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對於共濟會的想像,大祭司不是永遠無法違抗的獨一威權。(Erik Berg 攝 Den Norske Opera & Ballett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星際大戰登上歌劇舞台 與現代社會同步前行

挪威歌劇院《魔笛》

由導演墨客-艾登打造的挪威版《魔笛》連續搬演數年,近年更受邀出國演出,這個挪威本土版的歌劇,如何成為國際觀眾心中的熱門演出?透過結合電影《星際大戰》的元素,讓《魔笛》可以貼近現代觀眾經驗,而在劇情安排上也與當代議題呼應,於是這齣挪威歌劇院的《魔笛》讓人體驗到挪威對「美」的價值,並認識其社會的多元性。

由導演墨客-艾登打造的挪威版《魔笛》連續搬演數年,近年更受邀出國演出,這個挪威本土版的歌劇,如何成為國際觀眾心中的熱門演出?透過結合電影《星際大戰》的元素,讓《魔笛》可以貼近現代觀眾經驗,而在劇情安排上也與當代議題呼應,於是這齣挪威歌劇院的《魔笛》讓人體驗到挪威對「美」的價值,並認識其社會的多元性。

位處北歐偏遠的挪威,在二○○八年蓋了一座獲頒建築大獎的挪威歌劇院(Den Norske Opera & Ballett),從此赫赫有名,不僅是首都奧斯陸的大地標,更帶來許多新興城市效法,如哈爾濱、廣州等。這個在歐洲歌劇發展道路上缺席空白的陌生首都,卻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累積成就出「邊緣」劇院的「自我」核心,並與城市居民或城市本身相依存,成為現代生活一部分。如此以新生命姿態,打破階級藩籬,創造趣味橫生的均平藝術享受,導演墨客-艾登(Alexander Mørk-Eidem)的「本土」《魔笛》,透露了在自製歌劇中挪威人如何想事情、做事情?連續搬演數年(2015-2017)的《魔笛》,讓挪威晉身為歌劇文化的輸出國,探究其成為熱門的焦點,大致可歸納出四項創作主軸:

一、與欣賞者相濡以沫

表面上,這個《魔笛》製作,代表著一九七○年後的流行文化社會學,從《星際大戰》八部曲中的共感出發,以世代的集體意識,吸收大螢幕下的觀眾群。其星際效應遍及角色、布景、服裝,甚至故事枝節都被導演一一支解,再重置入《魔笛》劇情中:戰機駕駛員墜落銀河星系中、搶救女主角、對抗大魔王、反大魔王的革命軍暴動、三位仙童變身ET、深入岩漿秘密基地;甚至連水中的神秘種族,都取代了捕鳥人原本身後背的鳥籠,似水母的生物,被收集入街友的塑膠背包中,透過微小霓虹燈閃爍,卻成了另一種舞台設計美學。導演在兩大文本間,精煉出雷同相近元素,諷諭似地將天平兩端,共存同一舞台:透過《星際大戰》視角,詮釋「高尚」歌劇。《魔笛》劇情則透過與劇作家的直接對話貫穿,讓故事呈現兩個層面的敘述:一個是原始的《魔笛》劇情;另一個則是《魔笛》創作背景的故事:導演讓帕帕基諾(Papageno)附身十八世紀劇作家,此主角被帶上廿一世紀舞台,跟現場觀眾直接進行對話,以活耀鮮明的滑稽妙語,襯托出莫札特語彙的絕妙輕盈。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