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前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教授汪其楣長達3年的勸說下,聶光炎將自己保存多年的舞台╱燈光設計手稿、照片與文稿,捐贈給台灣大學圖書館,我則有幸參與協助整理這批寶貴的技術劇場史料。這批資料涵蓋了聶老師從1957年到2006年、長達半個世紀的設計生涯,總計165部作品,同時也見證了台灣技術劇場從萌芽到蓬勃發展的過程。
舞台與燈光設計是一門講究藝術與創意的學問,在整理聶老師手稿時發現:「Design by Drawing」——透過繪圖來思考設計,是他獨樹一幟的劇場設計工作方式。以下透過聶光炎擔任舞台燈光設計的作品《八月雪》(2002)的首演工作資料與照片,為大家說明他如何以視覺轉化為實體工作。
《八月雪》,在這部以禪宗六祖慧能傳記為主軸的舞台演出,2002年由文建會主導,邀請由諾貝爾文學得主高行健擔任導演在國家劇院舞台首演,這部作品是聶光炎70歲時的舞台設計作品。
高行健形容這部作品是既像話劇、京劇、歌劇、舞劇又都不是的「四不像」,聶光炎說他的挑戰是找出「四不像」之間的「像」,「什麼都不是」裡的「是」。他以國家劇院既有的4道升降平台創造「一生二、二生三、三到無限」的「本來無一物」舞台意象。他盡量希望舞台上出現的,就是戲所需要的,無論是對演員、還是氣氛,都要產生戲劇動作意義。在某一個角度上看,就是追求簡約。他心裡始終想著「少即是多」的原理,用少的呈現,提供多的內涵。
STEP1:設計流程:從閱讀到視覺化思考

設計之前,研讀劇本是第一步。聶光炎老師深信,只有充分理解故事內容、角色情感與場景氛圍,才能讓燈光與舞台真正成為劇作的一部分。因此,他在閱讀時不只是單純理解情節,更會深入拆解戲劇結構。
58歲學會電腦後,他開始以心智圖(Mind Map)圖像化思維的工具來協助思考,透過分支結構擴充思維,在設計過程中不斷探索更多可能性,挖掘最合適的表現方式。
STEP2:畫出想法,拼湊完整的舞台畫面

當腦海中的畫面逐漸成形,聶光炎老師便會拿起筆,在紙上開始勾勒舞台設計圖。一場、兩場……他耐心地將不同場景繪製出來,將演出人員安置於其中,想像光影如何在其中流轉,這些草圖不只是場景的輪廓,更是故事氛圍的視覺呈現。
場景定稿後,他開始為圖面細節刷上光影色彩,注入生命力。同時,他也會動手製作立體模型,協助導演與製作團隊直觀地理解空間氛圍與舞台使用方式。從一筆一畫到立體實景,這份細膩與專注,是他對劇場藝術最深的熱愛與承諾。
STEP3:文字書寫,以文字與畫面交織傳達設計理念

聶光炎老師是位細膩而謹慎的舞台設計師,他相信設計不只是視覺的構築,更是情感與思想的傳遞。雖然他的設計圖往往充滿直觀的藝術想像,但他總會以文字細細補充,說明每一個設計背後的概念緣起與美學考量,甚至連技術層面的細節也不曾忽略。
這樣的工作方式,不僅展現他對劇場藝術的敬重,也讓創作團隊能在同一個世界觀中前行。在整理他手稿的過程中,我們彷彿也走進了他的創作思路,看見他如何用筆觸與語言交織出一場場動人的舞台風景。這份用心,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傳承。
STEP4:「舞台劇本」

進到排練場,觀看排練時,聶光炎老師會使用自行發展出的獨特劇本工作,這份劇本以右翻閱式編排(大多使用在中文直書),左頁為劇本內容,右頁為該場的舞台設計圖。他會一邊看排練一邊對比導演當下走位畫面與之前設計會議討論畫面的差異,有機地跟進調整對整體畫面的想法。
《八月》雪舞台設計有6根大圓柱,由演員們推移形成流動的空間切割效果,何時挪移、怎樣挪移,都是設計重點。
STEP5:模型與劇照比對

演出畫面的「背投影」畫面對2025年的觀眾來說,是常見畫面,但在2002年,高流明度投影機尚未問世,當時使用的是國家劇院台灣唯二台5000流明的布景投影機Pani BP5。那是類似幻燈機的大型布景投影機,每一個場景畫面都須先製作成賽璐珞片,依演出內容輸出,再安裝進投影機前方的左右拉桿框架內。每次畫面轉換,皆由工作人員手動抽取、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