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宗慶 (王漢順 攝 朱宗慶打擊樂團 提供)
焦點人物

JPG 朱宗慶:全面發展,給足觀眾進場的理由

「誰需要表演藝術?這個問題既重要,也是我每天思索的核心。」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朱宗慶彷彿是被問進了心坎處,深有同感地說:「大眾需要、藝術工作者需要、教育與文化工作者需要,企業也需要……但在這些不同的需求之中,誰才是你真正的觀眾?」然而在這之前,必須釐清一個觀念:「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娛樂?」藝術的目的包括創作者情感的表達、人生的反思、觀點的挑戰等等,而娛樂則提供愉悅或刺激的體驗,讓人們獲得快樂與滿足感。兩者時而相異、時而交疊,界線要如何劃分?他坦言:「我沒有標準答案。 」

從全面扎根做起,向外擴散

樂團已經成立38年了,在創團最初,朱宗慶就決定讓打擊樂的演奏、教學、研究、推廣共4個方向並進。樂團的演出在型態上分為7類,包括經典、推廣、親子、節慶、校園音樂會、實驗性作品、音樂劇場;主要的節目也有3+1季,分別是經典或純打擊樂作品、跨界演出、擊樂劇場,加上兒童音樂會。這樣多樣化進行環環相扣,30多年下來產生了交互作用,因此得以將擊樂分享到台灣與世界各地。再者,節目類型多,作品豐富,人才也就顯得多元。「這樣的全面發展背後誰來買單?就是觀眾!曾經來看過我們演出的,會發現我們有非常多的變化,就會想要一再觀賞。」如此的成效證明,當初的全面發展是對的。

「觀眾經營本來就非常困難,尤其最近,我們的觀眾跟以前一樣多,但花的力氣卻是加倍。」朱宗慶觀察,原因首在於疫情過後社會生態改變,表演的取代性變多了。再者,以往看表演與其他享受是分開的,現在卻變得相互取捨。如何突破這個困境?他思考著「怎樣讓觀眾變得忠誠」。首先,教學系統的學生觀眾是兒童音樂會的大宗,這是團隊花了幾十年培養的成果。教學的目的本來就不在培養打擊樂家,而是藉著人的本能、最低門檻的方式讓人們進入藝術領域。因此兒童音樂會的觀眾很多都是一生中第一次參加音樂會的,這些孩子們長大後即使從事各行各業,也會將看表演視為必須。

接著,觀眾群從兒童成長到全台有100多個的傑優打擊樂團,再算進傑優教師的樂團外,他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學生等等的擴散,也會是來源之一。當然,三年一度的台灣國際打擊樂節(TIPC)也觸及更遠的觀眾。「但這是不夠的!」朱宗慶透露他們一年舉辦超過百場的講座,維持熱度「目的就是不斷地告訴大家:歡迎來看表演。」

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朱宗慶打擊樂團 提供)

善用社群媒體,全明星班底推好作品

朱團在節目宣傳上,除了透過記者會讓大家知道朱團的活動,也相當善用各種媒體。熟悉朱宗慶的朋友都知道他勤於筆耕,尤其常在Facebook分享所見所聞、樂團演出計畫、資訊等。除個人之外,粉絲頁追蹤人數也高達一萬多人,深獲藝文界的關注。這些文字透過團員們的轉貼分享,效益也就更為廣大。此外,由團隊成立的Facebook、Instagram粉絲團有打擊樂團、豆莢寶寶、jpg實驗室、傑優社團等等,也曾用YouTube以影像方式從不同角度來說樂團的故事,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對於票房,團隊也深入分析,了解各種節目對應觀眾的吸引力,甚至研究男女比例等等。那麼,有沒有嘗試過會員制度?朱宗慶直言不諱:「我們做了非常多次,但說真話,都不成功。」以往有個人或企業大量購票,但真正演出卻出現空位。顯示的問題是:樂團並非不受青睞,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找到觀眾。為此,他們打算變化策略,將以往一對一的會員,改為群組的模式,也就是如同啦啦隊、後援會的組織。「若100組會員每人支持100張票,那麼數量不僅倍增,同時也能夠預估觀眾的數量。」同時,樂團也做到盡量在1年前公布所有的演出訊息,開放這些觀眾不受地點限制、自由選擇觀賞朱團1年中在全台灣各地的演出。若是票券無法消耗的,團隊也能協助處理。

在這樣的計畫下,必須具備兩種必要條件。朱宗慶說:「一個是透過各種管道讓觀眾得知節目訊息,一個就是有沒有好的節目?」這幾年來極力推出的作品皆深具特色,並且「棒棒強棒」。以往樂團中最知名的是號稱「四大天王」的資深團員,然而現在個個都是明星。例如今年推出的《六部曲》,不但每一首曲子都精細地表達音樂的內涵,台上演出的20位團員,每位都擔綱重要的角色並備受肯定,沒有一個人是陪襯的。如此一來,喜歡節目的觀眾在走出劇場後自然會分享、造成口碑,並且延伸到他們的同儕及群組中。

「老實講,台灣音樂界票房的第一名常常是我們!」朱宗慶自信地說:「為什麼?因為我們全年都在演出,而且大部分的節目在北、中、南都有。」票價的訂定一般為300到3,000台幣,最高票價不多,而且會依據不同節目性質、內容、製作成本等考量將5至7種不同等級的比例分配,以及適當地做折扣促銷。「一年收入4、5千萬,算是很強了!」但他也明確地表示:「以打擊樂團的經驗,要靠票房平衡是很難的,一個聰明的人會發現,演愈多賠得多。」政府每年給予的補助和樂團的開銷不成正比,即使偶有結餘,也有前債未還以及未來需要空間的預算要編列。再者,也無法保證來年的演出能不能夠不折本。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六部曲》(朱宗慶打擊樂團 提供)

面對問題勇於實驗,朱團2.0打生存之戰

幸而朱團的教學系統相當專業,即使前幾年疫情遭受前所未有的影響,仍舊能夠有盈餘來支援樂團的演出。再來,就是幾個企業的贊助的增加,讓樂團得以在創意的發想之餘減低後顧之憂。未來,期待能夠逐漸將之前的銀行貸款結束,將困難一項一項地解決。

「我們今年作了實驗,後來發現成功。」朱宗慶帶著苦笑又欣慰的表情道:「我們至今舉辦了22屆的夏令營,每一屆都賠錢。」曾經在第17屆時,打算不要再做了,但收到家長的來信,心一軟又繼續辦。然而持續虧損也不是辦法,因此今年他決定做一個實驗,並且以此作為存廢的評估。實驗的做法就是將夏令營的成本如實列出,以不賺錢、也不賠錢為前提舉行,如果沒有赤字的話,就繼續辦下去。在仔細地計算過後,得知要打平的話,每位學生要比以往多付7,000多元。結果不但沒有一個人抱怨,甚至很快就額滿,「這顯示家長們早就能夠了解我們的辛苦」,於是決心再走下去。

「以這個例子來說,這就是『存亡的關鍵』」,如果當時沒有人來報名,表示夏令營就不會再續辦了。他回想以往出國演出,總是付出遠超所需,若對方要求10個人,朱團可能就派出16位。本想著多一些人去見習,但現在採取的方針則傾向務實精確。在國際談判中,也不再勉強求全,而是轉向多方開發。經過調整之後,就能從源頭的人才、內容、舞台一路連結到觀眾端,讓付出與收入保持平衡。

《六部曲》(朱宗慶打擊樂團 提供)

猶記2024年的1月2日,朱宗慶打擊樂團在創團滿38年當天,就正式對外宣告開啟40周年倒數1,000天計畫。「朱團2.0」的願景工程,從打擊樂團、基金會到教學系統,都將以全面躍升和進化為目標,並展開中、長程計畫的具體行動。此外,也預計於2026年產製出一套具代表性的旗艦作品,於2026到2030年間完成世界5大洲、20國、50城,以及台澎金馬22縣市巡演。然而,面對這樣的長程計畫,有夢想,卻也潛藏著危機。朱宗慶嚴肅地說:「到時候不是成功達到目標,就是解散!」

確實,全世界包括朱團在內的五大打擊樂團中,加拿大的芮克斯打擊樂團(Nexus)已經消失,匈牙利的阿瑪丁達打擊樂團(Amadinda)前年在美國演出之後當晚宣布解散,瑞典的克羅瑪塔打擊樂團(Kroumata)還在,卻已經失去特色了。創團比朱團還早的法國的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Strasbourg)有國家大力的扶持,不但有資金挹助,且給予劇場空間。相較之下,朱團的奮鬥,每每都是一場生存之戰。他們樂觀地面對未來,卻也謹慎地經營團隊,累積前有的經驗作為下一步的走向,如同朱宗慶所說的:「要讓觀眾進場聽100次,就要有足夠他們買票的理由」,做足了工作,觀眾就會自然存在。

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的兒童學員。(朱宗慶打擊樂團 提供)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2/19 ~ 2025/05/20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