。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訪《等待果陀》導演
潘提列夫 差異,讓每個社會更強大
生長於「鐵幕」時期的保加利亞,伊萬.潘提列夫以外籍導演的身分,卻能在競爭激烈的德語劇場脫穎而出、備受矚目,將於八月來台演出、由柏林德意志劇院製作演出的《等待果陀》,即曾於二○一五年入選柏林「戲劇盛會」年度十大,可見其劇場功力。作品常具跨國合作特色的潘提列夫說:「我一直都非常開心面對任何差異,差異讓每個社會更強大,差異對每個個體來說是加分這個世界需要不同的個性,而不是廣泛的一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猶太難民到厭世代 活在當下的等待
貝克特的荒謬劇《等待果陀》到了廿一世紀、導演潘提列夫手中,會迸發出什麼新花樣?我們可以看到,導演與舞台設計對貝克特繪畫背景的致敬,演員以貝克特喜愛的默片肢體表現;另一方面,導演也透過演員的動作,表達勞動之於人的異化,令人重新思考人的存在意義;而如果把等待者想像成是兩個在法國占領區準備等待救援的猶太人,整個角色關係與存在狀態,更是一切都變得合理起來
-
TSO精選 TSO Choice
卡爾.奧福《月亮》 歌劇相伴認識自然
TSO今年推出的年度歌劇製作《月亮》,是德國知名音樂教育家與作曲家卡爾.奧福所寫的作品,劇情取材自格林兄弟的童話版本,改編「偷月亮」的傳說,不只將床邊故事搬上舞台,更是舞台上的地球科學課。時年四十四歲的作曲家返樸歸真,將自己記憶中的孩童時光,融入創作,並盼望以此傳遞人本主義的教育精神。
-
TSO精選 TSO Choice 「歌劇教父」曾道雄、旅美指揮陳美安領軍
打造一顆屬於台灣的《月亮》
TSO的年度歌劇製作《月亮》,邀請在歐美炙手可熱的陳美安擔任指揮,「歌劇教父」曾道雄擔任導演,聯手打造屬於台灣的一顆《月亮》。曾道雄表示,舞台充分應用劇場的機能,分作天堂、凡間與冥界;而劇中的甲村與乙村村民,也會以身材與穿著調性加以區隔。曾道雄也特別強調這次的合唱團不叫合唱團,而是「群戲歌唱演員」,像希臘戲劇的「歌隊」,能唱又能演。
-
即將上場 Preview 探討展示和表演之間的共生關係
踏入「社交場」 互觀互演、彼此交陪
台北市立美術館將於今年九月起全面休館進行整修,在休館前推出「社交場」(ARENA),結合「靜態展示」(the displayed)及「活展示」(live exhibition),邀請台、韓藝術家將美術館空間反轉為藝術的「社交場」相互對話,透過多樣的創作形式與表演型態,讓表演和藝術展覽相互凝視,交集融合,串起舞蹈、身體、戲劇、音樂、聲音、影像、文本,探討「展示」和「表演」之間的共生關係。
-
即將上場 Preview 印尼艾可舞團 從傳統走來
蘇布里揚托 跨界腳步反思當代
跨足傳統舞蹈與商業演出的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里揚托,將首度帶著旗下艾可舞團,造訪台灣演出。源於在印尼潛水勝地哈瑪拉黑島的在地研究,蘇布里揚托分別以當地男舞者與女舞者發展出《哭泣賈伊洛洛》與《Balabala》雙舞作,以傳統舞蹈為根,闡釋當代議題。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盛夏創樂 隨夢想者引吭高歌
二○一七第十七屆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即將在七月盛大展開,音樂節將邀請來自歐洲各地的合唱勁旅,以及新加坡指揮名家陳子樂帶領的「創樂者交響樂團」,在艾爾加《創樂者》磅礴樂聲中,為系列活動揭開序幕。
-
即將上場 Preview 布拉姆斯全本鋼琴作品音樂會
穿越時空的溫暖 世代傳承的見證
今年適逢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逝世一百廿周年,「向布拉姆斯致敬」系列音樂會將演出其一生不同階段的鋼琴作品,回顧布拉姆斯的善良與溫暖;將由鋼琴名家魏樂富與葉綠娜領軍,集合十九位台灣年輕音樂家演出,現場亦將由葉綠娜教授簡介導聆。這不僅是一場場認識與重溫美好藝術的音樂會,一個傳遞善良與人性理想的儀式,更是一幕鋼琴藝術在台灣世代傳承的見證與縮影。
-
焦點專題 Focus
里米尼紀錄劇團 《遙感城市》 耳機引領的奇幻旅程
Remote,是一種距離,一種無形的連結、一種關係。 今年八月,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主要創作者之一, 導演史蒂芬.凱吉將帶著他遊遍世界大小都市的 《遙感系列》Remote X 造訪台北。 就在熱天午後的台北城裡, 與五十位夥伴一起戴上耳機、走上街頭、踏上旅程, 你們將成為城市中最奇特的景象, 同時也看見城市中那些不同於你們的他者。 那個在左耳與右耳之間迴盪的聲音, 好像也在腦袋瓜裡成了漣漪, 串起了全身的神經。 那是凱吉的演算法, 讓你跟著他,自主邁開步伐的畫外音, 那是牧羊人為你指引的迷津, 那是一段城市中的神話。
-
焦點專題 Focus
她說、你做,是誰的未來?
自二○一三年首度推出《遙感柏林》以來,里米尼紀錄劇團《遙感系列》已經巡迴了亞維儂、聖地牙哥、蘇黎世等各大城市,打造許多令人驚喜的遙感體驗。透過給參與者戴上的耳機,語音指示參與者做出各種舉動,讓人驚異不已的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場景,透過語言的操控與群眾的力量,都能夠在瞬間被轉換成戲劇性的舞台,卻也令人反思:科技的操控,是否會將我們帶向完全不可知的未來?
-
焦點專題 Focus
誰的城市?誰的政治?
在不同的城市因地創作的《遙感城市系列》,說出了多少在地的文化、社會氛圍,與空間的政治性?本文作者親身參與了同系列製作在柏林城中區與澳門的演出,與在香港的工作坊實作體驗,更可見其中差異,並引發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