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 65聲道讓民眾走進樂團聲場中
一般到音樂廳欣賞交響曲,無非是舞台上的團員聚集演奏,台下觀眾正襟危坐,只有抽象的音符在空間中飄盪,化為混合的樂音進入樂迷的耳朵。然而,若是抽離演奏者,將樂器置換成音箱,解開觀眾束縛自由走動、進入樂團聲響中仔細探索、甚至站上居高臨下的指揮台感受指揮的震撼體驗,會是怎樣的感受?由法國音場設計與聲學藝術家阿蘭.馮榭(Alain Franais)所設計的《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首度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
蒙特婁 2022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CINARS)現場報導(上)
走過疫情,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CINARS)回歸實體
「我可以選任何一個空的空間,然後稱它為空曠的舞台。如果有一個人在某人注視下經過這個空的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個劇場行為。 」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在《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這本經典作品開宗明義地表示,僅需要當作舞台的「空間」、「表演者」與「欣賞者」的要素,就能構築一個劇場行為。 然而若將視眼放遠,如此簡單的劇場行為之下,卻需要各項緊密且精實的表演藝術產業鏈,環環相扣地相互帶動。先不談演出類型有音樂、戲劇、戲曲、舞蹈、跨界等各科的分類,節目的演出分享中,製作、推廣、代理、贊助的諸多角色,分工甚為精細與繁複。藝術貴於反映時代、相互刺激。倘若有個平台能夠搭起網絡,讓表演藝術工作者通往世界各地的資訊更為方便,那該有多好? 外銷表演藝術並創造自我風格 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International Exchange for Performers,簡稱CINARS)便是在這樣的需求下產生。位於魁北克省蒙特婁的CINARS是一個非營利機構,發展至今已經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藝術交流機構之一,也被譽為國際表演藝術領域的先驅。1984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交流會,參加者包括劇院代表、演出經紀公司、獨立製作人、藝術家等交流平台。雖然其主要的使命就在於促進與支持魁北克和加拿大表演藝術作品的出口,但也同時促使各國表演藝術作品的相互交流與推介,藉由簡短的表演呈現或交流,促進藝術作品在製作方(團隊、公司等)和演出商(代理商、製作人等)之間的商業流通,進一步也將蒙特婁打造成國際舞台藝術發展的中心。 CINARS的創辦者為Alain Par,畢業於蒙特婁大學的他,學的是傳播與行銷。在經紀藝術家團隊演出與推廣多年後,也創立了經紀公司並且製作節目。當年做得有聲有色的他,可以率領龐大的團隊製作每年高達400場的演出。期間,他發現有許多亟待被解決的問題,在同業間也有一樣的需求,尤其將觸角伸至國外時,這些想法更為明顯。因此他萌生了創辦CINARS這樣的平台來協助更多人的想法,並且賣掉自己的公司,轉而投入這個非營利組織的發起。最初他們跨海邀請了少數節目製作人及策展人到加拿大看藝術家們的作品,竟一舉成功地吸引了眾多重量級公司的注意,並且也讓國內藝術家
-
蒙特婁 2022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CINARS)現場報導(下)
不只是藝術市集!國際藝術平台記錄時代、傳承經驗
CINARS的節目繽紛多元,涵蓋的項目龐大,分為音樂、古典音樂、舞蹈、戲劇、綜合多學科的藝術、馬戲等6個項目,包含由來以久的傳統,以及前衛創新的項目。有官方所選的節目(offical program),也有非官方節目(off-CINARS)的參與。有別於以往,今年最重要的一個創新是,這些表演節目首次以整體(不只是25分鐘)的形式呈現。創辦人Alain Par表示:「這是一種品質的變化,目的是不斷地改進雙年展。」 表現藝術家對於社會環境的關懷 官方節目首先上演的有加拿大團隊的《OKTOECHO》,表演靈感來自蘇菲派的音樂及神聖的旋轉舞蹈,加上加拿大原住民的音樂表演。24位藝術家包含了梅蒂斯(Mtis)歌手、因紐特(Inuit)喉音歌手 、蘇菲歌手、戰俘(pow wow)歌手 、苦行僧舞者、莫霍克族(Mohawk)舞者及打擊樂手等,共同吟詠生命的讚歌。來自西班牙的《The moon in a pot (A misunderstood show)》,有現場的音樂、舞蹈、戲劇及舞台技術等,透過節目表現穿越月亮最深情的旅行,傳達「幸福無疑是重新找到自己的工具」的意念。十字型的舞台,容許父母親帶著嬰幼兒在其中爬行、互動。而其潛在的意義,也是對於以往某些節目被專業人士批評為「不適合嬰兒和家庭」的溫柔示威,邀請公眾對於兒童節目進行批判性的反思。 《Action at a distance》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作品,舞台上圍著一圈的矮檯燈,在氣氛濃烈的音樂中,舞者握著有線麥克風起舞,麥克風對著自己的手臂滑動像是要用身體說些什麼。長長的電線時而在旋轉中纏住身體,時而解開。各種敘述、扭曲意圖「將記憶視為一種重建過程,而不是對固定事件準確回憶」。同樣來自加拿大的《AALAAPI》是一個結合戲劇和廣播美學的集體創作,兩位住在努納維克(Nunavik)的婦女,將觀眾帶到北方生活。收音機是他們家庭環境的核心,透過這些紀錄式廣播,更跨越了年齡與種族界線,全劇只能透過窗子窺探他們,到最後邀請大家進入家裡,才把家門打開看見內部,就像走進屋子理解他們一般。另外還有加拿大知名編舞家瑪麗.舒娜(Marie Chouinard)完全由舞者的呼吸和聲音發展而來的編舞作品《M》、展現非洲青年傳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妹妹的「天書」——古琴譜
一般人觸摸點字樂譜,即使手指觸感再敏銳,或者甚至張大眼睛仔細端詳,沒有學過判讀方法,任何人都無法從中得知埋藏其中的符碼。就如同看不懂五線譜,在眼中的音符都成了豆芽菜那般。不過,對於懂得漢字的人來說,有種樂譜看來熟悉卻又陌生。因為它的呈現方式,無論是直行排列、單一方塊文字、偏旁或部首、數字等等元素,明明與一篇文章幾乎相同,卻每個字都是生字。這樣的疑惑,在《紅樓夢》第86回〈受私賄老官翻案牘 寄閑情淑女解琴書〉裡出現過。故事是賈寶玉看著林黛玉的書,納悶地問:「妹妹近日愈發長進了,看起天書來了。」黛玉則笑道:「好個唸書的人,連個琴譜都沒有見過。」 賈寶玉口中的「天書」,指的就是古琴的樂譜。相對於以往用長篇文字敘述的「文字譜」,林黛玉所看的則是「減字譜」,顧名思義,就是將文字敘述簡化,取漢字元素組合來表達。最初,不同的琴家對文字譜簡化的方式不同,因此曾有各種體系出現。但從晚唐到兩宋時期逐漸成熟,發展成現在的樣貌。減字譜屬於「指法譜」的一種,也就是按照指法名稱、琴弦的順序以及徽位集合為一個文字而成。一個典型的譜字,上半部表示左手各手指所按的徽位,下半部則是琴弦的次序以及手指指法。只要拆開辨識,每個人都能夠理解。舉例來說: 第三張圖片這個譜字,左上角的「夕」表示左手無名指,右上角的「九」表示在第9徽垂直比對下來,下方的「三」指的是第3弦,找到位置之後按住,接著「勹」則是用右手中指向內撥彈。只要依照這樣的模式,並且熟記符號所代表的指法,「天書」也就不再晦澀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鋼琴家
許哲誠:用聲音探索真實與想像的世界
約訪的前一天,通訊軟體暱稱「哲誠鋼琴小男孩」的他,傳了訊息詢問要穿什麼衣服?上台用的?正式的?還是休閒的?擔心他太煩惱,卻發現這個問題並不為了他自己,因為美、風格、色彩等等對許哲誠來說,只是為了明眼人。真正的他,不是你一眼就能夠看得穿的! 但他還是打扮很得體,整齊的衣衫配著整齊的頭髮;白淨的臉,總是堆著害羞再加上一點調皮的笑容。「不過,不能叫他戴墨鏡!」談起服裝的問題,他的鋼琴老師范德騰語帶玄機地笑了。原來,兩人合作演出曾經考量過酷帥的造型,卻被許哲誠斷然拒絕:「我不想被人貼標籤!」敏感而纖細的他,不允許這類的美感,破壞了他想要維護的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座標:新竹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一個人的願望可以發揮多少影響力 ?先從結果看起去年的國慶音樂會、今年的總統府音樂會,在總統、各院院長與外交使節前表演的,不是知名職業樂團,而是來自風城的新竹青年國樂團。同樣位於新竹的水源國小、龍山國小國樂團在每年舉行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中,至今已拿過超過10次的合奏全國特優第一名,近年來更囊括多項個人項目的特優第一!指揮家閻惠昌多年前率香港中樂團團赴台灣演出時,還親自指揮水源國小國樂團排練,在得知全校只有200位學生,卻有如此優秀的國樂團更是驚嘆;而龍山國小也曾受邀到香港參與香港中樂團主辦國際青年中樂節演出⋯⋯如此現象難以想像,只能說不可思議! 所有的成果始於一個人,那就是指揮劉江濱。問他就究竟有什麼法寶,他竟幽默地說:「因為,我很懶!」 無法放下對音樂的要求 一進到劉江濱的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的簽名。牆上、空心磚上、琴房玻璃⋯⋯連大門上都留著字跡。走近一看,只能被嚇得倒退,因為到訪過的客人,全是名震八方的人物。整排的獎盃放在工作桌旁,音響、黑膠唱片圍繞著所有的空間。 劉江濱一面播放唱片,一面說:「我從高中時代就對音響痴迷。只要我在家的時間,音樂就不曾間斷。」這幾年碰上疫情,許多演出工作都停止,他卻樂得鎮日在家。從早上醒來到晚上就寢,除了到吃飯時間,都泡在工作室中。有時倚靠著沙發陷入沉思,有時跟著旋律輕拭灰塵保養唱片,大量吸取的聲響不是數年,而是數十年不斷。所有的音樂語言與想像,都從唱片中堆疊累加。 雖說現在以一位返鄉耕耘的指揮為人所知,他卻語出驚人:「其實我從沒離開過新竹!」原來,在臺北市立國樂團任職嗩吶演奏員期間的他,將近10年,天天從新竹通車上班。早上搭上6點半的客運,接著騎預先停在台北的機車,趕上9點的排練。他笑道:「因為辛苦,就不想上班了」 進入北市國,對許多國樂人算是終極殿堂了!但對他來說,熱情卻隨時間一點一滴地流逝。「音樂的處理、樂團的聲響⋯⋯這些小點加總起來,就是國樂讓人覺得不好聽的一大點了。」劉江濱嚴肅地說:「我還是沒辦法放下自己對音樂、聲音的要求。」 <p
-
朱宗慶打擊樂團倉庫受祝融之災 財損達1,500萬
12月25日晚間,新北市八里區下罟子驚傳火警,波及朱宗慶打擊樂團所承租的倉庫,所幸無人員傷亡,然而內部存放的物品皆付之一炬,損失慘重。
-
第5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報名啟動 指揮大師史拉特金將與世界名家來台教學與演出
由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所創辦並擔任音樂總監的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TMAF),自2019年起深耕台灣、培植優秀年輕音樂家,每年邀請頂尖好手外,再加上來自海外各地前來參與者共有有近百位齊聚,為台灣年度盛事之一。近期宣告將於明(2023)年7月29日至8月13日舉行第5屆音樂節活動。
-
暌違多年 小提琴家約夏.貝爾攜名琴來台
美國一線小提琴家約夏.貝爾(Joshua Bell),在疫情前一年有著演出高達150場音樂會的紀錄,留下上百張各種風格錄音,獲得的獎項包括葛萊美獎、水晶獎、留聲機獎、艾弗瑞.費雪獎等。並曾參與多部電影配樂演奏,最受矚目的有獲1998年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的《紅色小提琴》、2009年懸疑小說改編的《天使與魔鬼》及張藝謀2012年執導的《金陵十三釵》,知名度如日中天。在疫情過後,他終於應邀來台與樂迷見面。
-
小澤征爾率攜手JAXA 史上首次樂團演奏直送外太空
「不分語言、國籍、文化、年齡或是性別,只要是人,皆能感受音樂的美妙與樂趣」這是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活躍樂壇50年來的信念。為此,現年87歲的小澤征爾暌違4年後首度指揮齋藤紀念管絃樂團(SKO)演奏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在11月23日下午6點半將直播訊號, 乘著「希望」之名,傳至國際太空站(ISS)的太空人若田光一,完成了史上第一次樂團演奏樂音直播送至太空的創舉!
-
維也納+柏林愛樂組成「天團」 愛樂者聯盟來台「玩」音樂
對樂迷來說,維也納與柏林愛樂等於交響樂團的頂級指標。音樂家們不但個個是明星級的角色,也極具權威的嚴肅形象。但是,若將這些頂尖人物湊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呢?享譽國際的「愛樂者聯盟」(Philharmonix)由3位維也納愛樂樂團成員、2位柏林愛樂獨奏家,加上1位才華洋溢的鋼琴家及1位即興演唱兼小提琴家所組成。身懷絕技又有無限創意的他們,跳躍古典的框架,將各種音樂風格以最自由的形式重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江秋岑X賴國洲、傅秀香
讓音樂敲響生活圈,叮叮咚咚變年輕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加上才藝班的廣告總是營造大人帶著小孩學樂器的幸福畫面,帶給我們「學琴」等於「兒童」的刻板印象。然而,對藝文的愛好應該是不分年齡的,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活力班」提供了長者更多的選擇,就算不懂得看譜、也沒有音樂基礎,一樣可以在擊樂的世界中悠遊自在。
-
少年往事
生命中的每一個時段,都有她的歌
應林懷民之邀,歌手蔡琴將在今年12月上雲門劇場演唱。與大型演唱會相比,500個座位與觀眾更為親密。為此,蔡琴從去年底就開始準備、決定曲目,親自場勘,鉅細靡遺了解舞台聲響。到今年,距離演唱會還有9個月,她已經在家裡穿起禮服、高跟鞋,拿著麥克風,一次次地練唱那些熟得不能再熟的歌曲。如此的完美,林懷民卻要她去掉炫麗燈光、去掉華麗換裝,用「減法」,呈現一個純粹的蔡琴。 確實,蔡琴的歌曲,陪伴我們度過每個生命的階段。我們自以為她是老友,但那卻是個假象。正如我將錄音筆推向她時,她調皮地留下了話:「哈囉!哈囉(音更低)!你認識我嗎?我不認識你」
-
特別企畫 Feature 廖尹君X高麗雀
藝、醫攜手,共生共好
提到治療,很容易與病痛、藥物與冰冷的醫療器材相互聯想。近年來,治療涵蓋藝術類群,如音樂治療,運用音樂為媒介,協助高齡長者在音樂無形的傳遞之下,與治療師有目標性地互動,進而協助長者提高生活品質。本文邀請音樂治療師廖尹君與關渡醫院護理部主任高麗雀來談談藝術與醫療如何攜手共生共好,打造銀齡友善環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65歲,小提琴演奏家
蘇顯達:只要站在台上,就一首首好好地拉
愛好音樂的朋友,很難不注意蘇顯達的名字頻繁地出現在節目訊息中。明明才辦完獨奏會,又有協奏曲演出;一會兒出現在小巨蛋舞台上,忽然又飛往金門坑道音樂節。錄製的專輯《拾光。電影故事》入圍今年第33屆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奏、最佳跨界獎(編按:截稿前尚未頒獎,因此未能得知是否獲獎)。滿滿的行程不說,還有北藝大音樂學院院長的行政職、每週主持的廣播節目,為漸凍人協會與安寧病房的公益演出,10餘年來從不停歇。說他真是位名符其實的鐵人,只見他一派輕鬆地笑道:「我這個年紀了,還在做30、40年前做的事情。」 滾動累積能量,保持最佳狀態 不斷地累積能量,是蘇顯達給自己的功課。他排曲目有個習慣,在整場曲目中,總是保留三分之一新曲子的空間,強迫自己在舊有的曲目中加上新的元素。到下一次演出時,新的已經變舊,又可以再往上增添。如此滾動累加,是他至今仍屹立不搖的秘訣。就像他從法國留學歸國後,決定每5年辦一次大型的巡迴演奏會。 他設定目標是:一定要有法國曲目、要有國人作品、要有新有舊,並且就觀眾的角度與自我的理想相結合。至今,巡迴演奏會已執行了8次。 為什麼要自討苦吃?他卻甘之若飴:「我很感恩,老天爺給我這麼多機會磨練,我就更要珍惜、表現應有的水準。」他說:「我常和學生分享,全世界少了你一個人來拉小提琴,也不會有什麼影響。所以人的存在價值要自己去定位、要連自己都看得起自己。」 只不過,那馬不停蹄的行事曆,不論是誰看到都會感到莫大壓力。他不否認,卻也不以為意,因為他會將所有的事情安排得妥貼,一面演出當下,一面也在準備即將到來的曲目;提前跟學生上完課,就挪出空檔陪家人。當事情照計畫執行,即使忙,也不亂。 「我是一位演奏者,不能用忙亂來當作拉不好琴的藉口。」那是他身體力行的價值觀。面對觀眾,他一方面激勵自己,一方面也告訴學生:「當你坐在台下的時候,你就是我的裁判!」 但若真的做不來,可以選擇不要嗎?蘇顯達斬釘截鐵地說:「可以 !你要有拒絕的勇氣!」他舉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為例,晚年在紐約曾唱到倒嗓,觀眾照樣不客氣地往台上噓。即使唱了千萬次的好歌,只要有一次出錯,就永遠難以抹煞。只有在乎自己的藝術是否能游刃有餘地呈現,才能維持該有的品質。 儲
-
朱宗慶捐行政院文化獎獎金 北藝大「擊樂新思維講座 」啟動
2020年擊樂家朱宗慶獲頒行政院文化獎,在致詞時,他便承諾將獎金捐給北藝大音樂系。歷經兩年疫情的嚴峻考驗,這項計畫不但沒有改變,更在朱宗慶的號召下,加入企業界共襄盛舉。在本學期規劃了「擊樂新思維講座」,透過2場論壇、3場專題演講、1場大師班等形式,培育「手腦並用」的音樂人才。
-
北藝大40年校慶 音樂學院12場表演精銳盡出
1982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以「國立藝術學院」為名創校,音樂學系也同時成立,由作曲家馬水龍擔任創系主任。在經過遷址、更名及歷屆系主任的耕耘下,音樂學院已成為該校7大學院中規模最大的學院,也孕育出許多活躍於樂壇的音樂家及音樂工作者。適逢今年創校40周年,也是院慶的時刻,音樂學院精心策劃了12場系列音樂會,結合教師、校友與朱宗慶打擊樂團、亞洲作曲家聯盟、現代音樂協會等單位共同合作,以精采的演出呈現實力。
-
跨界對談
謝明諺X廖偉棠
即興演出,最美的時刻就在於未知。沒有預設的安排在剎那間擊出的電光火石,充滿了能量,卻也難以複製。可喜的是,今年5月,由爵士薩克斯風手謝明諺領軍下,以詩人鴻鴻2020年所出版的《爵士詩選》詩作為基底,重現了樂手與詩人在台北詩歌節、南國漫讀節及人權藝術生活節等演出的絢爛,錄製在《爵士詩靈魂夜》專輯中,以黑膠的模式將聲音立體化。 作為聽眾的我們,聽得見成果,卻更好奇於過程。因為樂手謝明諺感受到文字的無限空間,參與本輯製作的詩人廖偉棠則表白:「鍵盤就是我的樂器」。抽象與具象的兩端,就像唱片的一體兩面。音樂與詩作如何競合?樂手與詩人如是說。
-
職人的圖鑑
讀譜員:讓音樂與影像落在同一脈動中
你一定看過那種影片鏡頭原來聚焦某個畫面,但螢幕外有了風吹草動,於是迅速橫掃找到目標,不料事情已經結束,只好又掃回來,卻連原本發生的也沒看到由此,我們知道有計畫的拍攝極為重要,尤其是音樂會錄影,如何不發生激昂的小提琴獨奏樂段配到沒有動作的長笛家身上,靠的就是縝密的安排。在這之中,要讓團隊所有人確認音樂走到哪裡?「讀譜員」,是個不容忽視的角色。
-
回應歐陸友好 小提琴家陳慕融與國臺交絃樂團9月赴奧地利與立陶宛演出
近期台灣與歐陸國家交流頻繁,不但有重要的官員來訪,更有意偕同其他歐盟國家再度一同訪台,台灣方也釋出善意表示歡迎。在此期間,台灣歷史最悠久、成立已屆77年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將以絃樂團方式首度踏上歐陸領土,以樂會友並打響國際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