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鄭淑瑩

發表文章 113 篇
  • 編舞家劉鳳學
    特別企畫 Feature

    撞擊心靈深處的磅礡史詩—劉鳳學

    一九九二年,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劉鳳學根據德國現代作曲家卡爾.沃夫的清唱劇《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編創同名舞作,將樂曲中的野性美與澎湃氣魄,轉化為群舞、雙人舞、七人舞等形式,氣勢磅礡恢弘,呈現節奏魅力與生命躍動,結合杜黑指揮的樂團及合唱團現場演出,被視為當年台灣藝文界「不可能的任務」。 再現人聲、樂器、人體三位一體的高難度製作 《布蘭詩歌》以震撼人心的節奏與合聲吟唱為世人所熟知,歌詞係由十三、四世紀時,一些未具名的修士或吟唱詩人所寫的情詩,謳歌世俗生活、宗教意識及對時代的批判,充滿對青春與慾望的渴求。「我個人喜歡強烈的作品,《布蘭詩歌》給我極大的震撼,歌詞完全是人性的展現,刺激無限創作靈感。」劉鳳學密切配合歌詞與樂曲,將《布蘭詩歌》的舞蹈結構分為〈序〉、〈初春〉、〈酒店〉、〈愛情〉四段,表現一群青年修士們,為了幫世人建立精神殿堂,打破戒規漫遊游世俗,最後再度回歸修持原點的心路歷程。 今年兩廳院「舞蹈春天」系列以此經典舞碼《布蘭詩歌》作為開幕舞作,劉鳳學謙稱:「自己早已退居二線,每次躲在後面看排練,只覺得壓力大,說『經典』兩個字太沉重」。為了再度挑戰這項「人聲」、「樂器」、「人體」三位一體的高難度製作,傳達視覺、聽覺與心靈的震撼效果,新古典舞團邀請當年製作人邱瑗再度回鍋;音樂方面則聘請音樂界才子金希文,指揮音契管絃樂團、國立實驗合唱團現場演出。 中南部觀眾也能享受詩歌舞同場的震撼氣勢 當年首演《布蘭詩歌》的舞者如張中煖等人,如今多是舞蹈界的中流砥柱;碩果僅存的林惟華,肩負起這次《布蘭詩歌》舞蹈排練大任,她表示這齣舞作格局大,跳起來的賣力程度算是「數一數二的操」,笑說:「我們年輕時,跳到第十支舞一定吐,現在的年輕舞者跳到第五段,就累到吐了,大家都很緊張,從春節就開始訓練體能,到時候一定有完美的演出。」 過去礙於經費及場地限制,《布蘭詩歌》在中南部的巡迴演出僅以CD播放音樂,此次重演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演藝術精華再現專案計畫」經費補助,在台中、員林、台南、高雄的演出,將由陳樹熙率領的高雄市交響樂團、中山大學合唱團同台現場演出,讓全台民眾都可享受詩歌舞同場的震撼氣勢。<

    文字|鄭淑瑩、許培鴻
    第160期 / 2006年04月號
  • 甫製作完《魔戒三部曲》舞台劇的湯姆.葛雷,是近年國際當紅的影像大師。
    藝號人物 People 《魔戒三部曲》舞台版影像大師

    湯姆.葛雷 為台北打造《記憶拼圖》

    曾與英國DV8肢體劇場合作、擔綱今年三月劇場大製作《魔戒三部曲》舞台影像的湯姆.葛雷,不同於其他用電腦科技創作的影像設計家,堅持用自己的雙眼,透過相機或DV捕捉生活,然後再運用其所擅長的多重影像層疊、拼貼、扭曲,打造出舞台上的奇景妙境。 今年十一月,他將與古名伸舞團合作舞作《記憶拼圖》,為此他來台一個月採集素材,透過他不一樣的視角,捕捉屬於台灣人的記憶。

    文字|鄭淑瑩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爵士關鍵詞:音樂元素

    1.藍調 Blues 一種有十二音節的曲式,由黑人靈歌和勞動歌曲演變而來。特殊元素有「藍音」、口語式的抑揚頓挫,以及非常富感情的表現方式。 2.散拍 Ragtime 結合了歐洲曲子與非洲黑人節奏,前爵士樂時期的一種混種音樂形式。 3.搖擺 swing 一種帶有黑人風格、活力充沛、熱力十足的音樂。起源於紐約餐廳,舞客們發展出搖擺的早期風格,後來逐漸演變成四四平均節拍的流暢輕快舞蹈。 4.切分音Syncopation 通常是在某一節彈奏出強音,另一節拍則強調弱拍。這種方式可使散拍樂聽起來更加活潑。 5.即興創作 Improvisation 在表演時的現場創作。演奏者由主題歌或曲調中擇一主題自行發展,卻不違離原來的主題,是爵士樂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是爵士樂的重要元素及重大挑戰。 6.呼喊與回應 Call and-response 一種爵士樂的搭配形式,一人獨唱與一組合唱輪番出現。其歷史可追溯到非洲與英國的教會崇拜。美國黑人教會在崇拜儀式上,牧師與信眾間的對話,可說是此形式的親戚。 7.對位 Counterpoint 二或三個可以單獨演奏的旋律,在同一個時間奏出,共同成為一個音樂元素。 8.交叉節奏 Cross-rhythm 同時以不對稱節奏演奏。例如:三連音對二連音。 9.獨奏 Front Line 一個樂團中的主要獨奏者,也就是Solo,通常是小號手。 10.漫步 Stride</str

    文字|鄭淑瑩
    第163期 / 2006年07月號
  • 《戀人絮語》無疑展現了assemble team的最大魅力,是一場淋漓盡致卻非爭奇鬥艷的演出。圖為《戀人絮語》彩排劇照。
    兩廳院達人

    ASSEMBLE TEAM帶給劇場新驚奇

    assemble team最講求的便是「專業」及「和諧」。一個頂尖的assemble team,要能在短時間內,各司其職發揮極致,知道該做什麼?該給什麼?要了解各自的強項弱項,精確卡位補位,擁有良好的默契和信任度,進而創造出一種超越兩人力量的新格局,是一種一加一大於二的做法及挑戰。 《戀人絮語》無疑展現了assemble team的最大魅力,是一場淋漓盡致卻非爭奇鬥艷的演出。

    文字|林家文、鄭淑瑩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兩廳院達人

    鋼琴大師,你的手指真是太神奇了!

    在我所接觸過的演奏大師中,攜備專用鋼琴巡迴世界的唯有霍洛維茲,其他則是「入境隨琴」,等於是每到一個新場地,就要習慣不一樣的品牌鋼琴,重新調整音色、適應觸鍵,用自己的手指力道及彈奏技巧,創造出理想的詮釋。有時當我坐在台下聆聽,都不禁為驚嘆著:「這是我剛剛調的琴嗎?」演奏家神乎奇技的手指,不但掩蓋了鋼琴本身音色的不足,甚至賦予更豐富巧妙的變化。

    文字|曾吉光、鄭淑瑩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擊樂大事記

    年代 台灣社經文化大事記 擊樂大事記 1960 ▲國內「打擊樂」尚無專門研究及 教學,頂多附屬於校園管樂社團 1970 ▲《雲門舞集》成立 ▲新象文教基金會成立 ▲日本打擊樂名家北野徹來台演出 ▲日本岡田知之打擊樂團首度來台演出 1982 <td style="width: 257px; he

    文字|鄭淑瑩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預知2006表演紀事—Top 10 & 10 Topic 十大表演紀事背後的現象與議題

    前年《PAR表演藝術》雜誌曾做過一次「預知二○○四表演紀事」,預告全年的表演大事,當時編輯們做得辛苦,但讀者們反映熱烈,把一年的表演大事做了一遍掃瞄,在國內表演團體往往演出的不確定因素還很高的情況下,編輯檯的「預知」風險壓力很大。 二○○六年,編輯檯重提此事。但這一回,我們放聰明些。一方面也因為現在可以照表操課的節目比過去穩定的多,另一方面,每一年其實都有一些大事,背後有著若隱若現的代表意義與趨勢。於是PAR編輯檯蒐列了未來一年即將發生的表演藝術大事,涵蓋人物、場地、節目、事件共二十項,由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楊忠衡、劇場及電影導演鴻鴻,資深劇場工作者耿一偉及PAR雜誌總編輯盧健英,為讀者選出二○○六最值得期待的十件人與事,而「Top 10」的背後有十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與議題(10 Topic)。 表演人物亮眼出線 超凡的舞藝及亮眼的舞台魅力,許芳宜一開始便在無異議的情況下被評為今年「最閃亮的明星舞者」,台灣大部份的觀眾對這位來自蘭陽平原的舞者或許都還不熟悉,除了三月與葛蘭姆舞團領銜演出,今年四月她還將在雲門舞集2主跳羅曼菲為其量身訂做的獨舞。在舞蹈這一行裡,「舞星」的出線十分不易,先天條件、後天努力之外,還要加上許多環境裡的拱月因素,使得她能以身體與作品交盪出極大的影響力,並成為家喻戶曉的舞蹈藝術家。做為一位在國際上被看見的亮麗舞者,我們期待她有更多讓台灣觀眾看到的機會。 在伍國柱因病猝逝後,目前擔任雲門舞集2駐團編舞家的布拉瑞揚更受矚目,被選為「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編舞家」。長年關注布拉瑞揚的劇場導演鴻鴻認為他的作品「格局恢弘,結構奇特,多焦點調度大膽,畫面變化豐富,節奏張馳激烈」,而最難得的,莫過於「情感表達的深沈」。今年四月,雲門年度公演的組合便是林懷民+布拉瑞揚的師生檔。布拉首次從雲門2「晉級」為雲門舞集編舞,「接班人」的態勢呼之欲出。 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請來的歐陸當紅導演托瑪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無疑是今年「最具份量的國際導演」,十月將帶來易卜生的《海達‧蓋布樂》和東德劇作家克洛茲的《點歌時間》。曾多次到德國看歐斯特麥耶作品的鴻鴻說:「他的作品直接面對社會問題,政治氣息濃厚,肢體衝突強烈」,每有新作都會成為歐陸劇壇

    文字|楊忠衡、耿一偉、鴻鴻、盧健英、鄭淑瑩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紐約到回家之路

    這天一大早,一身棉衣的,打鼓的劉若瑀就來到雜誌社辦公室裡 「啊!好久沒見到李安了。」 李安當年認識的是演戲的劉靜敏。八○年代初,劉靜敏還在演藝界,是蘭陵劇坊一炮而紅的「荷珠」,主持兒童節目、演文藝電影片,為了讓蘭陵劇坊更好,她塞了三雙高跟鞋在行李裡,紅塵滾滾飛去紐約,認認真真地想做個偉大的女演員。李安改變了她的戲路。 李安算是劉靜敏在紐約大學的學長,李安學電影,劉靜敏學表演,在李安「不計成本」的畢業製作裡,當時台灣金鐘獎得主的劉靜敏免費當他的女主角。這位學長介紹劉靜敏去上感官記憶的劇場訓練課程,學習新的表演方法;英文還很破的劉靜敏,不到一年便一舉考上向來注重英文咬字行腔的紐大表演系。 在表演系,劉靜敏接觸了果托夫斯基的貧窮劇場;從貧窮劇場,她的表演路回到了劇場與原始人文關係的思考。 劉靜敏丟掉了高跟鞋,真真實實地踏在土地、自然裡去尋找身體內在的動能。一九八七年,她在木柵老泉山上成立了優劇場,她和團員們跑山、練氣、打太極,後來走全省、走印度、走到西藏;她的劇場之路從西藏回來之後,走的路越來越遠,卻離自己的文化越來越近。一九八八年,劉靜敏創立優劇場,從此展開一條漫長的東方身體文化的修練與實踐之路。 她褪去了劉靜敏,變成了打鼓的劉若瑀。和李安在越洋電話裡的長談,讓打鼓的劉若瑀想起在紐約的「劉靜敏」,劉若瑀眼眶泛紅,自責怎麼忘記了如此重要的生活過程,關鍵地影響了後來的生命發展;「紐約經驗幫我們開了一扇門,打開門之後深入進來,原來自己的東西在裡面。」

    文字|盧健英、鄭淑瑩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熱愛三國的張杰,有各式各樣的《三國》相關書籍與影音產品。
    特別企畫 Feature 小古人如是說

    張杰:如果生在三國,最希望跟諸葛亮一起去北伐

    暑假後就要升上小學六年級的張杰,不只有個很像古人的名字,從小博覽群籍的他,最愛的就是人物超多、故事複雜的《三國演義》。他不但愛看書裡的三國,也愛看電視劇的三國,還在班上演出「草船借箭」,扮演他最喜歡的三國人物諸葛亮。

    文字|張杰、鄭淑瑩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 彭廣林與鄭淳仁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們的《快樂頌》 我們的PASSION

    貝多芬的《快樂頌》,是普世大眾都知道的經典旋律,今年也剛好是《快樂頌》作詞者、德國文學家席勒逝世兩百週年的紀念年。而對於小提琴家、愛樂電台節目主持人彭廣林,與從小學音樂、建中三年級應屆畢業生鄭淳仁來說,這首人人能哼唱的旋律又有什麼意義? 同樣出身光仁音樂班的彭廣林、鄭淳仁,一個「四年級」一個「七年級」,六年前便有過第一次接觸。當年小學六年級的鄭淳仁,在光仁四十週年音樂會上擔任學生副首席,「坐我旁邊那個高大親切的校友首席,就是彭廣林老師!」為了與心中偶像再聚首,鄭淳仁把兩周後的大學聯考暫拋一旁,熬夜K書的眼睛再紅腫,也要戴上隱形眼鏡,細心打扮髮型衣著,要給久違的彭老師一個好印象。 「原來當年坐我旁邊的小胖子就是你!今天造型很有貓王的味道喔!」健談直爽的彭廣林一看到與自己女兒年紀相近的光仁小學弟,直開玩笑說要介紹兩人認識。在學長兼偶像的妙語如珠引導下,正襟危坐的鄭淳仁漸漸放開緊繃的神經,暢所欲言不同世代對於自我、對音樂、對未來所追求的「passion」(熱情);兩人話匣子一開,跑遍了兩廳院圖書館、影音間仍不過癮,乾脆共赴晚餐聊個痛快!六小時的對談,從席勒與貝多芬的《快樂頌》開始。

    文字|鄭淑瑩、陳建仲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 趙文瑄當空服員時與同事合影。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空服員到大明星

    趙文瑄 文學與電影讓他自在翱翔

    熱愛文學與電影的趙文瑄,居然從未想到自己可以演電影!三十二歲才出道的他,之前曾當了十年空少,卻在落地想要轉行當老師的關口,一則選角廣告開啟了他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從此展翅翱翔於兩岸三地演藝圈中。

    文字|鄭淑瑩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焦元溥與俄國大提琴家顧德曼合影。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法學世家走上指揮之路

    焦元溥 青年轉業飛往音樂天空

    出身法學世家,甫自美國佛萊契爾學院取得法律外交碩士的焦元溥,其實最大的夢想是「要當一名優秀的指揮家!」,十五歲就開始發表樂評的他,現在更想進一步報考歐洲音樂學院修習指揮,對他而言,音樂才是他真正想走的路!

    文字|鄭淑瑩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南管是流傳於中國南方的古老樂種,曲調悠慢,音韻典雅且轉折多。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南管的天才十問

    南管是音樂、戲劇、還是樂器的名字? 南管與北管有什麼不同? 正逢漢唐樂府推出《洛神賦》,想去感受南管的優雅氣氛,又怕聽不懂當場睡得打呼怎麼辦? 免驚!本刊特邀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與專案經理陳倫頡,為「南管新鮮人」來個入門解惑,讓你輕鬆進入南管的「美麗境界」。

    文字|陳美娥、陳倫頡、鄭淑瑩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劉學軒
    特別企畫 Feature

    加入傳統元素 就是要讓全世界認識!

    今年接下台北打擊樂團經營重任的作曲家劉學軒,認為未來二十年打擊樂仍會是台灣音樂界發展最蓬勃的樂種,而他也要將年屆二十的台北打擊樂團帶向「團員專職化」,以「為台灣作曲家服務!」,同時為了讓台灣的打擊樂更能讓世界樂壇認識,劉學軒認為作品應該朝「在作品中加入特有的台灣傳統元素,提高民族辨識度」的方向發展。

    文字|鄭淑瑩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今年夏天,讓孩子的暑假很藝術!

    煩惱炎炎夏日不知如何安排小朋友暑假生活的家長們有福了!兩廳院自七月份舉行「2005兒童表演藝術圖書影音主題展」,準備了多項讓孩子們親近藝術的書籍與影音作品放映,這個夏天,就帶著孩子來兩廳院吹冷氣、看電影、抱回滿滿的藝術寶藏吧!

    文字|鄭淑瑩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與表演者一起呼吸,用鏡頭捉住最初的感動

    為了讓自己保持與觀眾一樣的新鮮感,劉振祥通常婉拒排練參觀邀約,堅持要在記者會或演出現場,用初次欣賞的直覺,拍出藝術作品所呈現的強烈印象。「拍攝時間越短,當下的直覺判斷反而越強!」他說拍到好畫面沒有訣竅,重要的是和表演者或舞者「一起呼吸」,用心隨著台上的肢體律動及情緒節奏走,自然會知道何時是最有力量的爆發點!

    文字|鄭淑瑩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主持人黃韻玲與3D偶魔力客一起彈琴說故事,帶領小朋友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活潑動畫+生動介紹

    《古典魔力客》 讓親近古典音樂好輕鬆

    親切風趣的主持人黃韻玲,加上長得像「MMs」巧克力球的「魔力客」,還有生動活潑又搞笑的古典音樂家動畫,讓電視機前的小朋友不知不覺地被「勾」進看似「高深」的古典音樂世界。這個由公共電視製作的音樂啟蒙節目播出第一季就引發熱烈回響,但幕後製作的艱辛過程,也讓我們驚訝:原來要讓你看得輕鬆,其實幕後真的一點都不輕鬆呢!

    文字|鄭淑瑩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 舞台上的甄詠蓓是個現代打扮的女園丁,彷彿墜入夢中花園的凡人。
    特別企畫 Feature

    杜麗娘的現代驚夢

    《遊園》的故事意念取自湯顯祖《牡丹亭驚夢》一折。舞台上的甄詠蓓是個現代打扮的女園丁,傾注心力照料一花一草,內心卻遊走於天堂與地獄之間,思尋屬於自己的神仙美眷。女園丁一人在舞台上喃喃自語、寫信撕信、來回走進,以創意強烈的肢體感,演繹杜麗娘死後的魂遊。而甄詠蓓獨挑大樑,融合京劇身段與現代劇場的演出,更是此劇一大看頭。

    文字|鄭淑瑩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劉樂群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民間遊藝到國家藝術殿堂

    劉樂群的一小步,跨出「舞鈴」一大步

    「一樣都是4G的隨身聽,為什麼大家願意花高價去買蘋果iPod?扯鈴也是一樣,不管是表演形式或是用具,都要用創新的思維呈現或包裝,去探索下一步的可能!」舞鈴藝術總監劉樂群篤定地說。 放棄穩固優渥的國小教職,轉戰表演藝術陌生領域,劉樂群一路以「傳統」為基礎,不僅改良扯鈴,更開啟了扯鈴融合舞蹈的藝術新貌

    文字|鄭淑瑩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編舞家劉紹爐
    特別企畫 Feature

    「油滑」中,看見人體之美─劉紹爐

    有「舞蹈界愚公」之稱的劉紹爐,正如這個綽號所點出的,以愚公般堅持投入的精神耕耘他的舞蹈創作之路,而「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系列作品正是與他畫上等號的金字招牌。今年該系列首部曲《奧林匹克》重新搬上舞台全台巡演,也讓年輕世代有機會一睹這支巡演過大半個地球、劉紹爐將體育轉化為舞蹈藝術的得意之作。

    文字|鄭淑瑩
    第160期 / 2006年04月號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