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景涵
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梨花女子大學韓國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韓國求學期間專注於台韓音樂文化比較研究。現為自由撰稿人、A&R 及音樂經紀人。
-
首爾
業界呼籲以表演活動哀悼梨泰院踩踏事件
萬聖節前夕,首爾梨泰院一帶發生震驚國內外的大規模踩踏事故,造成嚴重傷亡。這是繼 2014 年4月「世越號」船難後,韓國再度經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也再一次葬送了許多無辜生命。 梨泰院踩踏事件發生後,總統尹錫悅於翌日宣布全國進入為期7天的哀悼期。由於遇難者多為10至20多歲的年輕人,年輕人熱中參與的各種活動主辦方,多數選擇自主性取消活動或延期。然而嚴重災害後的集體創傷,自然不是7天的哀悼就能夠痊癒,全國哀悼期過後,公演界仍呈現低氣壓,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接連被告知演出取消或無限延期,生計大受影響。擔憂以停止活動表現哀悼將過度流於形式化,多名學者及業界相關人士紛紛提出建言,並發起表演形式的哀悼活動。 木浦大學國文系教授李京燁(이경엽)向媒體表示,在韓國固有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以歌曲和舞蹈為社會共同體帶來安慰的儀式活動,例如珍島的傳統葬禮「Dasiraegi」(다시래기)是在喪家院子裡上演的話劇,透過充滿歡笑與神祇力量的劇情,互相安慰,一起走出悲傷。 複合文化空間「燕子茶房」(제비다방)自11月第2週至12月第4週,每週三舉辦「名為音樂演出的一種『哀悼』型態」系列活動,由多名音樂人接力演出,不收入場費及任何經費贊助。「燕子茶房」於活動說明中寫道「哀悼的方式因人而異,我們抵制壓迫音樂演出的行為。現場音樂並非音樂家的單向填充,而是演出者與觀眾透過相互溝通,成為彼此的力量。我們想告訴世人,音樂演出可以是一種哀悼的型態,我們和懷著相同信念,靠舞台維生的人們將繼續進行演出。」
-
首爾
「HAEPAARY」為韓國傳統音樂打開多元新貌
韓國樂壇自 2017 年起吹起一股傳統音樂復興,跟隨時代再進化的風潮,過去5年間,引領這股熱潮的樂團「Ssing Ssing」自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Tiny Desk Concert」節目中嶄露頭角後,「Jambinai」、「ADG7」等融合傳統與現代、自發展出獨特風格的音樂團體,也陸續在該節目亮相,進而受到全世界矚目,並登上平昌冬季奧運閉幕式、WOMAD 世界音樂節等國際級舞台。而在近期,傳統翻新的風潮持續,同時也走向更深層的挖掘、省思與內化,其中由 HYEWON(聲音製作人╱器樂演奏)和 MINHEE(主唱╱執行製作人) 所組成的「HAEPAARY」,可說是當前在韓國傳統及當代音樂場景中最活躍的組合。 「HAEPAARY」的兩名成員皆為韓國傳統音樂科班出身,骨子裡卻充滿打破性別疆界、世俗規約、禮教束縛的挑戰精神,並將思維貫徹於音樂創作當中。「HAEPAARY」 以融合傳統聲樂及當代聲響美學的技法詮釋朝鮮時代宮廷儀式音樂《宗廟祭禮樂》(종묘제례악)的旋律和唱詞,以及韓國傳統聲樂曲中限定由男性演唱的《男唱歌曲》(남창가곡),在曲式嚴謹的儒教音樂中融入 Rave 和 Trance 等電子音樂元素,兼具深度、新鮮感和反思空間的創作及舞台呈現,在國內外皆獲得樂評人及音樂獎項的正面評價。「HAEPAARY」為樂壇帶來的不僅是聽覺的刺激,更具有體現當代社會多元價值的時代意義。
-
首爾
極端豪雨侵襲重要演出場館傳災情
今夏的首爾天氣異常濕熱,連日降下史無前例的極端豪雨,重創市區交通與基礎建設。漢江以南因地勢相對低窪,每遇強烈雨勢,淹水災情特別嚴重,位居首爾南部的國立國樂院與首爾藝術中心(Seoul Arts Center,又名「藝術殿堂」)在這次洪災中亦難逃一劫。 據國立國樂院相關人士表示,8月初的豪雨導致排水系統超過負荷,為場館內燈光、音響設備提供電力的電氣室及控管室內溫度的機械室進水,無法及時修復。維修工程雖預期耗時不長,估計兩週內可恢復設備運作,但因時值演出旺季,場館節目滿檔,原訂於8月中旬揭幕,由國立國樂院正樂團暨舞蹈團出演,重現大韓帝國時期最後一次宮廷晚宴樂舞的《壬寅進宴》節目,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將延期至今年年底。 與國立國樂院毗鄰的首爾藝術中心,同樣因排水系統失靈,連接各音樂廳、劇場、展覽館的中央交誼空間,也首次在下班時間發生嚴重積水,造成人員出入困難。雖然淹水問題在一天內獲得排解,所有演出計畫也照常進行,但常駐於首爾藝術中心的表演藝術團體相關人士皆表示心有餘悸,特別是在 2011 年夏天,位於首爾藝術中心後方的牛眠山坡地,曾因瞬間豪大雨引發土石流,危及週邊建築且釀成傷亡,短期內不可掉以輕心。 面對全球氣候異常,因天候因素導致的表演取消、延期及非人為災害,已成為令場館營運方與演出團體頭痛,卻又不得不直面的難題。針對演出場域的結構檢測和定期維護,需投注更多人力與財務預算,以保障演出者及觀眾的安全。
-
首爾
舉國哀悼最高齡電視音樂大賽節目主持人辭世
剛入選金氏世界紀錄「最高齡電視音樂節目大賽主持人」的宋海(송해),6月初於自宅辭世,享年 95 歲。作為家喻戶曉、足跡踏遍全國各地的電視名人,高齡辭世雖為喜喪,全國國民不論老少仍深感不捨。 1927 年出生於北韓黃海道的宋海,在韓戰時期隻身來到釜山,1955 年加入樂劇團後,以歌手身分正式展開演藝生涯。1988 年起,宋海成為 KBS 電視台《全國歌唱大賽》(전국노래자랑)節目主持人,直至與世長辭之前,持續主持了 34年;該節目行遍全國各地,發掘了許多素人歌手,更曾遠赴北韓平壤及巴拉圭拍攝,與無數觀眾共度了歡樂與感動的時光,也成為許多韓國演藝人員的精神支柱,並獲得演藝藝術獎年度大獎文化勳章、百想藝術大獎功勞獎、韓國大眾文化藝術獎文化勳章等獎項肯定。 宋海精采又充滿波瀾的一生,曾被寫成書籍出版,並翻拍成電影及音樂劇。他在生前最後的心願,是希望回到故鄉北韓,登台主持節目,可惜夢想未能實現。宋海的葬禮以紀念對韓國喜劇有功的治喪儀式舉辦,出殯當天,隊伍行至 KBS 電台門前,由《全國歌唱大賽》專屬樂隊演奏節目主題曲,眾人在樂聲中向宋海道別。宋海被安葬於他的第二個家鄉,位於南韓大邱市的宋海公園。而在首爾市鐘路區,有1條以宋海為名的街道「宋海路」(송해길),自宋海辭世後,街道上布置了追思空間供民眾緬懷。
-
首爾
歌劇慶典睽違兩年熱烈揭幕
韓國疫情雖大幅升溫,全國已有逾1,500萬人染疫,但重症確診率持續降低,當局研擬下修新冠病毒危險警示,將其視為「風土病」(或稱地方性流行病)處理,因此「與病毒共存」的政策逐步推動中。隨著春天來臨,近日在韓國街頭,已可見大批民眾四處奔走,除了仍需配戴口罩出入公共場合,一般作息幾乎已恢復疫情前的日常。藝文界也終於迎來真正的春天,在因應防疫採取的各項限制陸續鬆綁之下,各類室內及戶外節目接連展開,其中又以歌劇類大型公演率先回歸舞台。
-
首爾
韓國首部元宇宙合唱音樂劇問世
「元宇宙」可謂近期全球最熱門話題之一,除了前景與商機備受看好,在當前全球疫情尚不見終點之際,將虛實整合技術應用於演出製作,也被視為是維持並延續公演界生態的解方。
-
首爾
疫情再起下藝文表演首當其衝
韓國政府為重返疫情前生活秩序所制定的「與病毒共存」階段性日常恢復計畫,在實施45天後宣告破功。根據12月16日頒布的最新防疫措施,已接種兩劑疫苗且滿3個月之18歲以上成年人開放預約接種疫苗追加劑。已接種兩劑或三劑疫苗者,進出公共場合需出示「防疫通行證」或48小時內核發之PCR檢驗陰性結果報告書;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曾染疫之痊癒者,則需檢附年齡驗證與解除隔離證明,方可出入公共場所。演出場館座席取消梅花座限制,但須確保所有入場者皆已完成至少兩劑疫苗接種(18歲以下除外)。300人以上的中大型演出活動,須取得相關管轄部門核准始可進行。公立演出場館可視疫情狀況,自行強化防疫措施。
-
首爾
表演藝術界推動「疫苗接種者觀演優惠」
韓國許多舞台劇及音樂劇展演單位為鼓勵民眾接種疫苗,並促進節目買氣,針對已接種疫苗者祭出購票特別折扣。
-
首爾
線上劇場如何推動付費收視及脫穎而出?
業界人士認為,要使線上表演藝術節目在體裁上具備競爭力,不僅需要在拍攝上下足功夫,以高水準的攝影技術補強臨場感,也必須在影像中體現演員與觀眾互動的氛圍。
-
首爾
業界期盼多時 大型展演活動有條件式解封
韓國民眾在落實近兩年的防疫生活下,多數已習慣各種觀演規範,也期待有更多踏出家門、觀賞實際演出的機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
「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總體藝術,其延伸的檔案類型豐富多樣,從戲服、道具、設計圖到舞台模型等物件,都有其典藏價值。因此,表演藝術類型的博物館多不勝數,甚至分門別類為馬戲、音樂、戲劇、舞蹈等專業,而世界數個知名的博物館也設有「博物館圖書館」,典藏與博物館直接相關的書籍、影音或其他文件資料,與物件類型的藏品進行互文對照。最初,館內的圖書館多半供館員研究使用,後進行系統性編目,便對外開放,提供專業資訊服務。 本期,我們造訪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從各自博物典藏的獨到之處,一窺博物館、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如何透過圖書館,進行相關研究與藝術推廣,擴增參觀者知識體驗之外,也重新定位館方的價值。
-
首爾
獨立音樂人串連 呼籲維護平等演出權益
在小型音樂展演空間最密集的弘大一帶,於2月底發生轄區公務員到場關切,強行中斷並勒令取消後續演出,引起音樂人群起抗議,質疑公務員執法無據,並連署要求行政單位出面公開說明。
-
首爾
公營展演空間配合防疫政策重啟營運
自疫情爆發以來,韓國公營文化藝術設施均嚴格執行空間消毒、出入人員名單管理、體溫檢測、強制配戴口罩等基本防疫守則。由於首都圈防疫規範仍處於2.5階段的高警戒層級,各場館雖可開放觀眾入場,但觀眾席間距擴大至兩個座位。
-
首爾
藝術工作者優先納入全民僱傭保險
南韓政府規劃已久的全民僱傭保險制度已上路,總統文在寅表示,僱傭保險第一階段鎖定藝術工作者為對象,主要是考量藝術從業人員長期處於就業保障的灰色地帶,期望藉由僱傭保險的推動,協助穩定藝術工作者的基本生計,使其得以專心於創作。
-
首爾
公營展演空間又增新據點 對藝術生態發展是利是弊?
首爾市政府為提供市民更多近距離接觸藝文活動的機會,自二○一二年起,陸續設立包含藝廊、表演廳、練習室等設施的多功能「生活文化中心」。日前開幕的最新據點,結合當地原有的社區特色,預期可為年輕藝術工作者帶來更具親和力的資源,卻也引發民營場館業者疑慮,憂心租金競爭導致生存更加不易。
-
首爾
觀光宣傳片結合特色樂舞 瀏覽數破千萬掀起話題
韓國觀光公社日前邀來樂團「LEENALCHI」、舞團「Ambiguous Dance Company」共同製作一系列宣傳韓國代表都市的《感受韓國的節奏》短片,片中不但呈現了各地知名景點,與影片相襯的說唱音樂及詼諧的舞蹈,也引起國內外熱烈討論,至今已吸引上千萬人點閱觀賞。
-
首爾
公營展演空間改為偶像育成基地 引發劇場界反對聲浪
位於首爾藝術大學舊校區內的「南山藝術中心」,其中的話劇中心在韓國話劇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是韓國第一座現代化的話劇劇場。原本由首爾市政府與首爾藝術大學的學校法人「東朗藝術院」簽訂租賃合約,由首爾文化財團負責經營的南山藝術中心,去年曾因存廢危機引起爭論,日前則傳出大型娛樂公司SM Entertaiment即將自明年起於此地建立K-Pop人才養成機構,引發劇場界一陣譁然。
-
首爾
嘗試「舞台劇電影」 盼藉大螢幕擺脫陰霾
疫情為這個世界帶來的種種影響和改變,彷彿是一道做不完的習題,人們在尋找病毒解方的同時,各行各業也持續摸索適應新生活型態的生存方式。在韓國,表演藝術工作者正透過經驗回溯、技術開發與人才養成,試圖開創一個得以因應公演生態巨變,適合長期經營的表演藝術新體裁,近日於院線上映的《老夫婦的故事(늙은 부부이야기)》,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
首爾
以車燈取代掌聲 疫情下的Drive-in公演新體驗
進入夏季後,為了讓民眾有更多機會走出戶外,並可安心享受藝文節目,韓國文化財財團運用露天汽車電影院的概念,將舞台自音樂廳移至景福宮停車場,集合多位國際樂壇大放異彩的音樂人,企劃了「古宮音樂會」系列節目,讓觀眾坐在自家車上欣賞,並以揮動雨刷或開啟車燈的方式取代掌聲,為演出者喝采;而觀眾更自發性地在節目結束後,紛紛鳴起喇叭代替安可呼聲,讓台上的音樂人大為感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韓國
新闢數位內容戰場 資源分配爭議延燒
隨著近年來線上直播技術和數位內容產業的快速發展,表演藝術節目的線上化,彷彿成為後疫情時代的一帖解藥,但臨場感缺乏,製作水準參差不齊,難以吸引觀眾付費買單,為此學界與產業界積極聯手,期望將虛擬實境(VR)技術運用於線上節目製播工作。另一方面,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陸續頒布了群眾募資、線上節目製播、場館租金補貼等多項緊急補助方案,但看似出手大方,卻又分配不均,以致資源分配爭議持續延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