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偶劇面面觀
劇場是麵包
相信很多讀者在小時候都曾看過《木偶奇遇記》,大家一定對書中小主人翁畢那曹由木偶轉變成眞人的過程印象深刻。 西方傳統偶戲的魅力,也就在「成眞」的刹那;於最高潮處傀儡發出動盪心魄的情感,令人忘卻它們原來竟是「木頭人」。 到了現代劇場,卻有人獨持衆議,認爲血肉之軀的演員不可信任,「木偶演員」才是劇場的理想,由於他(它)可以分毫不差地,不被情緖影響地,完美執行導演的意圖,精確如機械石英錶般跳動。終究,不管是偶該像人,或是人該像偶,有一件事是毋庸爭議的:劇場就是劇場,劇場是全人類的麵包。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麵包傀儡劇場硏習會招募學員 爲培育社區劇場領導人才,麵包傀儡劇場推出「補天計畫」,由彼德.舒曼和兩位資深團員負責編、導、演、設計、製作等方面的指導,同時創作一齣大型傀儡劇《補天》。 硏習期間爲一九九四年的一月廿二日至二月七日,爲期十七天(不含二、三月份的巡廻演出)。硏習會地點在台北市。招募對象:劇場工作者、敎師、學生、社工等,男女老少不拘。 核心學員四十名需經面試甄選,另見習學員的人數不拘,不需甄試,有興趣者請塡具簡歷、照片寄「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86巷9號1樓425環境劇場」。洽詢電話:(02)301-4070。 (編輯部) 〔大陸〕 台灣系列名劇演出 由台灣中國戲劇藝術中心、上海話劇藝術硏究會、上海現代人劇社共同合作,首次在大陸策劃組織台灣舞台名劇的系列演出,向大陸觀衆介紹數十年來台灣戲劇的成就和藝術特色,將由兩岸雙方携手合作演出。 系列台灣名劇演出的首批劇目,經兩岸戲劇專家的審定,選擇台灣作家馬森的《花與劍》和新一代戲劇作家郭強生的《給我一顆星星》這兩部舞台劇,演出時間爲今年十一月至明年元月,除在上海演出外,還將赴北京、天津參加「中國小劇場戲劇展演曁國際硏討會」,以及前往南京、武漢、福州、成都等大都市巡演。 首批兩部劇作搬上大陸舞台,所需製作費總計爲十五萬人民幣,將仰賴兩岸的藝術界和企業界贊助,並毎年定期推出新戲。 (編輯部) 首屆中國相聲節 由文化藝術局、中國曲藝家協會等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中國相聲節」,十月廿五日在安徽省合肥市揭幕,爲期一周。 這次相聲節是國家級大型表演藝術活動,來自各地的廿四代表隊的卅五段相聲作品,集中展現了當前相聲藝術發展的形勢。而日本、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等地同行也應邀參加觀摩交流活動。 (蕭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腳尖下的旋轉舞台
在澳洲,有兩個會跳的東西聞名於世:一個是袋鼠,另一個就是十月即將來台的澳洲芭蕾。 較之歐洲其他歷史悠久的芭蕾舞團,一九六二年創團的澳芭算是後生晚輩;就因爲如此,它可以更開放,更毫無拘束地接受各種流派的洗禮,展現旺盛的朝氣。 我們將帶領讀者踮起脚尖一起進入芭蕾的世界,從澳洲芭蕾論及芭蕾的各個流派,到現代芭蕾的興革史介紹,以至最後縱觀從古典芭蕾到當代舞蹈的舞台景觀。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交響天空下
指揮家以手中的棒爲針,以聲音爲絲線緊密地穿梭時空,交織出一張多彩的飛氈,乘載著人們的幻想。 歐洲三大樂團中的維也納愛樂將於十一月來華,而荷蘭皇家音樂會堂管弦樂團也將與享有盛名的英國聖馬丁室內樂團於九月首先開拔抵台。 音樂廳、樂團、指揮、經營,形成以音樂爲軸心的藝術同盟,是令人玩味的交響。
-
藝術之旅
文化城廣場
除了市中心與環繞密布的運河區,阿姆斯特丹另外一個跳動的心臟位於「文化城廣場」(Cultural Town Square)。一百年歷史的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Concertgebouw)位於彼處南側,著名的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與國家畫廊(Rijksmuseum)則分落於西南與北側。在這綠意盎然的廣場裏,藝術與商業同時進行著,長年累月的室內、戶外表演,十七世紀典雅秀麗建築物,與博物館內傳統、現代兼備的展覽,在在吸引人流連忘返。
-
台前幕後
侯俊明探求表演的另類主體
侯俊明是一個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美術工作者,近年來他與實驗劇場及舞團的密切合作,爲國內一向以導演或演員爲創作主體的習慣,提供了以裝置空間主導表演的另一種演出形式。這種合作關係由於尙在摸索、發展,所產生的現象和問題,也就更値得注意。本刊特邀莊弦「按圖索驥」,逐一評述侯氏與不同表演者的合作情形,及在劇場中的效果。黃海鳴則比照侯氏的裝置作品與舞台作品,分析其創作動機,指出可能的發展。
-
焦點
揭開第七封印
劇場,是裝滿人性矛盾的黑盒子。自從讓聖奧古斯丁定罪成「淫褻」,劇場就給貼上了道德的封條:「洩露天機者,死。」 然而,抗議的靈魂一次又一次地以「眞實」衝撞觀衆,以「敗德」揭發人心; 這些靈魂聚集一起,透過一隻受咒的大手一舉揭開劇場的第七封印,赤裸裸的哭號與耳語令觀衆戰慄,上天沉默。這隻手就是──英格瑪.柏格曼。
-
焦點
雲門20年《九歌》登場
雲門二十歲了!當年,台上的舞者、台下的觀衆,流著汗、噙著淚,一同走過狂狷的靑春歲月──如今,熱情正化爲瓣瓣荷影間狂舞的屈子,《九歌》舞出了這一代人的天問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表演」是流動的時間藝術,稍縱即逝。只爲了舞台上的一次光芒,表演者蟄伏構思、流汗苦練,幕後的情緖醞釀、暖身、彩妝;幕前的展露揮灑;幕落後的輕鬆,不管是否被「觀衆」看見,這一個心靈歷程便是一場動人的演出。透過鏡頭的捕捉與記錄,刹那的絕美可以變成永恆的璀璨。今天我們回顧一幀幀的舞台攝影作品,點的串聯顯影了歷史的軌跡,通向人們美感的記憶深處──讓我們都來做一次表演紙上藝術演出的觀衆。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星光熠熠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生涯劇場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舞台春秋
-
焦點
催生浪漫
相信歡樂的舞台有表現歡樂的能力是 ── 一種浪漫 相信憂鬱的音樂能舒解人生的憂鬱是 ── 另一種浪漫 舞蹈金童大衛.帕森斯是浪漫的 已經去世一世紀的柴可夫斯基也不曾停止浪漫 走進劇場是一種浪漫 將劇場視爲打開視野的門窗更是一種浪漫 浪漫,是理想和願望溢出了靈魂的容器 每一場演出,都是浪漫的催生
-
藝術之旅
雙城記
暑日到了,何妨暫時從工作中逃離,作一次文化的充電。往東飛,紐約的表演藝術繽紛如萬花筒;往西飛,戲劇之都倫敦的大小劇院鑽石般璀璨。本專題特別報導兩大城市的表演活動及軟硬體資訊,提供讀者一份藝術之旅指南。 編按:本刊試刊號以來曾作過下列城市的表演場地及環境介紹。如果您計劃到這些地區旅遊,何妨參閱或帶一册隨身翻閱? 德國慕尼黑(試刊號) 日本東京(第一期) 英國倫敦(第四期) 香港(第四期) 大陸北京(第六期)
-
台灣戲劇
竹脚當做皇帝殿.逍遙涼樂勝神仙
明華園將新編歌仔戲推上了聲光華美的劇院舞台,蘭陽戲劇團爲傳統歌仔戲搭造了更合身的野台,在我們對戲劇的視野日益拓廣時,源自台灣本土的歌仔戲也精神抖擻地唱出新調。到底台灣戲劇的未來在野台還是在內台?在前台還是在後台?在精緻的修編,還是變異中求存?歡迎你來看一台好戲,瞧一個明白!
-
大陸劇場
那京味兒的演藝
北京,中國人心目中永久的皇都,如今是古色古香的、現代商業化的、還是正在掙脫傳統的?讓我們拉開京門舞台的帷幕,從京劇、話劇、舞劇、茶園雜耍裡尋覓那「味兒」。 眼下,京朝正宗的中國京劇院就要登「台」,台灣的老票友尋他眼熟耳熱的老角兒老腔,新戲迷見識那眞人眞嗓的京味兒 貼著生活走,無法錯過的是北京烤鴨這道讓世人垂涎的口味,和《天下第一樓》裡中國五千年文明所配造出的人味,導演夏淳暢談幕後編演的人與事。這台上台下一體的中國人味兒,五、六月間台灣觀衆即可目睹神會了。 《月牙五更》把艱礪的關東大地上的生活給舞了出來。然而,在所散放的回歸熱潮中,舞蹈藝術深化及時代審美意識的問題,可就不乏嚴肅辛辣的意味了。 朝北京市街轉轉吧。「首都」前,瞧那人潮!「人民」裡外,一片京腔。現代化的北京音樂廳,夠氣派;淸末民初的老劇場,還在。襯出了演藝生態在商品經濟擠兌下的窘境。茶園是新型制的了,一進門,招眼的天橋把式,大鼓、小曲裊裊,吃看不盡的京味兒就全兜回頭了。 要看那京味兒的演藝──盍興乎來!
-
近期演出
冰火交融的大提琴家史塔克
六歲習琴、八歲授琴、十歲首度公開演出、十二歲已收了八個門生;史塔克(Janos Starker)──一位公認與羅斯托波維奇(Rostropovich)、卡薩爾斯(Casals)並駕齊驅的大提琴家,在本月十二日將爲本地愛樂者演奏理査史特勞士、巴哈、德布西、史塔溫斯基四大名家的作品。 此次台灣行所安排的曲目,皆爲史塔克個人拿手之作。隨史氏來台擔任鋼琴伴奏的練木繁夫,則爲第五屆柴可夫斯基大賽之冠軍得主,長期以來便與史氏搭檔演出,並合作灌錄過兩張唱片,個人在巡演、客席方面亦有頗多經歷,是少數眞正躋身國際樂壇的亞裔演奏家。
-
讀者來函
讀者來函
二月號的實驗劇展彙評令人興奮,台彎的劇界好多年沒有這樣密集的討論與交流了。謝謝《表演藝術》提供了空間,讓愛戲與做戲的人,可以聽到不同的意見。只是希望: 1.如果要評論一齣戲,請把它看完──不管它多難看。這是基本的「敬業」精神吧?(事實上我對參與座談的評論者能有如此誠實的品德,坦承有些戲沒看過或沒看完,而感到敬佩!) 2.當今許多劇團的成立眞是以參加國家劇院實驗劇展爲目標?評論者如果對劇場活動及劇場人的想法先深入了解,再下判斷,會更好。 3.如要使用「垃圾」、「掛勾」、「最爛的詮釋」這樣的詞句來下結論,請同時提出理由,好讓讀者更能知其所以然。 4.該檢視的是創作的「實驗」是否成功,而不是齣戲「應該變成怎樣」的「指導原則」。是不是? 片面之見,敬請諒察。希望戲越做越好,評論也越評越高明。 劇場人 劇場人先生: 上期刊出的劇評,有不少讀者都和您一樣「興奮」。畢竟,有多角度的評論,才能使表演藝術的得失得到較多面的鑑鏡,而多角度且嚴謹的評論,正是我們努力的目標,謝謝您的來信。 編者敬覆 《表演藝術》辦得眞好!前兩天我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台柱林連昆(編按:即將來台演出之《天下第一樓》男主角)又講到這本刊物,我說當你把這本刊物拿在手裡的時候,你就感到戲劇是高尙的藝術! 北京 陳祖芬 表演藝術啓事 爲使更多愛好表演藝術的朋友能把觀劇賞樂的感想或心得發表出來,本刊的「回想與回響」單元徵求三百字以内的演出短評(不限兩劇院節目)。來稿請註明所評節目之名稱、演出者、演出時地(來稿本刊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來稿請寄 台北市中山南路21-1號表演藝術編輯部 刊出後稿酬從優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佇立欣欣向榮的《原野》 展望中文歌劇的發展
大陸作曲家金湘的歌劇作品《原野》於去年年初以全本中文躍登美國華盛頓甘迺迪中心而受到熱烈回響,在台灣省交的引進與策劃下,台灣版的《原野》也於二、三月間在全省各地盛大巡演。 「中文歌劇」不只是各種藝術(音樂、戲劇、美術、文學)成熟度的試紙,也考驗著我們如何淬取西方文化的精華,而以自己的文化爲基點再思考、再出發。 《原野》的作曲者金湘寫下了《原野》的創作理念,曾道雄以他的執導經驗提出對中文歌劇的心得與建議,石依華報導了台中省交排練室裡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音樂家們正積極地賦予《原野》新面貌。除此之外,我們也追溯義大利歌劇發展的源起,略窺歌劇舞台設計的藝術,透過這些「穿引」呈現出中文歌劇的遠景。
-
即將上場 Preview
春天的廣場
在春風中,你可曾離開蟄居的小窩,來看一場表演?三月的表演藝術廣場,《小孩與魔咒》以悠揚的音律召喚;大衞寶燈帶著澳洲的無尾熊來台獻藝。「果陀劇場」以《淡水小鎭》步入第五年,《孫臏與龐涓》也以新編劇本之姿翩然而至。《舞躍台灣情》《菊豆與天靑》則舞出這一季的傳統美與現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