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〇年的八月二十日,在聖彼得堡皇家芭蕾學校高雅的建築前面,擠滿了幾百名九歲到十一歲的男孩和女孩,他們來自俄國的各個省份,排成好幾行,正等著參加即將舉行的入學考試。
考試評審委員都是俄國頂尖的舞蹈家,他們將在這些小孩當中,選出十五名有潛力的學生;考試的第一關是身體檢査,當一名黑髮、杏眼、頰骨高聳的男孩走過醫生和舞蹈老師的眼前時,大家都同時對他近乎完美的身體比例感到驚訝。當被問到叫什麼名字的時候,他怯生生地以帶有波蘭口音的俄文說:「我叫巴斯烈.尼金斯基。」沒錯,這就是那位在舞蹈史上閃閃發亮的大明星尼金斯基。當然,尼金斯基順利地成爲了芭蕾學校的學生。在接受了兩年預備課程的訓練之後,尼金斯基和其他五名學生一起被選爲馬林斯基劇院的學生,開始六年漫長的學習生涯,並參加演出。
當他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顯露出不平凡的才華。在技巧上,他最擅長跳躍;同時,他也有著極高的表演天賦,一旦站上舞台,他會完全成爲那個角色的化身。
他跳躍的時候,幾乎不受地心引力的限制,他可以如同小鳥一般的躍起,優雅而毫不費力。他能跳得這麼高的原因據說是因爲他的父母、祖父,甚至曾祖父都是舞蹈家,世代的遺傳使他腳踝的構造跟別人不同,彈性特佳。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他在俄國編舞家弗金編作的《玫瑰花魂》中的演出,他飾演那個從窗外躍進睡著少女房中的玫瑰花魂,不知風靡了全世界多少城市。
尼金斯基另一個很有名的角色是小丑彼得洛希卡。《彼得洛希卡》原本是俄國木偶戲的戲碼,常在嘉年華會或節慶的場合中演出。編舞家弗金便利用這個大家所熟知的故事,爲尼金斯基編作了這個芭蕾舞劇。在舞劇中,尼金斯基模仿木偶的動作微妙微肖,出神入化。
尼金斯基有一個舞蹈家妹妹波若妮拉娃.尼金斯卡,她曾回憶幼年時他們和哥哥一起看木偶戲的情景。她說二哥尼金斯基小時候就很喜歡彼得洛希卡這個角色。在上學前,他們曾隨著父母的小舞團,從一個城市流浪到另一個城市演出。有一回當他們路過某地,正好遇上當地一年一度的大趕集,有上千個攤位和無數看熱鬧的人。市集中有一個戲棚,演出各式各樣的戲碼。他們一次也沒有錯過《彼得洛希卡》的演出,並在台下爲可憐的彼得洛希卡又哭又笑。有一回尼金斯基犯了錯,媽媽駡他:「你眞是壞得和彼得洛希卡差不多。」尼金斯基卻快樂得掉下眼淚來。
除了是一名傑出的舞者,在編舞上,尼金斯基也成就非凡。他曾說:「除只是跳得高的運動員,我也是個藝術家。」他的第一支舞作《牧神的午后》,根據法國詩人馬拉美的詩作和印象派音樂家德布西的作品所編。編舞的靈感則來自希臘花瓶上的圖畫。在舞中,他飾演牧神,斜坐在岩石上,一腳彎曲,一腳平伸,手握著短短的牧笛;在幽靜的森林午后,幾名繆司仙女如輕紗般地出現,她們站成一排,走到他的面前,然後又消失了……。在這個作品中,所有的表演者都只是緩慢地行走、蹲下、舉手、轉身、偏頭,沒有大跳躍和劇烈的舞步,卻形成一種如夢似幻的和諧,彷彿只是午后的美麗夢境。
尼金斯基一生曾到很多的地方旅行,晚年則因爲生病而住在瑞士休養。當人們回憶起二十世紀的舞蹈歷史時,第一個印入他們腦海的就是尼金斯基躍起的、美麗的身影。