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愛樂開心音樂會—亞諾斯卡重奏團
你有Janoska Style嗎? 音樂可以是一種遊戲,一個和大家分享的遊戲。音樂會也可以像遊戲實況一樣的感受,不用你正襟危坐,也不用在樂章結束後才鼓掌,或許最好選擇就是Janoska Style。 近兩年在歐洲爆紅的亞諾斯卡重奏團(Janoska Ensemble),是一群在歐洲的菁英樂手們,不甘於現有的音樂風格,建立起根植於古典傳統,表現出爵士、流行音樂、世界音樂特質的獨特風格,他們打破框架、放大格局、親民、熱情,獨樹一格,也隨即被古典樂精品德國DG唱片公司網羅。 Janoska Style可能代表的就是快樂、自由,最直白的形容就是「玩音樂,耍得開」!難得有場「古典」音樂會可以讓你笑著看,笑著聽,這可能是第一次全新的音樂探索。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
或許,花木蘭是繼梁祝之後,被重新演繹最多次的「安能辨我是雄雌」傳奇,無論傳統戲曲、電視電影、或各類型舞台表演,熟悉的趣旨透過不同手法的形塑,讓觀眾得以大點兵。近年來台灣有兩齣以花木蘭為題材的劇場演出備受推崇,一是台南人劇團的音樂劇《木蘭少女》,另一則是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擊樂劇場《木蘭》,皆透過不斷翻新而成為我們這世代的當代傳奇。 跨界表演的魅力,在於相異元素碰撞出驚喜火花,京劇與擊樂結合的《木蘭》自二○一○年問世,二○一三年大幅度整形,到了二○一七年又三度重生,見證了這齣好戲的存在價值。過去京劇中的武場鑼鼓陣只能偏置一隅,如今卻讓擊樂演奏家和京劇演員共同妝點這位奇女子。《木蘭》今年六月剛出征到俄羅斯參加契訶夫藝術節,讓戰鬥民族也為之臣服,此次凱旋歸來全台巡演,我再也不肯錯過女大十八變的花木蘭。
-
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攜手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來台演出《梁祝》
睽違四年,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再度來台,美國葛萊美金獎指揮約翰.尼爾森將與加拿大籍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聯袂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
NSO總監系列第一響「狂喜之詩」 結合慈善共譜愛與感動
國家交響樂團本週末舉辦「總監系列」首場音樂會「狂喜之詩」,邀請深受台灣樂迷喜愛的德國大提琴家楊.沃格勒演出大提琴曲目中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
許芳宜&藝術家「Salute」 傾聽內心的聲音
許芳宜即將帶領國內外藝術家和台灣觀眾朋友們見面!她習慣在孤獨的旅行中自我對話;這次,她把廿五年職業舞者的心情及生活寫照轉化為創作能量,藉由《我心我行》作品呈現。
-
義大利喜劇天才馬凱托《紙衣人》首度來台 一小時挑戰五十名人
義大利喜劇天才馬凱托以獨創的紙衣變裝模仿秀風靡全球,廣受歐美各大藝術節與電視台競相邀演,至今已巡演超過七十個國家二千五百場。應雲門劇場之邀,馬凱托將首度來台演出。
-
創作社《安娜與齊的故事》 聚焦伴侶關係
創作社《安娜與齊的故事》,由國家文藝獎得主紀蔚然最新創作,聚焦伴侶關係探討愛。這次與情感細膩、手法魔幻詩意的導演符宏征聯手,描繪出人世間最複雜又微妙的感情。
-
盜火劇團X平田織佐《台北筆記》 2017臺北藝術節閉幕演出
盜火劇團將首度與「人形機器人」系列名導平田織佐聯手跨國合作,改編其榮獲岸田國士戲劇獎近未來名作《東京筆記》,成為台灣在地版本的《台北筆記》。
-
歐洲歌劇導演打造台灣七字調愛情輕喜劇《啾咪!愛咋》
一場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相遇,也是歌仔戲破天荒第一次與外國導演合作,一心戲劇團邀請到歐洲歌劇導演盧卡斯‧漢柏聯手打造歌仔戲新作《啾咪!愛咋》,本週末上演。
-
國臺交X北市交「宇宙之音─馬勒 千人」龐大陣容震撼登場
國臺交將攜手北市交舉辦「宇宙之音─馬勒 千人」音樂會,在指揮水藍率領下,與八位國內外獨唱聲樂家及五組國內合唱團共同合作,以超過五百人的演出陣容詮釋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
當代傳奇《浮士德》重生之旅啟程 追尋愛與理想
當代傳奇劇場嘗試在三小時內將改編歌德原著全本的《浮士德》搬上舞台,吳興國和愛徒朱柏澄變換身分,從枯槁老人到換上一襲魔鬼衣袍,挑戰《浮士德》傳奇回春之旅。
-
籌備三年 雲門舞集《關於島嶼》精采登場
雲門舞集《關於島嶼》首度曝光,舞作在蔣勳朗誦台灣作家詩文的口白聲中展開,印刷體文字堆疊出投影幕上的視覺風景,舞者充滿能量的肢體與舞台影像變化,呈現前所未見的雲門舞集。
-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香港三姊妹》 揭露社會百態
香港「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年度製作《香港三姊妹》,創作團隊透過編作劇場的創作模式,以香港作為背景,重組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經典作品《三姊妹》,造就極簡主義劇場作品。
-
光環舞集《浮動的地平線》 直面未知與危險極地
光環舞集新作《浮動的地平線》以嬰兒油為基礎,發展出鋪上塑膠布的乾地板,讓舞者從摩擦力到無阻力、從實境到影像,透過舞者身體在浮動的生命本體上直面未知和危險並創造新意象。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止於身體的奇觀創作者
暑假結束了,秋天即將到來,兩年一度的「舞蹈秋天」也將隆重登場。今年除了有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蘇文琪參與、有林懷民編舞的雲門新作壓軸,在此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幾位計畫造訪台灣的藝術家,他們如何將「編舞」的概念,拓展到整個演出的每樣細節,有如作畫般,於台上盡情揮灑,打造不可思議的舞台奇觀。他們不只是編舞家甚至也不覺得自己是編舞家。 曾與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狂言師野村萬齋合作的高谷史郎,其實出身於環境設計學系,最初接觸舞蹈,只是享受在劇場做實驗的感覺,認為舞台設計與裝置藝術或許沒什麼不同。而後,他發現了劇場裡有種奇妙的「時間軸」,並開始結合影像,以更多不同的方式創作,持續他獨特又神奇的實驗。此次來台的作品《靜╱止》即是一個對於時間的概念探究,英文名稱ST/LL,中間以斜線符號代替字母I,瞬間分隔出、切開了原是一體的文字、創造了兩邊不同的字母。有趣的是,在他的演出裡,即時影像投影與舞者一起在觀眾面前一前一後共舞;完全以水覆蓋的舞台,又成了上下的鏡像。人動了、一切也開始啟動。當一切靜止的時候,世界還有沒有時間? 另外,還有兩位「奧運級」的表演藝術家,也將帶來他們令人震撼連連的舞蹈作品。來自希臘的帕派約安努是二○○四年雅典奧運與二○一五年歐洲運動會開幕式導演,他的作品不只是一個「美」字可以形容,也不光是美,更充滿了詩意、帶著令人好奇的神祕,還有如史詩、如名畫般的哲思與深意。來自巴西、於十月應新舞臺藝術節之邀來訪的黛博拉.寇克,則是去年里約奧運開幕式的舞蹈總監,也曾擔任太陽馬戲導演。在她舞作中登台的巨型道具,將讓所有觀眾目瞪口呆,大風扇、攀岩牆與旋轉紡車,舞者不只是跳舞,還要賣命,受過高強度的訓練達到精準的肌力控制,超越自我,更完成奇想。 每年此時,也正是世界各大樂團公布新樂季節目的時候,都讓樂迷們伸長脖子、睜大眼睛,默默地想像與期待著。所以,在本月份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德奧、英法、中港澳等地,一七/一八樂季分別規劃了怎麼樣的系列演出;而台灣的西樂團與國樂團,又有些什麼主題呢?是耳目一新,還是毫不意外,順便也聽聽樂評人們有些什麼推薦和觀察分析。
-
專欄 Columns
雞的日子
我們永遠不會宰了哪一隻,可也沒當寵物在養,就是養大之後,看牠們隨意生活著,生活在我們好像都可以看得到的環境中。可惜了,語言不通。天險依舊在,日子也在過,牠們只在清晨或黃昏會叫一叫,盡顧著生活了,徘徊古今,迷惘天地的事兒,交給人類了。雞與人之間,雖熟悉,但又好像在一種曾經互動過的回憶中,夢幻一般、逝而不住地,保持著一種神秘關係。
-
專欄 Columns
我,無處不在
我們忍受著因為鍛鍊而帶來的所有痛楚,在人外有人的現實下,我們可能超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一點一滴地超越自己,然後身體在不知不覺中似乎也變得聰明些。它可以很快地處理自己的重心,很快地反映突來的變化,對處境的耐受力也變大了。然後呢?如果有幸地我們沒有被強大的肌肉收編,或在技巧的領域裡沉醉,身體就會幻化為無所不在的世界。
-
專欄 Columns
如果大黃蜂與蒼蠅寫了日記
學生問我,為何《大黃蜂的飛行》聽起來會這麼瘋狂。這是個好問題,因為,如果有隻蜜蜂有著每天寫日記的習慣,牠的日記上頭,可能就會有著像這樣的字眼:「今天好熱,外面的花都快枯了,我流了滿身汗,都採不到花蜜。」或是「沒事就是要出門溜達,這樣的好處是,我遇到了一位性感的小姐,牠盯著滿是花蜜的我,讓我好害羞。」但是,這些字眼並沒辦法說明這首樂曲的感覺。結果學生問我:「是因為有人想把蜂窩打下來嗎?」
-
專欄 Columns
時
時,一顆太陽和一隻象徵走路的腳掌,表示運行中太陽的節奏和季節。最近天氣熱,光是寫到「太陽」兩個字都覺得熱了。 時間和演員是劇場的雙核心,演員難看,時間就變慢。 時間也會被道德汙染,誰說準備時間長的作品就會好看?難道一見鍾情的戀愛就不能長久?宇宙不也是爆炸瞬間誕生的。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三重量策展人宣布離職 紐約表藝圈誰來領風騷?
這三個月來陸續發布的三項人事消息,引發了紐約表藝圈的地震。三位重量級的策展人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製作人梅立陸、林肯中心藝術節總監雷登和喬伊斯舞蹈劇場節目總監魏契斯勒紛提離職,他們在上述單位都有超過廿年甚至卅年以上資歷,幾乎其大名就等於該機構,此番變動,自然引發震撼。而誰能接棒?後繼者又將面臨那些內外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