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技歌舞團—家族競技場》,內容結合了現代特技、舞蹈、戲劇,穿插耆老訪問的紀錄片片段。演出地點就選在紅樓戲院,企圖重現光復時期的盛況風華。舞台上,演員不只展現技術性的特技表演,更融入角色情感及個人心路歷程告白,重現昔日家班表演的生活型態
台灣特技歌舞團《家族競技場》
TIME 1.13~14 7:30pm
1.14~15 2:30Pm
PLACE 台北紅樓劇場
INFO 02-33939888
時光退回台灣光復初期,兵荒馬亂的年代,特技藝人從大陸來台,延續家族經營模式,掀起了紅極一時的特技娛樂表演。當年「張家班」、「趙家班」、「潘家班」名震西門町,許多賣座戲院如中山堂、大世紀戲院、大稻埕第一劇場爭相邀約,連外國人來台也都指名欣賞「椅子頂」、「雜耍」、「軟功」,特技表演堪稱當時一票難求的高尚娛樂。
五○年代電視開播,衝擊戲院生意,特技團也漸漸把舞台轉往酒店及夜總會,每逢演出前夕,演員們在街頭踩街發傳單,舞台上的高空特技,穿插流行的搖滾迪斯可歌舞秀,成了當年人們的共同記憶。往後隨著電影業、流行音樂興起,以及復興劇校綜藝科的成立,特技走入校園,家班傳承技藝也逐漸消失了。
保存特技珍貴史料,尋找新的表演方向
「看著特技表演在台灣的發展及起落,如何保存珍貴史料,並找出新的表演方向,是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出身戲專綜藝團、現任戲專推廣教育中心主任的程育君,談起特技有著強烈的傳承使命感。昔日耆老日漸凋零,程育君等人馬不停蹄地展開紀錄片拍攝工作。
除了尋訪八十多歲的老藝人進行口述歷史、造訪改建多時的劇院外,程育君並與「神色舞形舞團」藝術總監李曉蕾合作演出《家族競技場》,內容結合了現代特技、舞蹈、戲劇,穿插耆老訪問的紀錄片片段,並請來曾獲東京影展及金馬評審團大獎的作曲家張藝,現場演奏樂曲,演出地點就選在紅樓戲院,企圖重現光復時期的盛況風華。
舞台上,演員不只展現技術性的特技表演,更融入角色情感及個人心路歷程告白,重現昔日家班表演的生活型態;舞台下的紛爭、酗酒、賭博、男尊女卑情結……,演員們一邊演出高難度的特技,一邊回溯自己從小到大的訓練歷程,探索著這些年的摔打滾翻,對自己的身體、心靈造成的是突破還是局限,以後的路又該如何走下去?
技術之外,找到與情感的真實連結
排練過程中,出身舞蹈的李曉蕾直指特技與舞蹈的核心差異:「特技太過注重技術層面,連停頓、擦汗都是算準時間的機械化動作,不像舞蹈有情緒發展或身心連結,真實貼近生命。」因此在編導工作上,她更加強調特技演員從內而外的突破,動作熟練精確外,情感的鋪陳及轉化也要融入其中,「回歸身體,用身體說話,找回以前所沒有的內在感動,才能進一步感動台下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