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莎.葛蘭姆在九十七年的生命中,致力創作七十載,留下的一百八十一支舞作支支經典。(陳福祺 攝 傳大藝術 提供)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時代異端 舞蹈天才

瑪莎.葛蘭姆 永遠的傳奇繆思

這名出身美國小鎮,身高一米六,二十二歲才開始習舞的女子,在九十七年的生命中,致力創作七十載,留下的一百八十一支舞作,取材從希臘神話、美國拓荒時代故事到聖經故事,時而縱情狂野、時而溫馨雀躍,或將人類的貪婪、忌妒描繪得淋漓盡致。曾有人批評葛蘭姆的性格沉默主觀、寡言難搞,她在自傳《血的回憶》說:「一個被視為異端的人,往往不論做什麼都被誤解,她總是逆著多數人的風向前進。我就是個異端,我的行事與一般人不同。」

這名出身美國小鎮,身高一米六,二十二歲才開始習舞的女子,在九十七年的生命中,致力創作七十載,留下的一百八十一支舞作,取材從希臘神話、美國拓荒時代故事到聖經故事,時而縱情狂野、時而溫馨雀躍,或將人類的貪婪、忌妒描繪得淋漓盡致。曾有人批評葛蘭姆的性格沉默主觀、寡言難搞,她在自傳《血的回憶》說:「一個被視為異端的人,往往不論做什麼都被誤解,她總是逆著多數人的風向前進。我就是個異端,我的行事與一般人不同。」

PROGRAM  瑪莎.葛蘭姆舞團

TIME     3.25   2:30pm   7:30pm《迷宮行》、《阿帕拉磯之春》、《編年史》

          3.26   2:30pm   7:30pm 獨舞、《心靈的洞穴》、《光明行》

PLACE   台北國家戲劇院           

INFO     02-27715676

二十世紀的世界藝術扉頁上,「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無疑是傳奇精采的重要篇章。這名出身美國小鎮,身高一米六,二十二歲才開始習舞的女子,在九十七年的生命中,致力創作七十載,留下的一百八十一支舞作支支經典。她憑著堅定意念及不凡的創作能量,發展出一套樸素中帶有強大張力,流洩深度思維與反抗的舞蹈符號,將現代舞昇華為撫慰人心的世界主流藝術,三十二歲那年所成立的同名舞團,至今仍居世界重要地位。

二十二歲走入舞蹈之門,創意豐盈引發爭議辯論

瑪莎.葛蘭姆誕生於一八九四年,成長於充滿清教徒保守思想的賓州小鎮,嚴謹的家庭教養和奔放的熱情性格衝突,成為她創作生涯的原動力。在醫生父親的規範教化下,小女孩時期的葛蘭姆曾經覺得跳舞是種罪惡,到了青少年時期,舉家搬遷到藝術活動頻繁的聖塔芭芭拉,一次觀看露絲.聖.丹尼斯(Ruth St. Denis)的舞台表演,開啟了葛蘭姆的藝術視野及慾望,十七歲的少女心中,許下終生奉獻舞蹈的心願。

二十二歲那年,父親去世,長相平凡、微胖、沒有舞蹈基礎的葛蘭姆,敲響聖.丹尼斯的舞蹈學校大門,勇敢踏出夢想的第一步。堅毅的決心與不懈的努力,讓她一路從助教、教師,突飛猛進成為團內重要舞者。時值一次大戰爆發、工業城市急速興起,葛蘭姆的創作細胞也隨著世界變遷蠢蠢欲動,急欲開創出有別於前輩浪漫情懷的形式,提供當代苦悶與衝突的出口,要求舞蹈和文學、音樂、美術一樣,具有嚴肅而震撼的力量。

希臘神話、美國拓荒時代故事到聖經故事,都是葛蘭姆取材的舞作主題。時而縱情狂野、時而溫馨雀躍,或將人類的貪婪、忌妒描繪得淋漓盡致。她的舞作充滿濃厚的女性觀點,柔和了性與暴力,深深吸引觀眾,挑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卻也引發爭議及辯論。但她從未屈服或改變,她說:「我希望由觀眾中的識者來評我的作品,如果他們叫囂,悉聽尊便,如果他們不高興要離席,請便!」驕傲得理直氣壯,讓人更加臣服於她的藝術世界。

研發出以小腹力量為原點的「葛蘭姆技巧」

在狹小的曼哈頓卡內基音樂廳排練室內,葛蘭姆創立了自己的舞團。三十二歲的她,與團員們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拿自己的肢體作實驗品,發展出一套以小腹力量為原點的獨特技巧,吸氣時「伸展」(release)、呼氣時「縮腹」(contraction),進而發展出無數仆倒與起立的動作,構成扣人心絃的強烈對比及戲劇效果。相對於芭蕾的輕盈優雅,葛蘭姆舞者打著赤腳、線條強硬,跳躍笨重,明顯表達對地心引力的抗拒,舞衣清一色是深暗連身大長裙,風格純淨有力。

一九二九年《異端》Heretic一舞,為葛蘭姆自己與現代舞寫下獨立宣言,她扮演一個異教徒似的局外人,企圖衝破舞者們群聚的巨牆,展現出「個體在創造新物時,面對一片黑暗的保守主義社會,所產生的終極掙扎」,這也是她後來作品中不斷出現的主題。在良師兼伴侶、作曲家霍斯特(Louis Horst)的指導與鼓勵下,她不再採用現成音樂編舞,所有曲子都根據舞蹈需要而寫,合作的作曲家有柯普蘭、巴布爾等人,造就了經典作品如:描寫移民時代新婚夫妻喜悅與期待的《阿帕拉磯之春》Appalachian Spring,以及描述人性黑暗的《心靈的洞穴》Cave of the Heart

從個人抒志到世界關懷,重病之際仍堅持創作

隨著技巧的成熟,葛蘭姆的舞蹈由個人抒志,逐漸轉移到對美國文化的研究及對世界的關懷,並捨棄純女性作品,加入男性舞者角色。《美國文獻》American Document敘述美國開國歷史、《致世界的公開信》Letter to the World則改編美國女作家艾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詩作;獨舞作品《莊嚴的舞姿》Imperial Gesture 及《深沉之歌》Deep Song是對當時西班牙內戰的反響,規模甚大的群舞《編年史》Chronicle是表達對世界的恐懼。

接下來的希臘神話系列,歷經世事的葛蘭姆以精準的眼光剖析人性,《夜旅》Night Journey透過伊底帕斯戀母弒父的傳說,描寫宿命及命運的迷惘;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克萊田涅斯查》Clytemnestra訴說惟有透過懺悔的告白得以平息衝突,並且融合了古典東方的能劇及歌舞伎於其中,證實她對世界劇場的高明掌握。

隨著年華流逝,葛蘭姆的體力外表漸衰,意志力卻從不言老,嚴以律己延續藝術生涯,直到七十六歲才在眾人勸說下,放棄親自登台跳舞,重病逝世之前仍堅持創作最後作品《女神之眼》The eyes of the Goddess,在世人眼中,她的確是位獨一無二的舞蹈繆思,沉默自信的神情,猶如一尊永遠的神像。

游好彦林懷民引導,葛蘭姆技巧在台灣扎根

而強調「收」與「放」的葛蘭姆技巧開始狂掃世界舞壇,台灣舞蹈家游好彥曾是葛蘭姆舞團最早網羅的亞洲男舞者;一九七二年,旅美青年林懷民走進紐約東城六十三街陳舊的葛蘭姆學校,「舞者像貓般地來回,老師們大叫著:縮腹時,身體不許往下掉!瑪莎說不可以!」在林懷民眼中,「如果地心引力象徵一種極限,葛蘭姆技巧的地板動作,不是臣服,而是再度奮起的準備。」林、游兩人相繼回國,葛蘭姆技巧廣披雲門舞集、以及所有的大學專科舞蹈系、高中舞蹈班、舞蹈補習班。國外舞蹈學者還曾將《薪傳》中「拓荒」段落及《白蛇傳》拿來與葛蘭姆的經典作品互相比較。

曾有人批評葛蘭姆的性格沉默主觀、寡言難搞,她在晚年出版的自傳《血的回憶》Blood Memory中自訴:「一個被視為異端的人,往往不論做什麼都被誤解,她總是逆著多數人的風向前進。我就是個異端,我的行事與一般人不同。」事實上,私底下的葛蘭姆愛漂亮、體貼親切,一九七四年來台時,臨行前還將身上所剩的三千多元台幣給了林懷民,說了一句:「For the rainy day!」雨天裡的相援,鼓勵他度過舞團初創的艱困期。

天才也好、異端也罷,能夠堅持一生在藝術道路上拓荒創新,瑪莎.葛蘭姆已無疑是時代中,最值得尊崇的偉大藝術家。

延伸閱讀

▲《表演藝術》第十六期,游好彦〈我是一名舞者—瑪莎.葛蘭姆自傳《血的記憶》〉,p.80,1994年2月號

▲《表演藝術》第十九期,黃尹瑩〈不朽的大師 永恆的舞者—瑪莎.葛蘭姆一百歲冥誕〉,p.41,1994年5月號

▲《血的記憶—瑪莎.葛蘭姆自傳》,瑪莎.葛蘭姆著,刁筱華譯,1993年5月時報出版社出版(已絕版)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台灣之光」帶回多年奮鬥成果

許芳宜  展現「瑪莎.葛蘭姆傳人」丰采

文字  鄭淑瑩

許芳宜呈現四支葛蘭姆經典獨舞

許芳宜近年來在世界舞壇大放異彩,考入葛蘭姆舞團後,短短三年時間,一路從實習團員、新舞者、群舞者、獨舞者,躍升為首席舞者,被美國媒體讚譽為「瑪莎.葛蘭姆傳人」。而在榮登美國《舞蹈》雜誌封面人物、獲頒台灣總統勳章、紐約華人藝術協會「2006傑出亞裔藝術家獎」後,謙虛念舊的許芳宜依然心懷故鄉,每年返台與雲門舞集2合作「春鬥」系列,去年底也曾返回母校北藝大,擔任葛蘭姆經典作品《天使的嬉戲》排練指導,傳授學弟妹舞蹈技巧與海外經驗。

今年,許芳宜終於帶著「台灣製造、紐約發光」的光榮成績,率領成立八十週年的葛蘭姆舞團,返台演出多場經典舞作,以了故鄉觀眾對她的思念與期待。一想到終於能踏上熟悉的家鄉舞台,展現多年累積的藝術能量,許芳宜坦言「近鄉情怯」,直說「是有史以來最緊張、也最興奮的一次演出!」

此次許芳宜所擔綱的四支獨舞角色,包括:《迷宮行》Errand into the Maze、《編年史》Chronicle、《心靈的洞穴》Cave of the Heart、《光明行》Acts of Light;由其他團員演出的群舞及獨舞作品則有《阿帕拉磯之春》Appalachian Spring、《深沉之歌》Deep Song、《嬉謔的節慶之歌》Satyric Festival Song、以及《悲慟》Lamentation,絕大部分都是葛蘭姆在一九三○到四○年間的創作,充滿濃厚的女性觀點色彩。

《迷宮行》描述恐懼經驗,《心靈的洞穴》訴說人性的妒忌復仇

《迷宮行》透過希臘神話中,阿麗雅德妮闖入迷宮遭遇人身牛頭怪物的故事,描述人人生命中共有的恐懼經驗。葛蘭姆曾在自傳中描述,如果要選一支舞給六到八歲的孩子看,《迷宮行》將是首選,「並非這支舞粗淺簡單,而是因為透過簡約的繩索空間佈景,直接表達出人性對於陌生冒險的恐懼,即使孩童也能深刻感受。」《編年史》的開始片段,背景中扁平卻富有稜角的建築,則突顯出葛蘭姆在空間內對肢體作出革命性曲線的創意。

取材希臘悲劇《米蒂亞》Medea的《心靈的洞穴》,訴說人性的妒忌復仇,赤裸呈現由愛生恨的極端性格;許芳宜說,其中的〈毒蛇之舞〉獨舞,必須以強烈的肢體顫抖及狂放情感,跳出人性深處的黑暗惡毒,每次演出猶如「火在燒」。《光明行》則是葛蘭姆技巧的完美呈現,歌詠表現年輕的美好,創作靈感來自紐約居所後花園的小芽,順著光攀長到兩層樓高,啟發舞者應該不停發掘、成長自己的身體,從中經歷痛苦,也享受愉悅。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