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屆「臺北戲劇獎」圓滿落幕之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宣布正式啟動「2025點亮劇場發展獎助計畫」(以下簡稱點亮計畫),此計畫延續今年首屆「臺北戲劇獎」的成果,攜手企業資源,支持臺北戲劇獎得主持續創作展演、推動文化永續為核心目標,鼓勵得獎者持續在舞台上發光,為台北累積更多具深度與影響力的作品。
在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律師的號召下,點亮計畫首屆辦理便獲得雲端伺服器領導廠商「緯穎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單位和企業家個人支持。緯穎科技致力於「釋放數位能量,點燃永續創新」的企業願景,以實際行動支持藝文創作永續發展。點亮計畫透過民間資源的挹注,協助臺北戲劇獎得獎者延續創作能量,並將經驗傳承給新生代劇場人才,進一步實踐劇場的永續發展。
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戲劇獎不僅是對藝術家的肯定,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起點。透過點亮計畫,我們希望陪伴創作者走得更遠,讓更多觀眾見證劇場的價值與力量,也為城市累積更多具深度與影響力的作品。」
北藝中心指出,本屆計畫將提供團隊得獎者新台幣15萬元、個人得獎者9萬 5千元,支持得主於2026年完成全新演出或創作計畫。北藝中心也鼓勵創作者同時擔任「人才培育者」角色,並於12月16日至18日共同推出「臺北戲劇獎得獎人物講座」,三日的講座內容包含吳璟賢(最佳音樂劇獎)與林靖雁(最佳獨立精神獎)討論從藝穗到戲劇獎的生存筆記;張稜(最佳音樂劇女演員)與許富凱(最佳音樂劇男演員)分享音樂劇演員的體會與心得;吳紫莖(最佳設計舞台最佳劇場設計獎─舞台設計)與李世揚(最佳劇場設計獎─聲音設計)分享劇場設計師的養成與發展。透過分享創作歷程與作品實踐,讓舞台上的藝術火苗持續點亮劇場生態,形成文化永續的良性循環。
首屆點亮計畫獲臺北戲劇獎得主一致認同並踴躍參與,已全數提出申請展開嶄新的創作計畫。內容橫跨舞台劇、音樂劇、跨域影像與教育工作坊,更從傳統布袋戲延伸至XR實境,甚至包含專輯製作與國際駐地交流,充分展現台灣劇場的多元面貌。這些充滿持續創作能量與跨界探索精神的計畫,將於2026年起陸續與觀眾見面,為劇場生態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新動力。
北藝中心強調:「人才是劇場持續發展的核心。透過點亮計畫,我們希望為劇場生態形成良性循環,在支持藝術創作者持續前進的同時,也培育新一代的劇場工作者,讓文化永續不再只是口號。」未來,北藝中心也將持續整合點亮計畫、場館資源與跨界合作,攜手民間企業擴大文化影響力,讓觀眾與社會大眾有更多機會見證創作者的努力與貢獻,共同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藝文生態,為劇場注入永續精神。
同黨劇團《父親母親》|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最佳戲劇獎
將於2026年重新搬演《白色說書人》,融合傳統布袋戲與現代操偶技術,講述戒嚴時期一段被命運操控的生命故事。
僻室House Peace《我的初戀是頭鹿》|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最佳音樂劇獎
計畫將《我的初戀是頭鹿》轉化成為全新的形式,將作品核心曲目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給觀眾,並預計在2026年上半年推出全新戲劇作品。
延思有限公司《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消逝過》|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最佳獨立精神獎
將於2026年5月舉辦連續三日的「單人表演方法發展訓練工作坊」,內容涵蓋自我探索、文本轉化、肢體開發等面向,系統性地分享單人表演創作的思維與實作技巧。
許哲彬 四把椅子劇團《太陽》|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最佳導演獎
將於2026年下半年重演得獎作品《太陽》。
金士傑 果陀劇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最佳戲劇劇類男演員獎
領銜主演劇情長片《深度安靜》,預計於2026年春季上映,呈現跨足影像敘事的深度演出。
鄭尹真 窮劇場《暗夜.腹語.鬼托邦》|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最佳戲劇劇類女演員獎
預計於2026年領銜主演得獎作品《暗夜.腹語.鬼托邦》,邀請觀眾參與一場人鬼共襄盛舉的當代傳說。
許富凱 瘋戲樂工作室《五木大学—夜の女王櫻子媽媽》|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最佳音樂劇類男演員獎
將於2026年上半年推出個人音樂專輯,延續其於音樂劇舞台上的動人聲線與情感深度。
張稜 果陀劇場《親愛的彼得先生》|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最佳音樂劇類女演員獎
預計2026年上半年參與音樂劇演出,敬請期待。
高俊耀 窮劇場《暗夜.腹語.鬼托邦》|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最佳編劇獎
攜手最佳戲劇劇類女演員鄭尹真,於2026年重新推出得獎編劇作品《暗夜.腹語.鬼托邦》。
王正源 四把椅子劇團《太陽》|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最佳劇場設計獎─影像設計
得獎作品《太陽》將於2026年下半年重演。
吳紫莖 僻室House Peace《天王降臨多久川》|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最佳劇場設計獎─舞台設計
將以副導演與舞台設計雙重身分,參與一檔結合XR技術的延展實境劇場作品,於2026年上半年於台北、台中展開巡演。
李世揚 再拒劇團《沙拉殺人事件》|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最佳劇場設計獎─聲音設計
將於2026年上半年前往日本進行駐地交流,展開為期兩週的創作與音樂演出,預計舉行五至七場現場演出,推動藝術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