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隨鼓聲舞動 與生活共鳴
非洲其實不遠,尤其是西非的鼓舞熱力,在台灣已有不少深深為之心醉、著迷,並矢志將其在此發揚光大的「信徒」們,如成軍於二○○五年的「嬉班子樂團」,強調在地的台非融合風格,最近才登上台北世大運閉幕演出;還有台南女兒與幾內亞音樂家創立的「聲唄鼓舞樂團」,希望藉由樂舞這扇門,讓台灣人了解非洲。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十月香港 躍動非洲的多元繽紛
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舉辦、兩年一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今年以「躍動非洲」為主體,精選音樂、舞蹈、戲劇各領域演出,跨越傳統與現代、全新文本或當代經典,更重要的是,主辦單位此次幾乎邀請到非洲東西南北各地理區域的重要創作者與藝術家,齊聚一堂、共赴香江,不僅史無前例、別開生面,更是難能可貴的一場藝術盛宴。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集結東亞精采 舞動網絡未來
由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所主辦的「城市當代舞蹈節」,將從十一月廿一日起至廿六日起於香港舉行,演出部分以「東亞」為主題,邀請中國、日本、韓國知名的現代舞團帶來精采舞作,另更同時舉辦「DanceX 國際舞蹈交織會」讓各地策展人、演出機構負責人、舞評人、編舞家進行交流,還有經過四年醞釀及籌備的「HOTPOT 東亞舞蹈平台」,甄選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的新創作品在舞蹈節中呈現。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持續求新求變的「第一章」
從六月廿三日起至七月一日舉辦的威尼斯雙年展當代舞蹈節,由加拿大編舞家瑪麗.書娜指導策展,主題訂為「第一章」,這個主題彰顯了當代編舞家不斷求新求變的態度。九天的節目中,每天都有將近五場節目,演出了總共廿六個作品,除了備受矚目的義大利編舞家史楚羅尼,還有曾造訪台灣的安.范登.布魯克、薩維耶.勒華等人的演出。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聲藝術節魅力 「港味」十足
成立於二○一○年、以台灣為基地的「Vocal Asian人聲樂集」堪稱為目前全世界僅見的阿卡貝拉純人聲音樂跨國性平台,其舉辦的Vocal Asia Festival是「唯一旅行的國際人聲藝術節」,造訪過許多亞洲城市。今年活動於八月下旬在香港舉行,活動包含了「亞洲盃阿卡貝拉大賽」、世界級人聲爵士大師「紐約之聲」坐鎮的大師班與各種特色課程,還有每晚精采的音樂會,更安排了白天的「阿卡日」,讓近廿幾個不同國家的團隊在青年廣場展覽平台、港鐵、渡輪、商場,以最靠近民眾距離的方式演唱,帶給民眾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歡樂。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維斯維爾德 揭密打造空間的魔法
九月初在香港西九文化區登場的「什麼是舞台:空間會說話」藝術家工作坊,主角是與當紅導演凡.霍夫長年合作的舞台設計師楊.維斯維爾德,在他用心規劃的工作坊場地、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中,以其作品為例,與劇場專業人士分享其設計哲學,與讓空間說故事的「魔法」。
-
藝視窗 News
文化部與國藝會分工 即日起受理107年度上半年表藝計畫申請
【台灣】 文化部與國藝會分工 即日起受理107年度上半年表藝計畫申請 為尊重藝術文化工作者之專業自主,尊重文化多元多樣發展,文化部將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針對藝術創作之獎補助,落實臂距原則及專業分工。對於專業之藝文補助,將以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擔任專業中介組織為之平台,提供藝文工作者專業之協助及獎補助。文化部之獎補助對象,則以強化政策性、國際性、實驗性、扎根性及維護文化多樣性為主。文化部將於10月1日起受理107年度上半年之國內表演藝術相關活動申請補助,收件期間為期一個月。 為落實透明化、核銷簡化等原則,已於106年9月4日公告修正「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作業要點」,本補助要點修正重點包括:公開評審委員名單、公告受補助單位之經費效益評估、申請文件從10份減為2份、補助款刪除指定核銷項目之規定,以具體回應團隊之需求。 本補助要點107年度第一期受理申請107年1月至6月所辦理的活動,收件期間自106年10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相關資料可查詢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grants.moc.gov.tw/Web/或電洽:藝術發展司吳小姐02-85126534。(莊珮瑤) 文化部整理核銷懶人包 讓團隊結案輕鬆上手 針對藝文團隊核銷時經常遇到的問題,文化部近期以使用者觀點製作了「核銷懶人包」,輔導藝文團隊瞭解獎補助核銷的完整流程,協助藝文工作者了解主計規定。 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作業要點」及「視覺藝術類補助作業要點」近期公布修正條文,包括修改指定核銷項目、將團隊申請資料原須準備10份減為2份、增列公開審查委員名單。過去補助要點僅限「演出費、製作費、文宣設計費、講師費、印製費」等核銷項目的規定,修正為除了不能用於經常性人事費及購置設備之外,獲補助之藝文團隊可以依據計畫執行目的及需求,提出補助的項目及核銷單據,更貼近團隊實際需求。 政府之補助款核銷時涉及相關主計規定,常讓藝文團隊因為不諳規定而覺得核銷困難。為了協助團隊,文化部也彙整常見問題製作「核銷懶人包」,說明辦理核銷支用的完整流程。相關資訊可參www.moc.gov.t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恰似你的溫柔
他要他對所做的事有感覺,而感覺於長久麻木的他,就是恐懼。他的心跳和呼吸加速,就如畏高的人低下頭看著雙腳的立足點。然而,他不由自主地放棄反抗,呼吸更快了,但他在那似乎可以信任的人的引領下,試著怎樣可以不以最習慣的方式做自己,那種陌生,以及害怕,叫做溫柔。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颱風過後……
「颱風要來了」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表演藝術從業人員來說,宣布停班停課,關乎節目是否停演,長久以來準備的心血是否沒機會呈現。一張沒機會使用、必須退款的票券背後,可能是藝術團體為之心酸的龐大財務損失。今年七月底,在週末來襲的尼莎颱風,也造成演出單位大大小小的災情。 每年颱風季,總有節目因此取消、改期,既然是年年都可能遇到的課題。本專題藉此機會,討論在表演藝術的經營上,如何面對天災,做好準備,以及可能的風險管理。 「樹頭顧乎在,不怕樹尾做風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天災降臨 豈止是停演了得?
對台灣人來說,颱風的光臨是家常便飯,有人期待天降颱風假,但對演出團體來說,一次颱風可能就毀了大半年籌備的演出,停演難以重演,還須讓觀眾退票,之前的付出、票房的收入付諸流水,對財務多半艱困的表演團隊,可說是不可承受之重。如何讓損失減輕,對身處颱風熱區的藝術工作者,不可不存防患之心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員安全為要 盼達成「三贏」局面
颱風停演,不只是團隊的痛,對表演場館與策展單位來說,也是相當難以處理的棘手情境。沒有人願意看到團隊的心血創作無法呈現,但場館必須考量的是藝術家、場館員工與觀眾的人身安全,考慮層面更為複雜,而宣布停演時,也必須想辦法達成「好作品可以如期演出,觀眾看到演出,劇場保有票房收入」的三贏局面。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直接受災戶 內心淌血誰人知?
表演團隊與引入演出的藝術經紀公司,可說是風災停演的直接受災戶,除了當日票房收入付諸東流,之前籌備前置作業所花下去的人力、心血,也因此化為雲煙。不可能為了閃避颱風而不安排演出或活動檔期,團隊更期盼的是氣象單位能提供更細緻的預報資訊,而停演造成的損失,文化部能否提出補助方案,減輕團隊壓力?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事前買保險事後有救助 不怕颱風來搗蛋?
颱風造成的損失,要靠什麼來彌補?除了事前需注意演出製作相關合約中的有關條款,問清楚補助款項的發放狀況,公部門還提供什麼事後協助的機制?而事前的保險規劃,是否有合適的相關商品?就讓我們藉此機會來了解台灣表演藝術界面臨的現況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亞洲當代藝術的彩虹之光
台灣策展人胡朝聖策畫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匯集出身香港、台灣、中國和新加坡等廿二組藝術家的五十一件作品,年代橫跨一九四○年代至今面臨的身分認同、現實困境等議題。展覽以席德進一九六○年代的繪畫《黃衣少年》和《紅裙少女》破題,也展出顧福生不同階段之作,並有王俊傑、侯俊明等多元類型的創作。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鏡頭流轉 劇場親臨
繼去年搶先全台推出「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由丹尼.鮑伊導演的兩部《科學怪人》造成話題,今年高雄電影節再接再厲,以「劇院現場」特別企畫,除呈現二代「蜘蛛人」安德魯.加菲主演的《美國天使》兩部,更推出「法蘭西戲劇院現場」兩齣好戲,讓劇迷有機會體驗法國國寶級演員的精湛演技。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戲法人人會變 各有巧妙不同
在廿一世紀身為一位鋼琴家,除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能讓樂迷記得你的辨識度,法佐.賽伊與伊果.列維特這兩位鋼琴家最近的兩張錄音作品,前者重新詮釋蕭邦十五首夜曲,後者呈現三首鍵盤史上的偉大變奏曲,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超越傳統戲曲的當代格局
劇作家施如芳的首部京劇《快雪時晴》,於二○○七年由國光劇團與國家交響樂團聯合演出,以一帖書聖短箋、人物張容的時空穿越,鋪展流離者的生命體悟,與兩岸糾葛的歷史沉重。十年後,《快》劇經典重演,劇本聯同施如芳的另兩齣作品歌仔戲《燕歌行》與豫劇《花嫁巫娘》結集出版,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女士撰作推薦序,剖探施之劇作創意所在,本刊特地轉載,以饗讀者。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天涼好個秋,到基隆看戲去
初秋,適合去基隆走走。近年回歸故里、根留地方的「讀演劇人」,將在「基隆潮藝術」節搬演改編自愛爾蘭作家弗雷爾(Brian Friel)經典劇本Translations的新作《白話》。將本來發生於十九世紀北愛爾蘭的故事,移植至廿世紀戰後的基隆;劇中隨英國軍人返家擔任翻譯的愛爾蘭青年,成了夾在國軍與鄉親之間,遊走於中、台、日三語的學堂子弟。原劇裡因語言差異而被強加轉譯的地名和人名,許多隱隱潛藏於「調查」背後的「接管」態勢,隨著場景的移變,衝突更顯高升。當愛上基隆女子的國軍中尉在當地失蹤時,軍方追緝的行動,也走向了瘋狂的強制搜索與暴力鎮壓。 同樣奠基於基隆的「慾望劇團」也將於藝術節中重演彙集地方故事而編成的《雨信委託行》,以大時代小人物的角度出發,一窺七、八○年代,在港都獨有的「委託行」裡什麼都買、什麼都賣的種種悲歡。十月份另有已邁入第三年的三缺一劇團「海港山城」,今年改「計畫」之名,並以「泊」為主題,試圖用各樣獨特且多元的展演方式,拼湊微觀的城市氛圍。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無獨有偶《微塵.望鄉》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近年開始發展與不同編導合作,嘗試跨地域、跨文化的製作,無論在創作新作,或是改編經典文本都有不凡成績。此次新作《微塵.望鄉》與金獎編劇詹傑合作,選定了新住民姊妹與移工故事,嘗試用現代偶戲輕盈而幽默的方式,書寫在我們身邊的異鄉人,帶來互相了解與同理的可能性。 訴說著從未停止的遷徙與抵返,異鄉人如何找到安歇自身所在?無獨有偶由奇幻想像舞台,成為窺看台灣當代社會的窗口。《微塵.望鄉》突破向「南」看的政治命題,不僅只有交流合作,開始以平常家居裡的小小故事,帶出那些異鄉人生活裡的喜怒哀樂,從生活中尋找更多文化構通的可能性。《微塵.望鄉》取名詩意,但內容充滿更多淚水與情懷。 編劇在臉書說:「難得的普遍級,然後讓你笑著回家。」衷心希望,我們除了「阿翰po影片」的阮月嬌外,還有一個個剛開始構築的跨文化理解。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仲夏夜之一切如戲》 巨型人偶的莎劇變奏
莎士比亞該怎麼演、又該怎麼看?其實是同一個問題。是該在露天站席待上兩、三個小時,即時互動、感受當下,近距離同哀樂;又或蒞臨國家劇院、端坐絨布椅,遠觀一台演員嘻笑怒罵、漸趨瘋狂。彼得.布魯克所謂的「神聖/粗俗」結構,在觀、演兩方皆能受用,或許可以轉化為一個簡單的提問:你是否曾被莎士比亞逗笑過? 《仲夏夜之一切如戲》由一台雜技演員、舞者、樂手,操縱著巨型人偶:出自《仲夏夜之夢》戲中戲「皮拉摩與提絲比」(Pyramus and Thisbe)的經典愛情故事。由此延伸「戀人」身分,讓他們不只是希臘傳說人物、舞台演出戲偶,更代表莎翁劇作中的每對男女、世上的所有佳偶或怨偶。俄國導演克雷莫夫在此戲展現的獨到之處,在於他能將愛情的美好與易懂的笑料,妥善分配、合而為一,取得某種精妙的平衡,打破操偶及扮演的身分,消融台上與台下的隔閡;如戲如夢,卻全然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