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

NSO x 台北爱乐 分别呈献跨世纪经典

文字|张震洲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30
国家交响乐团为5月3日音乐会进行排练。 (国家交响乐团 提供)

在欧洲经贸办事处支持下,国家交响乐团(NSO)与台北爱乐两团各自呈现两场风格相异的音乐盛会。这也是欧洲经贸办事处首次与NSO及台北爱乐两团携手合作,透过庆祝纪念欧盟成立的5月9日「欧洲日」,展现欧洲与台湾在音乐领域日益深化的文化交流。

29日记者会,欧洲经贸办事处谷力哲处长致词表示:「每年5月9日,欧盟都会庆祝『欧洲日』,这是关于和平与合作的盛宴,象征著成功与启发,也展现了我们对民主、人权与法治的坚持。而台湾作为一个成功民主化的例子,同样展现了这份精神。文化有著连结人们的力量,能够促进彼此之间更深的理解,虽然欧洲与台湾地理上相隔遥远,但近年来我们的交流与认识持续深化,这条路我们希望能一直走下去。在这样的精神下,我们很高兴能够在5月3日及5月7日,与NSO及台北爱乐一起庆祝欧洲日。透过这两场音乐会,我们期盼能开拓大家的视野,特别是邀请更多年轻世代的朋友参与;因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台北的学校一同加入这场文化的盛宴。未来,我们希望能与NSO及台北爱乐这两位杰出的伙伴及更多新伙伴,持续在音乐及其他领域开创更多成功的交流活动。」

5月3日「跨世代乐章」,NSO荣誉指挥吕绍嘉携手钢琴家严俊杰呈现莫札特C小调第二十四号钢琴协奏曲,下半场则由NSO演出布鲁克纳E大调第七号交响曲。5月7日登场的台北爱乐「极致.1685」,德国慕尼黑爱乐合唱团艺术总监赫尔曼(Andreas Herrmann)领军台北爱乐,演出韩德尔《上主如是说》与巴赫《圣母赞主曲》。两场音乐会横跨古典与巴洛克,穿越世纪与国界,向欧洲音乐文化致敬。

记者会中,吕绍嘉表示:「我在欧洲生活的时间,占了人生的一半以上,因此能够指挥这场音乐会,对我而言意义格外深远。这次演出的两部作品,都是欧洲留给全人类的重要文化资产,虽然创作于不同世纪、以不同语言表达,但同样直指人性。他们在作品中展现出深刻的情感、美感与真实,这些都是全世界共同珍视的资产。欧洲为世界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些价值却有被渐渐遗忘的危险。身在离欧洲遥远的台湾,我们透过音乐,仍能与这些精神紧紧相连。在排练的第一天,我就告诉乐团,对作品越熟悉,越需要深入挖掘细节,要以非常成熟的灵魂诠释。布鲁克纳的音乐就像一座神奇且美丽的花园,需要我们如园丁般细心地呵护与修剪,而当所有细节连结起来,就能绽放成一个辽阔而动人的宇宙。我也特别期待5月3日演出的C小调第二十四号钢琴协奏曲,这首作品是我最喜爱的协奏曲之一。莫札特的音乐总是交织著光明与阴影,而这首作品则多了更多的阴影,像是『带著微笑的眼泪』。我很高兴能与钢琴家严俊杰再次合作,当年我在汉诺威担任总监时,他还只是个15岁的学生,对音乐展现出极高的敏感度,我很欣慰,当年那位在音乐厅见证我指挥演出的小男孩,如今已经成为卓然有成的音乐家。」对于布鲁克纳第七号交响曲,他深有感触:「布鲁克纳第七号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所有布鲁克纳交响曲中最美丽的开场。在短短20小节内,讲了很多事情,变化丰富、气魄宏大。」他描述道,第一乐章由高音弦带出微弱颤音,第一与第二小提琴细致交织,营造出似有若无、虚无缥缈的氛围。「在这样子的背景下,你仿佛看见宇宙的辽阔。接著,一个虔诚真挚的灵魂,展开一段人生旅程。」当整个乐团再次奏出旋律时,仿佛整个宇宙都在震动。他还表示:「在之后的70分钟里,还有好多动人的故事与人生智慧,跟著音乐,你可以自己想像、自己诉说、自己创作。」

钢琴家严俊杰(国家交响乐团 提供)
凝视聂光炎广告图片

严俊杰说:「在欧洲求学的岁月,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欧洲文化中留下了许多属于人性的珍贵资产。这次演奏的莫札特C小调第二十四号钢琴协奏曲,是作曲家在人生低潮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抗命运的意涵。能与指挥吕绍嘉及NSO合作,演绎这首蕴含深厚情感的作品,我感到非常荣幸与感动。讲到莫札特,大家一定都会想到《阿玛迪斯》这部电影,里面记录了萨里耶里与莫札特的竞赛过程。事实上,这首作品创作在竞赛不久之后,也可见他试图借此展现自我,并留下了许多华彩乐段让后来的独奏家可以自由发挥。所以这是一首非常困难且多面向的协奏曲。」

在莫札特27首钢琴协奏曲中,C小调第二十四号是唯一两首小调之一,它深刻地展现了莫札特音乐中的阴暗与戏剧性。与优雅轻盈的其他协奏曲相比,这首作品的色调更加严峻与复杂,仿佛在音符中隐约听见他内心的挣扎与突破。布鲁克纳的第七号交响曲则与华格纳有深刻关联,特别是第二乐章被视为对这位偶像的预先挽歌。作曲过程中,布鲁克纳曾灵感涌现地写下慢板主题,正巧对应华格纳辞世的消息,使作品增添庄严气氛。

台北爱乐青年管弦乐团(财团法人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 提供)

在巴洛克音乐光芒四射的年代中,1685年无疑是最耀眼的一年,诞生了两位撼动音乐史的巨匠:韩德尔与巴赫。5月7日晚间在国家音乐厅,将迎来一场向这两位音乐泰斗致敬的「极致.1685」音乐会,由现任慕尼黑爱乐合唱团艺术总监赫尔曼(Andreas Herrmann)担任指挥,与台北爱乐室内合唱团及台北爱乐青年管弦乐团共同带来韩德尔的《上主如是说》与巴赫的《圣母赞主曲》两部宗教经典巨作,带领听众沉浸于韩德尔与巴赫笔下风格迥异却至臻极致的音乐世界,在跨越三个世纪的声音交织中,感受巴洛克时代的艺术能量在当代舞台迸发新生。

赫尔曼致词表示:「很开心这是第一次到台湾。韩德尔的《上主如是说Dixit Dominus, HWV 232》,是韩德尔在22岁时,在义大利所创作,这部作品为该时期较严肃、稍古板的音乐环境,注入了清新的活水。另外一个作品是巴赫的《圣母赞主曲Magnificat, BWV 243》,此作与巴赫其他知名作品,如:《B小调弥撒》、《圣马太受难曲》一样的重要,从此作可见巴赫在音乐创作上的至高成就。除此之外,两个作品也代表了在信仰上的祈祷与喜乐的心情。我昨天自慕尼黑飞抵台湾,今天即展开排练,非常期待跟台湾音乐家一起工作。」赫尔曼于1963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本次音乐会是他在台湾的首度登场。身为慕尼黑爱乐合唱团的艺术总监,他长年专注于清唱剧与神剧等宗教作品的诠释,尤其在巴洛克音乐中对语言、音色与情感层次的细腻处理闻名。音乐会上半场由指挥家赫尔曼领军台北爱乐室内合唱团及台北爱乐青年管弦乐团,带来创作于1707的年韩德尔《上主如是说》,此时年仅22岁的韩德尔在这部作品中已展现出惊人的才华与野心。赫尔曼指出:「韩德尔的音乐之所以动人,在于他那充沛的活力及浓厚的戏剧性,透过情绪与节奏的强烈对比,构筑出紧凑而鲜明的叙事张力。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歌剧特质,能直接触动人心,并牵引听众的情感流动。」他特别强调,音乐与文字之间的紧密关系,是韩德尔作品中的关键所在:「他用音乐的语言来突显文字的情感重量,使听众得以在更深的层面上感受故事的内涵。」这部作品融合了义大利式的戏剧性与德国式的对位技法,热情奔放的人声线条与繁复精致的弦乐相互交叠,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感染力,也为日后的神剧《弥赛亚》奠下重要基础。

相较之下,音乐会下半场的巴赫《圣母赞主曲》则展现出更为内敛且精致的风格,其结构层次分明,富有思想性。这部作品最初版本创作于1723年,取材自《路加福音》中圣母玛利亚得知自己将生下耶稣后所吟唱的赞美诗。作品中巴赫以精湛的复音对位技巧与精巧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他深刻的信仰精神与思想层次,并借由象征性的音乐语汇丰富作品的精神内涵。赫尔曼表示:「巴赫以其结构上的繁复与深邃的灵性反思令人著迷。他的音乐仿佛一幅错综复杂的挂毯,每一个声部与旋律都乘载著独特的意义,共同编织出一种引人沉思的整体感受。在他的作品中,文字与音乐的交织深化了文本的内涵;而他的对位技法则提升了声乐线条的表现力,使演出者与观众之间能建立起更深层的连结。」韩德尔戏剧性的澎湃与巴赫的灵性世界的深邃,在赫尔曼心中构成鲜明的对比。他希望能在舞台上展现这些特质,让观众穿越时空,与这些音乐建立起共鸣与连结,感受这两位大师作品的丰富层次与永恒魅力。

台北爱乐室内合唱团(财团法人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 提供)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