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混合風味迷人,自己的聲音何在?
當下台灣樂界主流仍是「追上西方當代」居多,「混合風味」次之,一九三○年代前面那些老輩們的論調「兼容並蓄」、「融合古今中外」則已經乏人提及。盛開在柏林、紐約的花朵,我們試著要讓它在台灣落地生長,「混合風味」或「民謠編創」被嫌有著「土味」不適合輸出,二者之間沒有漸層光譜,也無自省反思。
-
專欄 Columns
如果觀眾看不懂,怎麼辦?
人都很複雜,但不就是因為這些複雜性,才使人生被比喻為戲?怎麼很多時候走進了戲劇世界,觀眾反而被扁平化了,就算當上「主角」,也只是被控制的偶,而非被重新發現的「我」? 創造觀眾,其實是不斷追求不想與你交心的人發生愛情。辛苦背後,是我作為戲劇創作人對於這個「愛人」的未知的無限好奇。
-
專欄 Columns
跨世代共事的學習
最近最深刻的經驗,是剛剛完成的二○一七年世界大學運動會開閉幕式,整個過程,讓我深深領悟到跨世代的共事是目前表演藝術界所有人的一門重要功課,必須要學習,管道需要建構。所有人的成長都因為何時生、生何處開始建立,這個主要因素也就造就了每一個人之不同。我們需要建立看見彼此差異的能力及如何互補或互閃的事實。並認知到除此之外,前浪或後浪,我們當下都是平等的!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不一樣的香港 不一樣的「音.越」表演
二○一七年香港週活動將在十一月底登場,以「音.越」為主題,藉由音樂來跨越地區的疆域、跨越藝術的界線。由各類型音樂表演組成的戶外逍遙音樂會《音.越.薈》揭開序幕,還有《禾.日.水.巷》多媒體跨界音樂會帶領觀眾「聽」見不一樣的香港,另有導演蔡明亮與新媒體藝術家梁基爵合作的《一零(二)》媒體裝置音樂旅程,還有《20年香港遊戲x音樂巡禮》以展覽及小型音樂會的形式,向台灣玩家介紹香港的遊戲及其音樂的發展歷程,豐富多元、繽紛動人。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愛樂找「家」路迢迢 音樂廳重建計畫打掉重練
如何改進紐約愛樂固定使用的音樂廳的音響效果,是個糾纏過去廿年領導階層的難題,之前二○一五年提出的規劃是由娛樂大亨葛芬捐款資助整修音樂廳,但新任紐愛總裁黛博拉.博達一回鍋就出招,宣布全新計畫,將保留原本林肯中心音樂廳的外觀,但裡面全部重建。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羅伯.威爾森《路德:與眾神共舞》 謳歌也省思馬丁.路德
今年適逢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五百周年,這張告示是歐洲宗教改革的濫觴,於是今年被德國官方訂為「二○一七馬丁路德年」,各地都有慶祝活動。劇場名導羅伯.威爾森與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在嶄新的布列茲音樂廳演出《路德:與眾神共舞》,結合合唱與戲劇,以威爾森著名的黑暗美學,謳歌馬丁.路德,也逼觀眾省思路德的反猶面向。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希賈布獨白」計畫 聽見面罩後女人的真實
從美國開始的「希賈布獨白」計畫,內容包含一組自計畫開始便成型的情節,再加上巡迴各處多年,實地訪問蒐集的穆斯林女性故事。計畫期望透過分享故事,讓對希賈布裝扮有既定印象的觀眾,能更深入地看見那些與你我無異的人性,對不同的信仰族群產生同理心。九月底「希賈布獨白」來到倫敦,由六個不同膚色的女演員詮釋九段獨白,讓英國觀眾聽見不同的聲音。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素人旋風 席捲巴黎秋天藝術節
今年的巴黎秋天藝術節聚焦「表演者」,除了有阿迪蒂絃樂四重奏與傑宏.貝爾兩組首席藝術家,另一特色是有許多以素人為主體的節目,如傑宏.貝爾邀請觀眾參與的《至少是場表演》、夏瑪茲邀請全民起舞的《瘋舞》,還有導演兼劇作家哈迪卜邀各年齡層足球粉絲上場的《運動場》,演出強調出舞台再現與真實人生之間的曖昧關聯,也成功突顯出藝術介入社會的政治性。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國際藝術節熱鬧開幕 碼頭筒倉也成表演舞台
今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於十月廿日在上海大劇院開幕,除了雲集四十五檔中外大小節目,也包含多項「節中節」、與民同樂的「藝術天空」系列,還有「藝術教育」與「扶青計畫」等。其中「藝術教育」與「城市空間藝術季」整合,在民生碼頭的舊筒式糧倉推出活動,包含僅一次的沉浸式演出,讓人從筒倉最上層玩到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戲劇歷史終能保存 資料庫網站開張面世
作為「當下的藝術」,表演藝術的保存著實不易,可喜的是透過政府的計畫資助,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在努力兩年後,終於完成「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網站的建構並上線發表,讓有心了解香港戲劇歷史者有爬梳之處。首期計畫將二○○六至一四年的香港劇場資料統整及電子化,並進行了四十五位劇人的訪談。
-
TSO精選 TSO Choice TSO「葛林戈斯的夢之樹」
發現作曲家內在主宰的力量
在世事多難的年代,什麼是讓人類持續努力、克服生存種種難關的力量?TSO在十一月底演出的音樂會「葛林戈斯的夢之樹」,將在首席指揮瓦格與小提琴家葛林戈斯的演繹下,透過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曲,與兩首少演的法國作曲家作品:梅湘的《被遺忘的奉獻》與亨利.杜替耶的小提琴協奏曲《夢之樹》,為樂迷訴說作曲家內在主宰力量的泉源貝多芬的寧靜、梅湘的虔敬,與杜替耶的創新。
-
TSO精選 TSO Choice TSO「絕對匈牙利」
從廣義到狹義 聽見真摯的匈牙利之音
在十九世紀的浪漫風潮之外,以語言文化證諸自身民族存在的「民族主義」也隨之興起,匈牙利的作曲家們也透過創作,描繪自身對家國的認識。來自匈牙利的TSO首席指揮吉博.瓦格特地規劃了「絕對匈牙利」,將在十二月初展演包含李斯特、高大宜與德弗乍克等匈牙利作曲家,以及曾在匈牙利工作多年的奧地利作曲家海頓之作品,讓樂迷藉此更深入了解這塊土地的精采迷人。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灰階童趣到大師經典 身體美學的執迷追求
長年在歐陸發展,作品也備受肯定的編舞家孫尚綺,集舞者與編舞者於一身,坦言自己「對身體美學的追求非常瘋狂。」他這個冬天特地返台,帶來兩齣作品《Spur/溯形》與《攝影師》,分別與貝艾特.福瑞和菲利普.格拉斯的音樂互動,觀眾將可一覽他如何讓舞者身體與音樂馳騁、抗衡、遊刃有餘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在停車場裡 重新丈量與世界的距離
《重考時光》是導演Baboo「視覺藝術介入劇場」的系列作第三部曲,他與視覺藝術家周育正合作,在兩廳院地下停車場演出。這是個關於空間的命題作文:停車場是什麼、在停車場又能做些什麼?Baboo的回應是「非地方」,並以日本觀念藝術家河原溫的作品為靈感出發,將停車場這個「不屬於使用者」、具有過渡時空特性的場地概念,延伸到受世界重大事件交織滲透的個人時間軸。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音樂群英細膩對話 展現室內樂高度藝術
暌違台灣十年,今年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在兩位藝術總監吳菡與大衛.芬柯的率領下,與多位樂壇菁英演奏家展開亞洲巡演,五月起點與十二月終站都選在台灣,讓樂迷聆賞具高度藝術性的室內樂;並將與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合作展開「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亞洲巡演暨人才培育推廣計畫」,在每年十二月的第一週展開,將透過演出、講座、工作坊、演前導聆等活動,讓學生與大師們近距離學習。
-
藝號人物 People 瑞典指揮大師
布隆斯泰特 我演奏,是因為我喜歡這些音樂
雖屆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鑠,風塵僕僕於世界各地這就是指揮大師布隆斯泰特,始終不懈,以令人驚嘆的體力與熱力,散播美好的音樂。擁有古典音樂的高深造詣,他更樂於與樂迷分享,他說:「我演奏是因為我自己喜歡這些音樂,所以我會儘可能地讓我的聽眾喜歡這些音樂。」睽違十二年,他將再度率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造訪台灣,為台灣樂迷帶來精湛樂章。
-
藝號人物 People 耕耘南台灣卅年的熱血舞蹈家
廖末喜 因為熱愛,所以執著
長期深耕南台灣,作育眾多舞蹈人才的廖末喜,是創作、表演、教學三位一體的舞蹈家。從十三歲首度發表編創舞作,迄今剛好一甲子,非舞蹈科班出身的她,憑著舞蹈天賦與創作直覺,從生活周遭取材,也從文學詩詞發想,她說:「大家看我跳舞會流淚,會感動。當我創作時,若不會感動自己,這個作品也就不會感動觀眾。」無悔沉浸舞蹈六十年,正是因為對舞蹈的熱愛,所以執著。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7松菸Lab新主藝
多元成「戲」 藝術家的創作實驗室
松山文創園區今年的「松菸Lab新主藝」將在十二月初開演,這項計畫迄今邁入第三年,已孕育出不少具有實驗性、前瞻性、和原創性的劇場創作。從甄選、階段性呈現到最後的演出,主辦單位不僅與入選團隊、創作者一同討論場地使用的可能、提供可運用的創作經費外,更力行「創作陪伴顧問」制度,以過程嚴謹、多方協助的豐富資源作為後盾,製作搬演的作品形式也相當多元、多變,今年則分別以「新馬戲」、「南管實驗文學劇場」與「戲劇結合展覽」三種原創製作為主體,實現了松菸Lab新主藝「鼓勵實驗創新作品」的核心理念。
-
企畫特輯 Special
《黃翊與庫卡》走到2017 口述影像說分明
從二○一二年首演迄今,由舞者與機器人共演的《黃翊與庫卡》已經走過多個城市,也一直在發展中,今年舞作來到新北市藝文中心,除了有今年全新發展的段落,也配合口述影像,讓視障觀眾得以領略舞作內容。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島喻.島嶼 雲門舞集《關於島嶼》
《關於島嶼》中被暱稱為「打開」的一幕,全黑舞台僅有細長銳利的光縫與一名矗立於旁顫動的舞者,在舞台倏地轉為明亮開天闢地的一秒,讓人直覺地想起如盤古開天等古老文明的創世史詩。 那些神話中,多半是人類以己之力劈開了曖昧不明的宇宙,巨人最終成為山河,成為日月星辰,成為世間萬物。那是秩序抓住渾沌,理性統攝自然的隱喻。有趣的是,多次以文字、台灣入舞的林懷民,這回以海量的文字交疊、拆解,與人類創世反其道而行,投影出地方、山川、植物、文學,最終崩塌毀壞,不成意義。而那些在宇宙幻境中飄流的印刷文字、人類文明,最終被海浪沖刷,渾沌又化為天地大海,無所不在。 面對「島嶼」這看似有著清晰指涉的命題,林懷民卻說:「這是個隱喻。」隱喻什麼呢?本期嘗試從當代台灣出發梳理編舞家過往的島嶼書寫,並專訪林懷民在《關於島嶼》中的內在創作核心,同時探問三位年輕藝術家──周東彥、詹朴、桑布伊,聽聽年輕世代的「關於島嶼,我想說的是」,試圖一窺他們的隱喻/明喻/借喻/寄喻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