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樹》(雲樹雅集 提供)
藝@CD

用新的方式 聆聽傳統的聲音

二胡這項樂器看似傳統,但因不像鋼琴或古箏那般有固定音階,它自由的表現手法非常適合當代音樂聲響的開發。台灣二胡演奏家王瀅絜自二○一一年起,與各國音樂家分享,讓他們認識這項樂器、並進而激盪出嶄新創作,數年探索的呈現就是這張專輯《雲樹》,讓我們用新的方式,聆聽傳統的聲音。

二胡這項樂器看似傳統,但因不像鋼琴或古箏那般有固定音階,它自由的表現手法非常適合當代音樂聲響的開發。台灣二胡演奏家王瀅絜自二○一一年起,與各國音樂家分享,讓他們認識這項樂器、並進而激盪出嶄新創作,數年探索的呈現就是這張專輯《雲樹》,讓我們用新的方式,聆聽傳統的聲音。

專輯的封面,是仰角所見的樹。左側粗壯的主幹支撐著右側的瘦枝斜倚,背後的空白卻被冒出的枝椏密密麻麻地填補。黑白的畫面中間投出一道白色的強光,看似從遠方照射過來,卻也如同一條通往未知的途徑,既是空、也是滿;既是生、也是死。明明是一張當代音樂的製作,卻吐露著東方哲學的思維。

《雲樹》專輯  是多年探索的成果

《雲樹》二胡當代音樂專輯由台灣二胡演奏家王瀅絜為首,偕同法國手風琴家芬妮.維森斯(Fanny Vicens)、德國鋼琴家珍妮佛.海默(Jennfier Hymer)及法國吉他演奏家克莉斯黛拉.瑟莉(Christelle Séry)在二○一七年春天於台北、巴黎兩地錄音。發行的「指紋唱片」(L‘empreinte digitale)公司在法國現代音樂圈頗負盛名,以保有獨立和中途兼備的藝術理念,搜奇與冒險的精神贏得「業界的發現者」美譽。

二胡這項樂器看似傳統,但因不像鋼琴或古箏那般有固定音階,它自由的表現手法非常適合當代音樂聲響的開發。因此王瀅絜自二○一一年起,與法國現代音樂協會(TPMC)合作,在協會的安排與規劃下展開「新二胡計畫」,向世界各地的作曲家們分享二胡的構造與方式,舉辦演奏示範講座、工作坊等,也邀請作曲家為二胡創作新曲子。透過交流,作曲家從認識這項樂器到刺激靈感為二胡創作,連王瀅絜自己也進一步在他們的探索下發現了更多二胡得以發揮的效果,提供作曲家創作的材料。因此本張專輯,不但是從二○一二至一七年為她量身打造的作品集結,也可說是這段期間探索的成果。

一把傳統二胡  多種嶄新風貌

聆聽這張專輯,耳朵已經無法尋得以往的旋律或節奏來作為倚靠。最初只能認出二胡的粗糙摩擦、顫音、氣聲、拍打、甚至類似尖叫的聲音,然而這些被傳統認為是「髒」的聲音,卻使人不得在不知不覺間被吸引,從而期待下一個色彩的變化與走向——台灣作曲家林煒傑《古墟》用噪音與二胡微妙的對應、台灣/法國作曲家廖琳妮《浮生III》結合二胡演奏用電子音樂賦予空間感、哥倫比亞作曲家桓.卡密羅.艾南德.桑切(Juan Camillo Hernandez Sanchez)《神秘的聚會》Aquelarres充滿幽默的創意,以及終曲法國作曲家克里斯帝安.埃洛伊(Christian Eloy)《折疊》錄下王瀅絜演奏的古曲重新用剪輯、混音等手法輸出,讓整首樂曲沒有演奏家,卻得以聽見貌似舊曲《二泉映月》的片段,出現在回聲、頓音、及電子音樂獨有的聲響進行中。不論是藉著二胡作為傳統與當代的橋梁,還是放開束縛追求激發潛能,皆各有一套邏輯與巧思。

整張的音樂,有時與其他樂器對話、有時又並駕齊驅營造氣氛,時有靜謐沉靜的意境,但下一首卻是興高采烈、充滿能量的散發。在這樣淋漓盡致的表現背後,除了音樂性的突破,可想而知的是高超的演奏技巧與樂器駕馭能力。然而當你認為所有曲目超出過往的聆賞經驗,卻不得不承認所有音響,都是經過傳統的基礎轉化而來的。樂曲再如何千變萬化,永遠都在表現人們所有的內在心情,就像《雲樹》這張專輯一樣,無論如何開發,仍舊是用新的方式聆聽傳統的聲音。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