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劇場研究中心在市中心的辦公室入口,該地方還包括大學其他特藏的辦公室。(陳國慧 攝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二)

政策轉彎下縮減規模 低度運作線上蒐整資料

探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劇場研究中心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劇場研究中心成立於一九二五年,最早是從三位個人收藏家的藏品開始的。但自從數年前文化部人事替換後連政策也轉變,劇場研究中心也自二○一三年起「關門大吉」,所有藏品已由阿姆斯特丹大學接管,同時縮減為一個只有三位全職員工的特藏部門。中心目前處於低度運作狀態,但仍維持協助出版戲劇年鑑和更新線上荷蘭劇場百科全書,藉由與「表演藝術媒體」宣傳平台合作蒐集各種製作資料。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劇場研究中心成立於一九二五年,最早是從三位個人收藏家的藏品開始的。但自從數年前文化部人事替換後連政策也轉變,劇場研究中心也自二○一三年起「關門大吉」,所有藏品已由阿姆斯特丹大學接管,同時縮減為一個只有三位全職員工的特藏部門。中心目前處於低度運作狀態,但仍維持協助出版戲劇年鑑和更新線上荷蘭劇場百科全書,藉由與「表演藝術媒體」宣傳平台合作蒐集各種製作資料。

對獲國家文化部資助的捷克布拉格藝術與劇場研究中心來說,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劇場研究中心(Theater Instituut Nederland,TIN)曾經是其參考的楷模。這是當中心主管Ondřej Svoboda得悉我此次考察也會到訪荷蘭該中心時,他對我說的話。他似乎不知道該中心從六十人的規模萎縮為三人小團隊的詳情,但深表關注。

運作規模極小  但以專業方式管理藏品

談到資源的持續性,特別是研究中心在國家支持下一方面「理所當然」,但同時也踏著鋼索,如難以避免得提高中心的使用率這些量化指標;另一方面研究中心所須資源實在不少:軟體如處理文獻檔案與藏品的專業人才、研究與活化使用的學術和創意人才,硬體如合適的展示與庫存空間、線上資料庫發展等,需各方面相輔相成,但在資源限制下只能看著辦。

以布拉格的中心為例,擴展顯然受空間所限,存檔木櫃或文件櫃要添增和歸納並不容易,資料難免散落在中心不同角落,使用也不方便;同時老房子也未必能負荷整修成為專業整存文獻與藏品的地方。現時資料存放雖在室內,但大部分並非是具恆溫、防火、抗濕和防盜功能的專業儲存空間。我參觀圖書館時,看到很多出版年代久遠的書籍只是放在高木架上,非存放在於合適環境中,在閱覽室內也只見到暖管和移動式除濕機,對此閱覽室主管也只能表示無奈,職員只說幸好當地天氣不算潮濕尚能勉強應付。但存檔的硬體條件如何全面提升是問題所在,這也是該中心一直不敢展開收藏劇場物件的原因之一。要保留歷史的味道,顯然不能只用古早方式。

荷蘭劇場研究中心目前雖然運作規模極小,但所有藏品是在大學系統內以特藏(Special Collection)方式來管理,整存規格都是專業的,陸續新增的設施都是在如此規格下發展。中心策展人和藏品主管Hans van Keulen 一星期大部分時間,都在位於離市中心約卅分鐘火車車程的大學特藏倉庫辦公室工作,倉庫一般並不對外開放,因此中心的能見度、使用量、輻散力和活躍度顯然與布拉格的劇場研究中心大相逕庭,然而這卻也只是近年的事。在我啟程赴歐前透過電郵與中心的表演藝術與媒體資料主管Gonneke Janssen聯絡時她道:「這是個長篇故事,見面時我再告訴你」。

政策改變規模縮減  處理館藏也要搶救劇團物件

同樣座落於市區的荷蘭劇場研究中心辦公室(tin.nl/)完全不難找到,位處運河旁風景優美;中心成立於一九二五年,早年是從三位個人收藏家的藏品開始——包括剪報、信件、文件、場刊和少量戲服——物件本來散落於城中不同地方,整存質素參差也未有固定開放的想法,直到一九五九年市政府介入把藏品集中管理,並由文化部支持,將其辦公室、活動場地、倉庫等設於離皇宮不遠的一棟古典建築物內,並開放予公眾。Janssen說內裡有一道非常漂亮的樓梯為人稱羨,但自從數年前文化部人事替換後連政策也轉變,政府對文化事務支援大幅減少,不單讓當地超過廿個有歷史的劇團停止運作,劇場研究中心也自二○一三年起「關門大吉」,所有藏品已由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接管(theatercollectie.uva.nl/search/simple),同時縮減為一個只有三位全職員工的特藏部門。現在那棟古典建築物仍在但物是人非,當時中心應對這個關鍵轉變,除了要處理大量館藏的轉移外,劇團結業也令很多資料面臨散失的危機,既要內部自救也要外部搶救。「Appel劇團」是當時結業的劇團之一,成立於一九七○年代;中心在得知消息後點算館藏內有關該團劇現存檔的物件,和對照建議收藏但尚未獲得授權的物件清單,最後在它關門前再接收了四十件戲服。

她所提及的建議收藏清單雖是臨時整理但並非全無基礎,中心現存最早的藏品可以追溯至一七○○年,發展期間也看資源狀況和需要,走訪不同劇團、收藏家、拍賣會收集藏品;同時中心每年都會邀請專家包括劇評人和製作人等,就目前每年超過一萬五千個製作中,選出認為具代表性的一百個,並列舉當中值得收藏和整存的設計或物件。Janssen說「具代表性」也不容易定義,某製作在表演上可能很不濟,但其演出的設計或物件卻未必全無整存意義,它可能是某設計師的重要作品。負責館藏的專業團隊會按這份年度清單,預先知會劇團保留和捐獻物件,有些物件可能因重演需要不能即時獲得;中心會以五年為一階段逐步收集。當然現在中心規模有變,能做的也未必如以往般全面。

維護線上劇場百科  結合媒體蒐存大量資料

TIN表面上縮寫不變,中間的「Instituut」卻成了「in」,研究中心的低度運作意思一轉成了「劇場在荷蘭」。這說法依然可取,因中心目前也維持協助出版戲劇年鑑和更新線上荷蘭劇場百科全書(theaterencyclopedie.nl/)。網頁記錄了自一九○○年至今在當地上演的劇場「作品」首演資料,根據網頁所說目前包含條目逾七萬五千條;上述所說的全年製作名單,也是在網頁內擷取。Janssen表示,內部資料庫所載的製作則超過十萬條,結構是九○年代中心向英國皇家歌劇院取經的成果,記錄涵蓋由全職劇場工作者參與的專業製作,包括戲劇、舞蹈、音樂劇場、木偶戲、馬戲和默劇。每個製作的基本資料包括名稱、製作人或單位、上演日期和場地——對年代久遠的作品來說,這些可能就是僅能掌握的資料——此外就是作品在不年度劇季上演的次數、創作人員、評論和劇照資料,如有相關藏品如戲服、設計圖和模型等也會同步載錄。

百科全書內另外兩個重要分類是「人物」和「製作人或單位」,各載錄條目超過一萬,人物包括不同劇場崗位如演出、創作和設計人員,製作人或單位則是起動製作的靈魂角色,這在當地劇場是很重要的資料。以上資料全都超連結,讀者基本上可找到某位演員曾經參與過的「所有」製作──這當然是指就目前中心所能找到的資料而言──百科全書也設立登記制度,經核准後的登記者可以有限度修訂資料或提供訊息,讓劇場工作者和愛好者也可以參與歷史整合的工作。

我問Janssen以目前團隊的規模而言,如何處理大量製作資料?她說中心現在與「表演藝術媒體」(Theaterkrant)合作,它是一個宣傳平台,每個製作都想在此平台嚗光,間接接收了相當完備和當下的資訊;劇場研究中心教授「表演藝術媒體」員工如何把資料輸入由中心負責管理的百科全書資料庫內,Janssen則負責核對資料。媒體有擷取資料的限制,即使它是劇場年鑑的出版單位,但也要由中心一方提供資料。此舉讓大量資料的累積,即使有商業運作的媒體介入支援,但資料依然是屬於中心的文化資產與資本。

 

文字|陳國慧 香港劇評人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