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下的陰影啟示
以樂曲為中心,事件一層層推進連動,某方面來說,漢斯.季默的音樂在此齣劇作處理的是時間性的向度,以聽覺展陳將視覺畫面帶入敘事的殘餘,彷如一場催眠儀式般反覆啟動一幕幕原本停格的事件畫面,藉此打破線性時間的性質,形成一種內在時間的觀看。
澳洲Griffith University大眾傳播畢。在媒體、出版業服務多年,以表演藝術新聞採訪攝影、全台各地表演場館、藝術節、音樂、戲劇、舞蹈節目等活動記錄為主。目前為《PAR表演藝術》特約網路編輯。
以樂曲為中心,事件一層層推進連動,某方面來說,漢斯.季默的音樂在此齣劇作處理的是時間性的向度,以聽覺展陳將視覺畫面帶入敘事的殘餘,彷如一場催眠儀式般反覆啟動一幕幕原本停格的事件畫面,藉此打破線性時間的性質,形成一種內在時間的觀看。
你想過死亡嗎?你想過當你離世之後,你留下的各種物件,將如何訴說你這個人的一生?繼《遙感城市台北》之後,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將再訪台北,帶來《未竟之室》,打造八個房間,透過八個人物的人生物件,讓觀眾聆聽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同時思索「死亡」這件事。我們也邀請了史蒂芬.凱吉參與這次的開箱企畫,與讀者分享那些可用來敘述他生命點滴的私密物件。
自從去年夏天女兒出生,董怡芬的人生就大大改變了,「有了女兒之後,就沒有時間感了,因為時間完全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也因此,讓她對工作、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比起創作,她發現自己更重視小孩與後代的未來,除了想幫助年輕的舞蹈工作者磨練經驗,也想讓舞蹈的世界更寬廣、讓台灣的藝文環境再提升董怡芬想從追趕時間表與緊繃的身心中緩下來,好好檢視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的身體、陪伴女兒成長,是董怡芬給自己的功課。
以《台灣有個好萊塢》中的表現受到矚目的林玟圻Ctwo,其實已在音樂劇舞台耕耘許久。回顧人生,有兩件事情從來沒有離開過Ctwo的生命,一是唱歌,二是打鼓,從小參加朱宗慶打擊樂團學習打鼓起,起先只是興趣,最後竟跟他的生活牢牢綁在一起。外表喜感的他卻有細膩的心思,問他會想留下什麼給世人,他說:「我若留下什麼給後人,是不是就代表我要形塑他們成為我想像中的樣子?如果是這樣,我寧可什麼都不要留下。我不願約束他們。」
「一人樂團」是日京江羽人在二○一七年建立的表演系統,他自剖無法與人共做音樂,可能與成長環境及具獨立做數位音樂的能力有關。他說,現在想的是「如果一個人被放逐到荒島,會想聽什麼歌伴餘生。」於是創立了「荒島唱片行」,大量採樣拼貼、活化舊作,「創作不該被深奧化,做音樂就像做菜,有時做給自己,有時為別人而做。」日京江羽人如是說。
由國藝會創設的「ARTWAVE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來到第三年,特邀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策展「能動者平台 #1台灣與日本」,並在近期徵選台、日各三名青年編舞者共同創作。所謂的能動者,指的是擁有獨特的肢體,但尚未具備一套定義「自己的語言」編輯能力的舞蹈創作者。梅田指出:「能動者計畫最吸引我的並不是提出完整的作品,而是進行一種動態的實驗未來會如何發展我們很難說,但我期望透過新的嘗試,為大家留下新的價值標準。」
相遇於二○一七年的德國漢諾威國際編舞大賽,台灣編舞家賴翃中與西班牙編舞家Mario Bermudez Gil可說是「英雄惜英雄」,種下了雙方日後合作的契機。曾獲《美國舞蹈雜誌》選為「廿五位必看編舞家」的Mario,年僅卅二歲卻已是經驗豐富的舞者與編舞家,此次為翃舞製作編創的《優雅之外》,試圖挖掘台灣舞者們的「內在動物」,藉以探索「人」與「非人」的界線與轉變。
由於殷巴爾在國際樂壇的高知名度,隨著他接下北市交首席指揮新聞的發布,讓北市交在國際樂壇被報導,增添樂團不少知名度。藉著馬勒的三首交響曲,殷巴爾激發出樂團原有的深厚底蘊,讓老一輩愛樂者找回了久違的北市交,讓年輕一代驚訝地發現,台北還有另一個交響樂團北市交,它竟然可以將馬勒演得那麼好。殷巴爾攜手北市交,「英雄再起」應是可期待的。
知名編舞家阿喀郎.汗在今年的「舞蹈秋天」系列中演出其獨舞封箱之作《陌生人》,也因此機緣,兩廳院邀請其舞團製作人法魯克.喬迪里舉辦講座,分享其入行經過,及與阿喀郎.汗共事多年的生涯與思考。喬迪里在藝術家、政府資源、協同製作、場地、贊助商之間,學習不同的語言,轉譯給不同的人,用溝通讓所有部門一起前進。他認為,一個好的製作人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念,將做的事,跟自己內在深層的核心價值連結,他說:「因為你必須相信,你才有可能做到。」
人生,是加法, 就算是每個平淡無奇的日子 也要妝點得五彩繽紛。 人生,是減法, 每天都離死亡近一點, 豈能不高速運轉,在時間齒輪間爭取時間。 但是人生,眼看著消逝, 卻又無端地被複製, 銘記在隨身的手帳裡。 手帳是主人的靈魂,承接著一樣的個性,有著相同的脈動。 不信?割捨一天看看,你將驚慌地認可它的珍貴。 二○一八即將告別,在尋覓新手帳的歲末, 讓我們一起窺探藝術家的手帳, 把故事一一抖落, 告訴你一本帳的藝術,以及他們藝術的這本帳。
角色多重、行動迅速、判斷果決,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給人的鮮明印象,繁瑣的日常、複雜的行程、開不完的各種會議,善用科技工具的他運用手機、iPad、apple watch這三大法寶搞定,運用音樂的基礎,朱宗慶用減法舉重若輕,用工具完成超人的三合一。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劇場圈人稱「超哥」的王孟超,從在雲門舞集工作開始,就對自己的時間管控高度要求,「劇場是合作的藝術,不遵守時間,對合作對象不公平。」完全透過google calendar雲端管理形成的他,放不下的是作為設計師拿筆塗畫手寫的習慣,從筆記本用到iPad pro,最不能少的,就是可以讓他隨手揮灑的那支筆
演電影又要演劇場,還要教表演、擔起戲劇系主任的行政工作最近因當紅電影《返校》中「白教官」一角備受矚目的朱宏章,面對生活的多頭與繁雜,他則以至為嚴謹的行程規劃應對,不同於他人仰賴科技工具,他最愛的是印有橫線的手帳,一律用鉛筆整齊書寫,用不同記號標示意義手帳中還夾著兩張老照片當書籤,嚴謹規律裡也沁出款款柔情。
不對稱的妹妹頭、被同事戲稱像個「妹仔」的郭玟岑,年紀雖輕,卻是統領國家交響樂團的執行長。浸淫表演藝術、音樂圈多年,她不留票根不留CD也不留音樂家簽名,留的是多本隨性記錄的筆記,藏著她自己才會解讀的漫塗文字,唯一的堅持就是每本都是一樣高,要有束帶,而筆記的外皮不固定顏色,但一定要是鮮豔的色彩,來鼓勵自己。
總是讓人感受到如勁量電池般的滿滿行動力,男高音湯發凱的手帳一攤開,也是多姿多彩琳瑯滿目。多款物件從中掉出,昭告他的人生有多美好,翻著手帳,他津津有味地講起哪一天發生了什麼事,有時只是一丁點標記就可以喚起記憶。像是閱讀日記,或者,比日記還有趣。
自二○一四年松山文創園區成立「LAB 創意實驗室」,作為藝術家的孵化器,提供資金、場地、陪伴創作顧問,至今已支持、培育了十二位創作者,今年度「松菸Lab新主藝」共有五十項作品投件,最終由胡鑑《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兩個人》、王世偉《群眾》與王宇光《馴順的我們》出線,叩問個體、群體與身體的種種關係,將於十一月底至十二月中演出。
資深作曲家溫隆信,除了在古典樂界創作豐碩、備受尊崇,也是爵士樂的熱愛者。從早年就跨足流行、爵士創作的他,今年將自己出身的客家背景與爵士樂融合,策劃了第一屆的「東區秋季國際爵士音樂節」,國內外樂手以客家元素演唱、譜寫新作品,一連串沙龍音樂會、大師講座與大型音樂會,都將在台北東區各角落蓬勃發聲!
「辦桌」曾是許多人難忘的童年回憶,在沒有什麼機會吃好料的年代,婚喪喜慶、廟會活動的辦桌宴席,是大人小孩最期盼的打牙祭時機,但時至今日,生活型態改變,辦桌也漸漸式微,那些記憶中的好味道,那些濃濃的人情味,那些總鋪師用心現煮、費心調理的佳餚,要如何讓新世代品味知悉?且讓國寶級的總鋪師阿燦師林明燦與《十二碗菜歌》導演樊宗錡,分享他們的辦桌故事
說起「秀場」,大家馬上想起的就是「豬哥亮」、「藍寶石」等往年歌廳秀的知名人物與重要表演場地,曾在民國八十年代前盛極一時的秀場,可說是許多觀眾的重要記憶,葷素不忌的生猛語言、歌唱演劇大鍋炒的豐富演出,讓觀眾在苦悶壓抑的生活中,藉此鬆開身心、暢笑開懷。且聽曾是秀場老將的金鐘歌王楊烈,與出身選秀節目、現在歌曲、影視、主持三棲的蔡昌憲,熱絡地分享他們的秀場回憶
時代的變遷,社會型態的改變,讓不少早年盛行的活動愈趨少見,而與之相隨的傳統技藝也隨之式微,如傳統戲曲中的九甲戲,宗教祭儀中的傀儡戲,祭典喪儀裡的紙紮,舞獅表演的紙獅頭,內台戲的手繪布景,還有手繪的電影看板等。它們都曾有過興盛燦爛的風華,而今,卻成為人們懷舊的視覺風景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