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光剧团携手翃舞制作,以京剧结合现代舞的跨界形式演出《精卫》,于本周六4月26日登场。
《精卫》从《山海经》中的精卫鸟形象出发。传说中衔石填海、无悔无惧的神鸟,试图填平因灾难而形成的浩瀚海洋。而在20世纪初风云涌动的年代,青年汪兆铭便以「精卫」为号,自许以身填国难。在这出戏中,精卫鸟(黄宇琳饰)于神话世界中飞翔,骤闻惊心的炸坟声响,从而开启一段臆想的追寻旅程。她在海天交界之处与汪精卫诗魂相遇,也与汪的灵魂深处展开对话。
汪精卫(李家德饰)于现实中或许是争议人物,但在这场以诗与想像构成的精神之旅中,他不再仅限于历史论述的「汉奸」或「烈士」定位,而是怀抱理想、身陷抉择、灵魂破碎却依旧吟诗不止的诗人。剧中不但引用其诗作,更由国光剧团昆曲小生温宇航亲自「献声」,担纲「诗魂」,吟唱汪诗,让观众透过声音直抵诗人的灵魂深海。

这不是传统的历史戏,也非单纯的现代舞剧。《精卫》由书法家董阳孜观赏李家德演出后,以一通电话牵线,促成国光剧团与编舞家赖翃中与其舞团「翃舞制作」的缘分。本剧由艺术总监王安祈编剧、赖翃中编舞,加上导演戴君芳融合京剧与现代舞语汇,在戏曲与身体语言之间穿梭转化,挖掘出情感与历史交叠的诗性场域。
戏中不以写实方式重述汪精卫生平,而是借由神话鸟的异想视角,铺陈一位「诗人」如何走上「烈士」与「政治家」的道路。在这样的框架下,服装设计、舞蹈道具也突破传统,李家德及台上舞者穿著特制的「水墨风靠」,以象征其诗人本色;舞台上可见他长枪挥舞象征内心挣扎;而精卫鸟亦可延伸为其妻陈璧君(冰如),透过踩𫏋与众人共舞对话,交织出诗与情、历史与幻想之间的多重意象。
汪精卫曾写下:「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人生代谢亦如此,杀身成仁何所辞」、「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些诗句如今被搬上舞台,不为洗白,不为翻案,而是试图唤回一段被尘封的抒情主体经验。在动荡时代里,每个选择背后都有难以言说的痛与梦。《精卫》正是透过戏曲、舞蹈与诗歌的融汇,探问人物内心,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这些决定是为百姓,还是为权力?是大义,还是私心?这些问题无需给出定论,而是在剧场中得以展演与倾听。

王安祈认为「历史看结果,文学看初心」,汪精卫也未必仅能落入「忠奸双照」、「一生分作两回人」的二元论述框架。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也曾于《双照楼诗词藁》序中写下「汪精卫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位诗人」。如今,这份将汪精卫「搬回诗的世界」的愿望,将在戏剧舞台上得以实现。
国光剧团团长张育华表示,「《精卫》再次挑战未知的疆界,京剧与现代舞蹈两种截然不同的肢体语汇,将交织对话、相互辉映。」《精卫》以舞剧、京剧、诗剧三重维度呈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在这场想像与诗意交织的旅程中,观众也将重新思索历史的真实与「精卫」的多重声音。
延伸阅读
不求为汪精卫翻案 「武」「舞」交织抒情美学 《精卫》重新理解争议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